1、水车的组成下图是旧式水车的一种典型结构。2、水车的工作原理水车一般都是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利用上游的水流推动水车运动,水车运动过程中将低位的水提升到高位,将水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工作原理:以上图为例,挡板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水车旋转起来。并克服水车转动的摩擦阻力、以及被提升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当水车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也就是水斗,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提升。此时,由于竹筒的筒口比筒底的位置高(这就是筒口要朝着筒车前进方向的原因),竹筒里会存一些水。当竹筒越过水车顶部(此时竹筒开始倒水)之后,筒口的位置相对于筒底开始降低,竹筒里的水就会倒进水槽里。水槽处于想要提升到的高位位置,也可以通过调整水槽的位置,使水槽能够接到更多的水。从工作原理来看,水车如果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则需要采取如下措施:(1)增大水对挡板的冲击作用,要么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增大受力面积,使水车获得更多的能量(动能);要么在水车安放位置认为制造一个引水渠,使水流速度加快;(2)将水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水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更多的水);(3)减小竹筒体积,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不足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水车的特点是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3、水车的设计水车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几个要素:水车的直径,水斗的大小,挡板的大小,结构设计,强度设计,引水渠等构筑物建设。其中,水车的直径是依赖于建造者对水提升高度的要求而定,一般,水车直径是水提升目标高度的1.2~1.5倍,例如,谁要从0米的地方提升到10的地方,那么水车的直径至少是12米,因为部分要侵入水中,水斗倒水的位置也不会是最高点。水斗的大小要依赖于水的冲力大小,冲力越大,水斗自然可以设计的大一些,从而提高提水的效率。结构和强度设计取决于水车的规模,如果水车直径过大,则自重很大,必然要对转轴的强度要求更高。引水渠则需要根据水车安装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可见,通过计算可以确定的只是水斗体积和挡板面积的一个关系。下面做一个推算。前提:假定水车半径R,水斗24个,体积为V,挡板24个,挡板面积为S,均匀分布,水流速度(v)1.5米/秒,水的密度(ρ)为1000千克/立方米。则受力分析如下图1。F水θ=15°水面根据其工作原理得:挡板所受冲力产生的动力矩=提升水的重力产生的阻力矩+水车转动的摩擦力矩即:∑F水×R=∑M水×g×R+F摩擦×r(1)其中F水=ρv2S/2,共有三个挡板侵入水中,因此∑F水=3ρv2S/2力臂近似为R。M水=ρV,由于水斗被提升以后,力臂并不等于R,而是等于Rcosθ,或Rcos2θ、Rcos3θ……因此,∑M水×g×R=(ρVg+2ρVgcosθ+2ρVgcos2θ+2ρVgcos3θ+ρVgcos4θ+ρVgcos5θ)R(其中两个在水面或水面以下,不考虑)将∑F水和∑M水×g×R带入式子(1),得到:3ρv2S/2×R=(ρVg+2ρVgcosθ+2ρVgcos2θ+2ρVgcos3θ+ρVgcos4θ+ρVgcos5θ)×R+F摩擦×r(2)上式中,摩擦力矩于制造的情况相关,是个变量,且相对于水的冲力来说是个小量,在此忽略,可得:3ρv2S/2×R>(ρVg+2ρVgcosθ+2ρVgcos2θ+2ρVgcos3θ+ρVgcos4θ+ρVgcos5θ)×R简化后得到:3v2S/2>Vg(1+2cosθ+2cos2θ+2cos3θ+cos4θ+cos5θ)(3)其中:v=1.5米/秒g=10米/秒2θ=15°带入式子(3),可得到:S/V>20.26也就是说,挡板面积值是水斗体积值的20倍以上,才能让水车成功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