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昌平民俗旅游调研报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实践二组李珂执笔)一、调研背景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现象。民俗旅游则指主要以民俗旅游资源为客体的旅游,从文化的角度看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民俗旅游者更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民俗文化为主要的旅游动机。许多都市人都在追求文化空间上的差异性而纷纷成为民俗旅游族的成员。以国际大都市北京为依托,昌平区的民俗旅游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截至2002年,全区已发展成遍及7个镇38个民俗旅游村,近千家民俗旅游专业户,一万多个床位的宏大格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00多万元,成为昌平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城里人来到乡村欣赏自然风景,吃农家饭、住农家炕,体验农村文化大大推动了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把农民带上了致富之路,有效的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民俗旅游业,受昌平区旅游局的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组织专业队伍对昌平区的民俗旅游进行系统调研。旨在对民俗旅游也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回顾,以有利于勾勒民俗旅游业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二、调研开展1、调研的准备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全面了解民俗旅游的发展状况,掌握民俗旅游发展的特点,我们既邀请了经管学院的博士加盟,又结合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的一套系统的调研方法,从社会学,区域经济发展系挑选了富有调研经验,且工作认真踏实的硕士和高年级本科生充实队伍,从而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队伍组建后,大家分头查阅有关民俗旅游的文献资料,争取在实地调研之前对民俗旅游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大家又认真温习了以前学过的调研方法,并将相关书籍随身携带。2、调研的行程从7月11日到7月21日,我们共调研了六镇八村。具体行程如下:长陵镇麻峪房村长陵镇德陵村南口镇羊台子村流村镇白羊村流村镇菩萨鹿村兴寿镇湖门村十三陵镇德胜口村。我们所到过的民俗村中,各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村调研的时间就稍长一2些,除菩萨鹿外,我们都在其他村至少住一宿。晚上到村里感受民俗旅游的同时,与老乡或村干部座谈,充分了解该村民俗旅游发展的历程。3、调研方法我们在调研时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力求使不同的方法所得的资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我们可以点面结合的获得一手资料,从而可以保证我们相关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具体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3.1二手资料法每到一村,我们都与该村的村干部进行座谈,了解该村的概况,并从村干部那里收集旅游业基本情况报表,及该村民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等相关的二手资料。3.2问卷调查法在对民俗旅游进行探索性调查后,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我们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每到一村就从民俗旅游户中抽样,然后走访抽样户,完成调查问卷。3.3典型个案访谈法由于各种原因,同一村中各户之间民俗旅游发展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根据民俗旅游开展的业绩将各户归为好、中、差三类,然后从各类中抽出一到两户进行深度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约为两到三个小时。3.4半结构访谈法考虑到村集体在民俗旅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到一村,我们都带着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与主管民俗旅游的村干部进行深入访谈,从村里的整体角度了解该村民俗旅游开展的状况。3.5农村快速法(RRA)无论如何,最终经营民俗旅游的都是各家各户。为了解农户眼中的民俗旅游,我们运用了农村快速评估法,请农民自身对他所经营的民俗旅游进行评估,从而获取相应的一手资料。4、调研步骤每到一村,我们先与村干部座谈,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及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并从村干部那里获得民俗旅游户的名单。然后我们兵分两路,一路根据访谈提纲与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半结构访谈;另一路在抽样选取被访户的基础上,先做问卷调查,收集总体的数据之后,再从民俗旅游开展的好、中、差的三类中抽样,确定典型个案访谈的对象,然后做两到三小时的深入访谈。5、调研范围在十天中,我们走了6镇8村,从236户中抽样,有效回收问卷83份,共访谈个案25户,收集到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从而确保了我们的结论具有科学3性和有效性。三、调研的初步结论通过对昌平区6镇8村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之后,我们对民俗旅游的基本模式,民俗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民俗旅游发展的依赖因素,民俗旅游进一步发展需协调的几种关系这四方面形成了以下结论。1、民俗旅游的若干模式1.1主导产业型(以长陵镇麻峪房村为代表)该村在1997年开办民俗旅游之前,是北京数得着的贫困村。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在北京是倒数第二。经过近六年的发展,该村60户人家中有59户都以民俗旅游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该村的人均收入近8000元。其中仅通过民俗旅游一项所获得的收入就占农户总收入的70%以上。显而易见,民俗旅游对于地处山区的麻峪房村而言,已成为其支柱产业。1.2产业补充型(以德陵村、羊台子村、白羊城村、湖门村、德胜口村为代表)这些村在开办民俗旅游之前,无论村集体或农户个人都有其他获得收入的途径。德陵村村集体可以靠该村的公共墓地作为村财的主要来源,而由于靠近昌平县城、交通便利,村民可以在外打工、经商等。湖门村里有铅锰矿,村里也有杏树、李子、板栗等果林,村民多在矿上工作,同时兼顾林业。湖门村村民的收入一直都很可观,年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多元。另外这些村附近都有风景区或其他人文景观,德林村有大明古堡遗址,羊台子村本身就是很好的风景区,白羊城村则靠近白羊城风景区,湖门村上游就是著名的银山塔林风景区。由于景区的吸引,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光顾,为民俗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俗旅游开展起来以后,村里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有益的补充,由于民俗旅游本身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许多村民甚至放弃在外打工、上班的机会回家经营民俗旅游业。1.3旅游公司主导型(以菩萨鹿为代表)菩萨鹿村位于菩萨山脚下,菩萨山风景优美,一度曾是佛教盛行的地方,有“北方小桂林”之称。后被投资商看好,于是菩萨鹿村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以村里的耕地和山地作为股份与外来投资商合作成立菩萨鹿旅游发展公司,对该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统一开发,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两个亿对菩萨山进行旅游开发。而民俗旅游作为其开发的主要项目之一,以生态旅游景点为核心发展旅游业,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再对民俗旅游进行统一的管理发展。把该村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纳入旅游业的框架中,从而带动当地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就目前的发展情4况来看,这种模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自2002年9月19日对外开放以来,已有近10万人到次地参观旅游,而民俗旅游自然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1.4高科技农业促进型(以崔村的真顺村为代表)崔村镇的真顺村由于气候上的独特优势,果业发展势头向来强劲。该村拥有1200亩果园,品种有樱桃、杏、苹果、柿子等,且随着季节不同成熟上市的水果也随之改变。自2000年以来,在村集体的带动下,从日本引进套袋种植技术,到目前已发展成为高科技的规模型果园。每年从春天开始,就有游客到果园踏青观光,待鲜花过后,这里的果实又吸引一批批的客人,尤其到了金秋时节,来果园采摘苹果、柿子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样以来,在果园附近搞民俗旅游就有了基础。待游客采摘,观光累了,就到附近的农家歇歇脚,吃一顿农家饭,甚至住一宿农家炕,从中可以领略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正是高科技规模农业的促进,从而劳动民俗旅游向纵深发展,实现高科技农业的增值。2、民俗旅游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2.1、可以促进京郊山区农民的现代化进程2.1.1通过搞民俗旅游,农户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收入迅速提高。由于搞民俗旅游的客人主要是城里人,虽说来农村玩,在农村吃住,但客观上要求硬件环境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搞民俗旅游的农家,硬件到位是前提条件。这些硬件包括装修房子,贴地板砖,相应的家电设备等。这次调研过程,无论我们走到那一家民俗旅游户,都可以感受到农户硬件的改善,从厕所到客厅,再到厨房都贴瓷砖,从电视、电话、VCD、卡拉OK机到空调电冰箱、消毒柜、洗衣机都一应俱全。单从这些设备来看,几乎和城里普通市民的家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待客的需要,他们的吃穿也随之改善。这些家具虽说主要为客人准备,但没有客人时,自己也照样可以享用。这样,在开展民俗旅游的同时农户已经不知不觉的享用着现代化的成果。民俗旅游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各家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人力、房屋等条件来适当发展。若家庭条件原来好一些,规模就可稍大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小户人家的发展。总的来讲,开展民俗旅游比起作其他生意,成本相对少许多,而且见效快、回报高。更重要的是,即使投资后没有明显回报,自己也可以当作改善生活条件。对可接待十几人的农户而言,只要投资三万多元就可开张,而一年挣3万元的收入在正常年景下不是难事。通过问卷调查显示,69.2%的民俗旅游户在去年的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有33.3%的被访户去年民俗旅游的收入在三万元以上。一般来讲,在民俗户家中,早餐每人5元,午餐、晚餐每人15到20元不等。若三餐加一宿则每人50元到60元不5等。这样的价格对城里人也许不是太高,比起在饭店、宾馆,吃住就便宜许多。但对农户而言,这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在德陵村,一位曾经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做消毒员的年轻人告诉我们,以前上班时,紧紧张张,每月也就拿500元算不少了,还挺累的。现在在家里,每月都要挣三四千元,而且把家里也照顾好了。由此可见,在家开展民俗旅游相对于在外打工、上班的人而言,投入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还可以解决家庭问题,这对农民而言的确是一条双赢的致富之路。2.1.2民俗旅游户的卫生意识显著增强。要想让从城里来的游客满意,良好的卫生环境是必须具备的。每到一家,我们都能感受到院落里整整齐齐,有些家还在院里种上花草点缀。各个房间窗明几净,地板都拖得锃亮。茶几上都放着烟灰缸,厕所都可水冲。德陵村一位搞民俗旅游的主人告诉我们,在搞民俗旅游之前,他们家的庭院一年也不见得扫上几回,而且总堆一些杂物,这样搞民俗旅游是不行的,客人还没进家门扭头就走。现在除了硬件设施改善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和每个房间都打扫一遍,地板始终保持干净。除环境卫生之外,食品卫生做的更是细致。我们喝茶吃饭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纸杯、筷子、餐巾纸等卫生用品。麻峪房子的一位大嫂说,她在厨房做饭时,切生食、熟食的案板都是分开的,他们家有五个菜刀各有各的功用。厨房都有抽油烟机、橱柜、一体化燃气灶等设备。后来我们从旅游局的同志那里得知,对于环境和食品卫生,有关部门是有严格要求的。从我们的经历来看,这十天内餐桌上的确没有出现杂物或苍蝇之类,甚至可以说比城里的某些小餐馆还要卫生。一路走来,我们无时不感到通过民俗旅游,许多农民的卫生意识得到明显加强,他们已将卫生意识内化到他们招待客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2.1.3休闲不再只是城里人的专有名词,农民也有机会休闲了。对传统农村而言,休闲仿佛是遥远的事。正如麻峪房子村的一位38岁的主妇告诉我们,从前干一天地里活,再做完家务,全身发酸,根本没任何心情去轻松,根本没那个氛围。但现在不同了,客人来到家里不仅吃住,他们有时会自编自演一些节目,人手不够时就让她帮帮忙,有时客人唱卡拉OK时也会邀请她去唱两句。据她讲,受客人熏陶,她现在也有几首自己的拿手曲目,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她还说即使自己没空与客人一起放松,在这种气氛下干活心情舒畅多了,感觉自己也越活越年轻了。显然,民俗旅游让这些山区的农民在为城里的客人服务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互动中,农民也从单一、枯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逐步解脱出来,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这几天的调研中,每到晚上,我们都可以听到优美的歌声,欢快的笑声。这些都给6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2.1.4民俗旅游户的交际能力明显提高。当你跨入民俗旅游户的家门,主人都会很热情地把你请入客厅。接着就给你倒茶、端水果、递烟。如果你需要,他就会陪你唠家常。我们到农户中访谈,主人都十分健谈,思路清晰,语句流畅,表达时面部表情也很丰富,有时也会伴随着这样那样动作帮助自己表达。从我们走进家门到离开,都没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