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绪论早期古希腊哲学(1)古希腊哲学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来源可概括为“两希”,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可见古希腊哲学影响之大。在《荷马史诗》所描绘的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三千年)因异族入侵被摧毁之后,古希腊文明在荒野上拔地而起,建立起了当时独特的“城邦政治”。见第25页,伯利克里的演讲。哲学产生的条件:闲暇(闲人);思想的自由(政治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自然力和必然性的深切感受)。(2)古希腊哲学的特性由于,第一,公民的自由;第二,人人平等;第三,公开论辩。所以,说理是最重要的本领,使理性精神(非宗教精神,积极的悲剧精神,解释命运、必然性或规律)成为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也造就了西方文化特立于世的传统。与其后的西方哲学不同,古希腊哲学的特点是,第一,朴素直观性;第二,“拯救现象”的经验主义;第三,以宇宙论(自然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A米利都派泰勒斯(前570)水是万物的本原(“大地浮在水上”);万物都充满着神灵(“宇宙充满了灵魂”)。米利都学派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B赫拉克利特(前504-501)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的问题上。火本原说: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逻各斯学说:世界的本性可“说”(逻各斯);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理性(说)才能发现它。生成辩证法:对立面转化的关系;对立和谐的关系。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学派统称为“伊奥尼亚学派”。C毕达哥拉斯(前532/531)学派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不仅认为万物都包含数,而且认定都是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数的关系。他们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数的发现。毕达哥拉斯的思想难得显赫,却从未消失,总是作为其他哲学家思想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虽然有时是最重要的部分。D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前500)其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哲学观点:“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所是者不能不是”,“不是者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门尼德学说是本体论的最早代表,奠定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基调。E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前435)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早期希腊哲学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但依当时的条件,其潜力已尽,不可能成为主流。(3)早期古希腊哲学流派本源一多变伊奥尼亚学派: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及其学生)爱菲斯城的赫拉克利特元素论恩培多克利“四因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不变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第一节苏格拉底哲学一、智者和智者运动“智者”本来是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逐步演变成智者运动,智慧沦为论辩的技巧,目的不在求真,而在求利。既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也动摇了古希腊人对真理的热忱。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前490—421年)。其主要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苏格拉底的思想1、“认识你自己”他认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关心人事间的问题,同时,“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也毫无帮助。“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殿的铭句,被苏格拉底用来表达哲学的方向。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含有世界本源的原则,因此,应该首先寻找心灵中的这些原则,再依据这些原则了解外部世界。比如,直视太阳会弄坏眼睛,不如通过倒影间接认识太阳。“认识你自己”即认识人的灵魂,因为,灵魂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都是真的;否则就不是真的。”2、”德性即知识”人的灵魂中蕴含了世界的真理,这是人的高贵和独特之处。发掘心灵的内在原则便是求知,按照心灵的内在原则行事便是行善,所以,德性即知识。德性即知识的前提是知行合一。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作恶”。Nature和Ethic分别指自然的本性和人的本性。苏格拉底把自然本性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本性的问题。而人的本性,苏格拉底认定是知识,显然,他认为,人之为人端在理性。这就取消了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3、“是什么”的问题巴门尼德的宏大方案没能具体化,而他的学生侧重否定而不是建设,因此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而苏格拉底明确把“是”推进为“是什么”,把“存在”提升为“存在什么”。“是什么”就是本质规定,也即定义。事物是变动不居、生灭不已的,惟有其中普遍性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见P60-61。显然,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是它,是因为本质是它。苏格拉底是从事物中找定义,因此称为“概念论”,还不是柏拉图的“理念论”。苏格拉底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基本方向。4、精神助产术反讽-归纳-诱导-定义。第二节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0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最著名的比喻——洞穴喻意见世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理念世界假相世界真实世界柏拉图的洞穴喻明确区分了现象和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一、“理想国”二、“两个世界”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其原意是“心灵看到的东西”。“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3、永恒性。它不会消失。4、纯粹性。它是纯粹的、完美的存在。5、真实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6、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分有”说。“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摹仿”说。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太阳喻:如同人们可以看到事物是由于有太阳一样,人能认识理念的原因在于存在善的理念。四线段喻:在柏拉图看来,有三种桌子:画家画的桌子、现实中的桌子、桌子的理念。只有理念的桌子才是真正真实的桌子。三、“回忆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解决知识问题。既然理念的世界不可感,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呢?柏拉图给出的答案是“回忆说”。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先验论。见P80-81.“回忆说”实际上是提倡认识要从感觉转向思维,因此也称为“转向说”。四、对理念论的反思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恶的理念存在吗?第二,关于理念被分有的问题。具体事物是分有理念的部分还是全部呢?第三,“第三者难题”。如果同类事物与其理念是一致的,这个一致说明,还存在一个使其一致的理念。依此类推,以致无穷。第四,有关“分离”的问题。理念与具体事物到底是什么关系?其中第四和第一个问题比较重要。第四个尤其重要,它是西方哲学的基本主要线索。五、通种论柏拉图选择存在和不存在等六个最普遍的理念来讨论,因为其外延最大,逻辑学上称之为“通种”。论述通种之间能否相互分有,即是“通种论”。《智者篇》中列举的通种有三对六种:“存在”与“非存在”、“运动”与“静止”、“相同”与“相异”。它们都是对立统一的。“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但具有反驳爱利亚派、论证自己学说的针对性,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讨了作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畴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辨证思维的发展。柏拉图的通种论是西方范畴论的发端。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对之前希腊哲学的概括和总结。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一节生平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爱苏格拉底,爱柏拉图,更爱真理”。第二节知识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为知识或科学分类的人。要谨记的是,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起来之前,知识和科学都是哲学的同义语。第三节原因论(“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原因,不是因果关系(前因后果)中的原因,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类似形而上学的条件。首先,亚里士多德把之前哲学家所提及的本原归结为形式(是其所是)、质料(载体)、动力、目的四种原因,成为“四因说”。之后,将四因概括为形式因和质料因。最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潜能(它物,含自身中的它物,也可理解为质料)和现实(潜能的实现,也可理解为形式)为一对概念说明事物的运动和生成。“四因说”是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对古希腊哲学关于事物存在和发展学说的又一次总结。它既是宇宙论的,也是本体论的。第四节形而上学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无用的假设”:第一,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第二,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第三,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第四,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第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而形而上学则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因此是科学的科学。二、实体论十个范畴中,有一个范畴最重要,它就是“实体”。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含义是“是其所是”,也就是本质规定。实体在中世纪和近代唯理论中成了“支撑者”,这与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差别很大了。亚里士多德本来认为,理念不能独立存在,独立存在的具体事物才是第一实体。但后来,他发现具体存在物的形式更重要的,因而才是第一实体。这就与柏拉图比较接近了。三、神学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实体:非永恒的感性实体;永恒的感性实体;永恒的非感性实体。研究永恒的非感性实体,便是他的神学。永恒的非感性实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运动永恒、时间永恒。它是什么?只能是最完满的实体,它是不带质料的形式、不动的动者和最高目的。它是“神”、“努斯”、“隐德莱希”。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是黑格尔绝对精神学说的先驱。第五节伦理学伦理学属于“实践知识”,它不以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人的生活(实践)。生活方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生活)目的;二是实践(生活)智慧。实践目的。生活的最终目的是善,或曰幸福,而幸福既然是最终目的,它就不再是任何目的的手段,因此,它是自足的。虽然幸福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条件永远只是工具,而非目的。实践智慧。如何选择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学说”:在情感和行为的“过渡”与“不足”之间选择中道。选择倾向形成了人的“品质”,如能自觉地选择中道,便是具有好品质。古希腊哲学总结古希腊哲学源于惊异和静观。前苏格拉底哲学以自然的本源为研究的对象,以自然哲学或者宇宙论为特色,由此产生了“一与多”、“变与不变”的纠结。巴门尼德意识到自然哲学的缺陷,将研究的对象转到作为惟一、不变的思维对象——“存在”。循此本体论的思路,苏格拉底将问题集中在本质定义上,促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建立,但柏拉图碰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分离难题,引发了一般与个别的矛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