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这部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毕业于电影学院78班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影片讲述了一个尘封40年之久的中国农村男女青年的爱情、亲情故事:自幼心灵手巧、外表漂亮的招娣(章子怡饰演)出生在一个北方山村,因三合囤建小学与知识青年支教骆老师(郑昊饰演)邂逅,二人开始一场纯洁、诗意、浪漫、抒情的爱情故事,并成为了村里的佳话流传。影片画面悠远、色彩鲜艳,在拍摄手法上使用儿子(孙红雷饰演)旁白的口吻进行倒叙,叙事线索清晰、简单,是典型的“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借物抒情”的佳作。影片背景音乐空灵、深远、凄美,出自国内著名音乐人三宝之手,忧伤的琵琶、排箫、竹笛、钢琴声配上诗意、感人的暖色画面和大量的远景镜头,让观众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产生共鸣。也许您会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爱情初恋的平凡故事,如果您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看完电影,我觉得里面参杂了爱情、家庭、亲情三大元素,而故事又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北方山村(陕西),主角是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这都为整个影片的基调增添了些许打动人的细节。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反映自由恋爱的农村题材综合类的文艺剧情片。接下来我就针对本片的故事线索做一些诠释,看一看40年的爱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佳话广为流传的。线索一:三合屯唯一通向县里的山路一条路,敲开了爱情之门。一条路,寄托了母亲的无限爱恋。一条路,母亲在这头,父亲在那头。村里的山路在片子中出现了无数次。父亲坐着马车从城里来到了村里,与母亲结缘相识,这时山路是月老,是连接父亲母亲的红线。文革时,父亲因被误判为右派分子遭受审查,中途两次离开母亲,这时山路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和寄托,是母亲的无数次等待、守望的地方。父亲过世后,母亲执意将父亲的尸骨灵柩经过山路抬回家乡,这时山路是父亲回家路途的终点,是母亲父亲一生的回忆场景。一段路,无数人走过、踏过,而在母亲的印象里,它是活灵活现的,是父亲母亲二人悲壮而伟大的爱意与亲情的见证。所以,路不再是路了,是观众们情感抒发的途径。线索二:陶瓷青花大口碗青花瓷碗的出现应该是父亲与乡亲们在修建学校时第一次出现的,从那以后,一口碗却饱含了母亲多少的眷恋。招娣为了能让骆老师吃上她亲自做的“公饭”,特地挑选了这样一口青花瓷碗。片中,这口碗曾被摔碎,碗碎了,母亲的心飘走了,人也便倒下了。“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把碗锯好了,也给闺女留个念想”。姥姥为了让母亲心怀念想,找到工匠修补了瓷碗。父亲回来了,母亲病有些好转,而后父亲母亲永远在一起了。所以,我认为这不是一口普通的大瓷碗,是父亲母亲平凡的爱情的最好见证,而后来这口碗也真的被珍藏在了母亲的橱柜里,成为了母亲思念父亲的物件。一口碗,千丝万缕情愫寄托其中。一口碗,衣食住行平凡见真情,晓之以理。一口碗,尘封美好回忆,珍藏一家人的爱、等、追、念。线索三:崭新的手工红棉袄这件棉袄本来是母亲的嫁妆,是姥姥特地为母亲准备的,盼的就是母亲能嫁给一个好人家。棉袄里流露了姥姥无限的母爱和冀望,而后来在与骆老师结识后,棉袄却成了成全父亲母亲的一个重要的情结所在。在后来的回忆中,父亲说:“你穿的那件红衣裳真好看,来村里的头一天我就看到了。”当父亲第一次去到家里吃派饭时,母亲站在门口迎接他,他记得母亲扶着门框站在门口身穿红棉袄的样子,就像一幅画,父亲说他很多年都忘不了那幅画。红衣服的出现,为母亲的美丽善良增色不少。一件红棉袄,是姥姥的牵挂。一件红棉袄,将母亲的心灵美与自然美完美结合。一件红棉袄,是父亲如山般爱的传达,即使爱你在心口难开。历经波折,招娣和骆老师还是在一起了,后来村里的相亲们都说,当父亲和母亲相聚的那一天到来时,母亲又特意穿上了那件父亲喜爱的红棉袄,站在山路口等着父亲,而从那天起,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一步。线索四:父亲送母亲的发卡60年代的农村,应该是父母包办婚姻的比较多。值得庆幸的是,招娣可以喜欢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并没有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而那时,没有定情戒指,也不可能写情书,所以一个小小的发卡却成了父亲与母亲之间唯一可以称得上是定情信物的礼物。一个发卡,敞开心扉,我不言,你不语,但爱仍在。一个发卡,常带发间,想你了,看一眼。一个发卡,睹物思人,物小情不浅。后来发卡在母亲追赶父亲的山路上丢了,母亲心里很怕,不是怕这份情会去,而是信物丢了,我该拿什么交待?顿时,浓郁心情涌上心头,但母亲没有痛苦和绝望,用的是忠贞不渝、坚持等待换来了真爱永存。真是难得可贵,这爱来的谈何容易?所以,在电影参加国外电影节首映的时候,很多专业的影评家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让人感动落泪的作品。”感动在哪里?想必就是在这看似平凡的叙事、看是简单的线索、看似平白的取景,无数个小细节、小线索、小人物的平凡堆积成了整部作品曲调的伟大,质变与飞跃到了另一个影片之外的高度和境界。张艺谋是聪明的,他用黑白色调表现现实,回忆片段用彩色表现,冰冷现实与美好回忆形成强烈反差,而又把故事放在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美、人物角色的淳朴、场景的辽阔意境,构图干干净净,为整个片子的爱情增添了色彩。作为导演,张艺谋在技术上是成熟的。欣赏完《我的父亲母亲》,大多数人都会回想起自己的初恋,而再往下想,两个人爱之后,更多的是亲情、依恋、陪伴。在招娣、骆老师的身上,我们渴望拥有这样的爱情、家庭,我们想要为爱一搏,但是招娣骨子里的超凡脱俗、出淤泥而不染,现实中拥有的恐怕没有几人吧?四十年相守,却一直如初恋。四十年陪伴,他的声音,下辈子我还要听。四十年故事,尘封起来,揭开后还是款款情愫溢出。最后,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应是章子怡最美的时候,面孔皎洁清秀如同一场细雨过后盛开在绿野中的雏菊花朵。当镜头中的色彩褪去黑白,她微笑着自一片暖色光晕中缓慢淡出时,我记得心头似有微颤。我想,这应该是我所看过的电影中最最清淡简静的一部了。与《十三钗》相较,一淡一浓,两相映照。后者将诸多华美装饰点缀包裹于单纯的故事之上,待其逐渐剥落,亦可清晰完整地目睹纯定真挚的内核。而前者,却自开始便无任何附加,删去一切繁芜冗杂,只选择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安然讲述一段最为清素明净的故事。浮华洗去,明媚澄澈如同秋日清晨透过金色树枝的第一抹阳光。朴素美好的真挚情感,就应当通过至纯至简的方式得以呈现。这样才可最大限度地将真实保留。像是招娣的那件红艳艳的棉袄,粗糙笨拙,却直接地给予温暖。是真正可以信任的依附。我是这样喜欢张艺谋这种独创式的文艺片样式,相比于时下极受年轻人追捧的台式小清新,这个无疑更加厚重扎实,拥有无与伦比的艺术质感以及历久弥新的永恒美感。无丝毫虚浮浅薄的夸张修饰,独具一种回归式的自然之美。而这样的理论基础还原到影像,便成为我看到的那些无任何人工雕琢的绝美风景。斑斓辽阔的原野,阳光覆盖的白桦林,茫茫无边的雪。十八岁的章子怡在这空旷而又充盈的天地间一次次地奔跑,漆黑的发辫起伏跳跃,发间的一段绿色棉线勾勒出年轻的生命对于爱情的热烈与殷切。它们蓬勃生长,似乎在瞬间便要喷薄而出,如同河流,如同朝阳。其实,对于这部电影的内容与主题,我从未做过多的探究,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我只是深切地被它所散发出的某种气息与能量所吸引,沉醉于它所营造出的幻光般虚无却有切实可感的明亮温暖的氛围之中,从而体会到一种淡而绵长的细微感受。如此优美馥郁难以言说,却在我周身良久蒸腾围绕。而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最为独到之处。必须要提到的是,本片的背景音乐着实优秀。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所有轻音乐中最迷人的一首。由竹笛,排箫,琵琶,钢琴等不同乐器演奏的具有相同主旋律的乐音分别在影片的数个关键之处缓缓响起,轻淡柔和,却又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予观者以情感迸发的契机,并且与影像浑然一体。毫不夸张的说,若无这首主题音乐,影片的整体效果将至少削减一半。最后,仍然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本片的主题,只说一句吧:纯真的爱情自纯真的生命中流淌而出,这二者的美好永远具有与时间和空间对峙的力量。同样,也是人类最初和最终的理想。总之,这部电影是轻且淡的,但其中却又有激荡的热烈存在。我似乎,什么都未看到,只看到她在光中奔跑。我似乎,什么都未听到,只听到风穿行过树梢。那只青花粗瓷大碗,是母亲和父亲爱情的信物。村里盖小学的时候,男人都上工地了。他们吃的是各家的送来的派饭。母亲那时还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每天煞费苦心地准备着好吃的,盛在青花大碗里。母亲是多么希望父亲能端走她亲手做的吃食。可工地上的规矩,是不许女人靠近的。母亲只能远远地望着,盼着。有天母亲打听到,村里人尊重教书先生,每每开饭时,都让父亲先端饭。从此,母亲送饭时,就特地地把自家的青花大碗摆在条案的最前端——这里的镜头是特写:青花大碗幽幽地发着光亮,每一条花纹都那么美。碗里盛着的,其实是母亲那颗滚烫的心,及深深的爱恋。父亲来家里吃派饭时,母亲特地问父亲,是否记得这个青花大碗?是否记得在工地上吃过的吃食?父亲有些迟疑,在母亲的追问下,他一一回忆着点头称是。母亲那双美丽清亮的双眼一闪一闪,如星子。父亲被打成“右派”,没吃上母亲做的饺子就被押送回城。母亲急忙把那饺子盛在青花大碗里,捧在手心里忙不迭地追将出去。山路弯弯,母亲跌倒了,青花大碗烂成几瓣,母亲眼看这父亲的背影越来越远,伤心地哭了。银幕之外,我们的心,也跟着碎了。锯碗匠来到村里的时候,姥姥招呼着锯碗的老人来家里锯碗。锯碗匠说:倒是买一个更划算。姥姥说: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去了。锯碗,就算给她留个念想。几枚铜钉扣在青花碗上,金灿灿,似铜锁。它锁住了母亲的欢喜,母亲的甜蜜。却不缩住母亲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村里的学校盖好了。起初,村子里的人,会围在教室前,好奇地听着,看着。时间长了,新鲜也劲过了,大家就习以为常,不再去听去看了。只有母亲,是个例外——女心呵,含蓄婉妙,幽兰般暗香四溢。那时候,母亲会挑着木桶,特地穿过村子,去前井打水,为的只是路过前村的学校。年轻羞涩的母亲每当从学校前走过,总要放慢脚步,张望父亲的身影,听父亲的清脆响亮的读书声。这一听,就是四十年,却还没听够。母亲说: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后来,父亲被押回县城,焦虑的母亲终于病倒了。几天后,昏迷中的母亲,隐隐约约地听到了父亲的读书声。母亲睁开眼,以为是梦。姥姥却带着哭腔告诉她,是父亲回来了。父亲是为母亲回来的,在炕前整整守了母亲一夜。泪水无声地滑过母亲憔悴的的脸庞,她立即向读书声跑去。她穿着红棉袄,还生着病,脚底没根,步履蹒跚。学校的院子里,围了许多人。他们看见了母亲,便朝教室里喊了一句:先生,招娣儿来了。。。。。读书声戛然而止,教室门推开了,父亲站在门前和母亲对望着。母亲执着的爱慕,默默地守待,终于有了结果。四十年后。处理完父亲的丧事,生子要回城了。头夜里,母亲叹息道,父亲此生只有一个遗憾,就是儿子未能接他的班做老师。次日。清脆响亮的读书声穿越阴冷,远远地传过来。做活的母亲,扔下手里的活计,急急地迎着读书声向前村跑去。她老迈瘦小的身体,白雪中摇摇晃晃,又与多年前那个满目期待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时光如水,模糊了容颜,然心里的爱却恒久不变,历久弥新。和四十年前父亲偷着回来的那天一样,同村的人都围在了教室前。他们看见了母亲,自动地让出了道,而母亲则呆呆地站在教室前。读书声停了下来。门开了,是生子。三)织布机是一台老式的织布机。用片中人物“老夏叔”的话来说:都没有人使了。织布机第一次出现时,是生子回家后,母亲叫他把织布机搬出来,找人修修,她要亲手为去了的父亲织一块档棺布。老夏叔说:你妈要织布?这就是说她的意思还是要抬啰!生子也觉得母亲有些迷信。但母亲才不理会,她彻夜坐在织布机前,专注着织布,彷佛要把所有的伤悲都只进去,花白的头发映着灯光,沧桑悲凉。织布机第二次出现时,电影画面已由黑白转为彩色——那时候,漫山黄叶,层林尽染。风吹麦浪,碧空如洗。风华正茂的父亲被一辆马车拉到三合屯,美丽多情的母亲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视线被父亲牵引。父亲是来村里当教书先生的。学校,是父亲和村里的男人们盖起来的。起大梁的时候,按规矩,梁上要挂块“红”。母亲是村里最美的姑娘,织“红”的事村上就交给了母亲。自打见到了父亲,母亲织“红”时,就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