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学电视专题片宣传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儋州市第一中学中学电视专题片宣传稿(2010.11.28)序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礼记中庸》汹涌的海浪拍打着儋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两千年的文明始于汉武开疆、伏波辟壤。一千年的传承源于东坡授业、符确进举。琼之有士始于儋,儋州的教育传承千年的火种,生生不息。一中人在漫长的教育征途中不断探索创新。现在正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乘着与百年老校长沙明德中学合作办学的东风,在海南西部教育的海洋上以风帆正悬的姿势长风破浪……琼西中学应时创立抗日战争胜利,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解放战争洪流势不可挡。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被迫南移,军团最后龟缩于海南岛,欲作最后的挣扎。当时国民党许国钧参谋长再度莅临儋县那大,王焕即与他及驻防军团长徐进升少将,对当时那大市的畸形教育情况,都认为不适当。鉴于一个小镇,因居民有着畛域观念,各执己见。不为集体利益着想,竟分别设立那大、清平、陶江三间中学。每间学校只有三四十名学生,且都是借小学的校舍作课堂。因无经费,更无设备,连教员也由小学的老师兼任。以“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为儿戏,太不成体统。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整顿,势必影响教育质量,有误学子前途。于是拟定将这三间学校合并,以便集合三乡镇的人力、财力、物力,合办一间有规模的完整中学,乃推王焕出面负责推动。王焕以事关发展家乡教育,惠嘉学子,造福桑梓,当然乐意进行,便分头向三乡镇人士解说,彼此交换意见,结果各乡镇人士2对并校反应良好,一致赞同。事情既有端倪,王焕便进一步邀请三乡镇长暨社会贤达聚首一堂,共商事宜,作出具体的决定,设立一间健全的中学,并推王焕负责筹备。于是,王焕便将进行经过的情况转告许、徐两将军,两人一致赞成,并且认为目前急需解决的是校舍与经费问题,校舍拟由许参谋长请示上级借给三间日军遗留下来的营房(今那大部队驻地),经费待再与各乡镇长会商后解决。王焕为把中学尽快办成,与许参谋长再赴海口面谒韩汉英司令,承核准借给三间营房作为校舍,并赞他们有远见,为地方兴办中学,发展教育事业,造福人民,并决定校名为“琼西初级中学校”,旋请韩司令题赠牌额。事务告一段落,王焕回到那大将情况告诉三乡镇人士,佳音播传,群情感奋,青年学子,更为欢腾雀跃。至于琼西中学校长人选,地方有识之士,一致推举卓浩然先生担任,并推王焕任教导主任,襄助卓校长处理校务,并作为与地方人士沟通的桥梁。为了发展地方教育,王焕也乐于接受任务。因为当时事前尚未征得卓浩然先生同意,且其人尚在府城琼崖中学执教,于是,王焕又再往海口,找卓浩然先生转达地方人士恳请他任校长的诚意。承他以服务地方教育事业为重,欣然接受,愿意屈就。旋即两人连袂去晋见韩司令,报告进行结果情形,蒙他勉旃有加,不胜感激。因为开学期将近,卓先生先回那大,王焕有事待办,仍留海口。大约开学一周后,他才到校,这时学校已经正式上课。目睹莘莘学子弦歌不辍,殊为欣慰。后来,因学生逐渐增多,课室不够用,王焕与卓浩然再请团部多借一间营房。从此,往昔刁斗森严、杀气腾腾的军营,今则施绛纱帐,成了杏坛胜地。这就是解放后儋县第二中学的前身——琼西初级中学,追溯历史渊源,今日儋州市第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即是早负盛名的卓浩然先生。第一篇、风云际会,百年回眸捧读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发展史的百年长卷,经历了百年风雨的3明德中学,承载着厚重的湖湘文化传统和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始终与民族命运共呼吸,与时代脉搏同起伏。一百多年来,明德中学,在民族危亡中诞生希望,在战火纷飞中延续梦想,在辗转迁徙中燃烧激情,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奇迹;一百多年来,“辛亥革命策源地”“院士摇篮”“北有南开,南有明德”“泰安球王”“止于至善”“明德方兴”等盛誉一直彰显出明德中学辉煌的办学业绩。(一)辛亥风云兴学图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灾难深重、百年积弱的中华民族,又一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开始了新一轮的救亡图存运动。“深感甲午、庚子两役创巨痛深,决心兴学以救亡”,1902年,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湖南湘潭籍拔贡胡元倓东渡日本,以鸿鹄之志踏响了强国雪耻之路。1903年4月,学成归国的他在刑部侍郎龙湛霖、晚清学者龙璋的资助下,主持筹建起湖南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正规私立学校——明德学堂。此时的明德学堂,没有自己的校舍。在长沙北正街西侧至西园一带,有一座为纪念“中兴名臣”左宗棠而修建的左文襄祠,1903年—1907年,最早的明德学堂就租建在这个占地60亩的祠堂里。然而,此时的明德学堂,却是群星璀璨,英才荟萃。一批优秀的教师,或思想进步,或气质高雅,或学识丰富,均成为那个时代湖南境内甚至全国颇具影响的知识分子。1903年秋,黄兴举家迁至学堂附近的紫东园居住,先后担任教务、行政工作,并兼任历史与体操教员;41904年,陈天华、章士钊、宋教仁、吴禄祯、陈果夫等相继来到明德聚会,并印发陈天华所著《警世钟》《猛回头》,发表“一省起事,多省响应”之演说,成立华兴会,明德师生40余人成为华兴会的骨干成员;1905年,黄兴在东京与孙中山会晤,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首批参加同盟会的明德师生有黄兴、张继、陈果夫等19人。正因如此,《人民日报》1991年载文称“明德学堂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刚成立的明德学堂办学并不宽裕。为筹措办学经费,老校长胡元倓先生从建校伊始便四处奔走,出关外,走南洋,冒风雪,犯严寒,历酷暑,跋涉险阻,含垢忍辱。当时的报纸曾登载过这样一首打油诗来形容明德的办学:“四海名扬胡叫花,办学天天打背弓,屈膝求师兼募款,南方武训乐城翁”,老校长倒乐于向人讲述这首诗,“写的很有趣味,也很写实”。但正是抱守着“非兴学无以图存,非毁家无以纾难”的志向,早期的明德师生共克时艰,励精图治,迅速办起了中学教育,并附设速成师范班及高初两等小学。由于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左文襄祠房屋不敷分配,明德又另设分校于西园周氏花园。1907—1910的四年间,明德学堂得到泰安里官地三千余方资助,此后,新建校舍次第落成,规模渐具,学堂又赴上海购置了当时先进的理化仪器及博物标本。从此,薪火传衍、教泽绵绵,泰安里的朗朗书声,拉开了湖南新式教育的序幕。明德学堂的办学业绩和办学特色很快成为时代盛事,佳评美誉不期而至。1917年,教育总长范渊濂以明德规模宏大、成材众多,特5奖“成德达材”横匾一方,悬于明德四箴堂。1932年时任国民政府委员长的蒋介石先生来校检阅,手书“止于至善”横匾以赠明德。1933年南京教育部评定全国十佳模范学校,明德名列第一。1934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湘省之教育》,盛赞“明德与南开,不啻南北并立之两大学府”,其时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来明德演讲,亦称“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二)五四岁月,激情燃烧1919年,中华大地内忧外患。巴黎会议的失败再次诠释了“弱国无外交”这个真理。与此同时,广大青年学生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要求“内除国贼,外争国权”,一首生机勃勃的青春之歌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此时的明德学堂,已开设了初小、高小、中学及商业专科,政治经济等专门学科,经北京教育部批准,汉口、北京两地还先后设立明德大学。明德学堂,已成为当时湖南中等教育界的旗帜,胡元倓老校长“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谆谆告诫,更是让明德走在了爱国救亡运动的前列。5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来到明德中学,约集学生自治会的同学谈话。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带头罢课,加强团结、发展组织学联,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自治会的同学们回到各班,传达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大家都斗志昂扬,当即由各班联名,决定实行罢课。明德罢课后,还由学生会代表出面,分赴全市尚未发动罢课的各中等学校联络。最终于6月3日实行了总罢课,揭开了湖南学6生政治斗争史的第一页。后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四号)中发表《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的专稿,特别赞扬了明德学堂:“光绪末年的明德学堂,在省城学生界颇负时誉”,认为明德学堂弘扬了时务学堂的传统,从此,“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的佳话,成了一代伟人对一所中学的评价。(三)倭烟四起,弦诵不辍战乱频繁的岁月中,三湘大地难以安下一张平静的课桌。震惊世界的“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寇侵占北平和天津之后,接着以30万兵力,沿平汉线南犯,直逼武汉。对此,胡校长对明德师生说:“民族操节是人的最高操节。由于中国人最讲民族气节,所以永不会被列强和外族镇伏。延绵数千年,凡我子孙,明德同仁、弟子,有贪图私利,或胁于淫威、为虎作伥者,永逐明德门墙不许与之序齿,勿忘吾言!”但是,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势之下要坚持办学,培育抗日英才,明德就不得不迁址。1938年1月,胡元倓校长主持校务会议,决定迁校湘乡霞岭之曾氏宗祠。会后,胡校长赴武汉转重庆,参加国民参政会,3月明德在霞岭开学。随后的1938年11月13日,国民党在长沙实行“焦土抗战”,一直烧了三天三晚。这便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长沙“文夕大火”。这次大火,长沙河东1100条街巷,全市房屋总数约三万八千余栋,93%以上被烧。明德惟有乐诚堂(时为长沙市最高建筑及最早的水泥框架7结构)及一、三宿舍幸存。胡校长苦心经营34年的黉宫毁于一旦。然而,首迁湘乡霞岭曾氏宗祠的明德却依然弦诵不辍。何经渭在主持校务期间,继承和发扬了明德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当时所聘请的教师,均是湖南有名望的。1940年11月24日,胡元倓校长在重庆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王世杰主持追悼会。1944年,日寇南犯,学校决定迁校安化蓝田光明山,11月复课。1945年学校再迁樟梅乡,租刘宅开课。在这人烟稀少的深山穷谷之中,一时间书声琅琅,歌声嘹亮,欢声笑语,生气盎然。1945年8月,日寇投降,再回安化蓝田上课。1946年3月,迁回长沙开学。抗战八年,明德中学辗转迁霞岭、晓南港、樟梅乡、两驻蓝田,校园遭毁,校长蒙尘,师生离散,之苦、之痛、之恨不可尽数,灾难之深重,办学之艰辛,为时累及八年有馀。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有初中18个班毕业,毕业生534名;高中17个班毕业,毕业生573名。其中萧纪美、唐稚松、丁夏畦等三人成为中科院院士。在此期间,明德校友投身抗战者也不乏其人:胡元亻炎校长在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参政,积极参与国事;校友张继在西安任“西京筹备委员会”主任,力主建设西北抗日基地,并安排现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之父连震东任专门委员;刘冬松老师更是亲自参加了长沙的四次大会战,与有力焉;明德在籍学生佘景行、唐济盘、杨昆元、高保生、仲邗飞等13人,经八路军驻长办事处介绍,辗转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均成长为抗日战争中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抗战胜利后,明德师生捐资在乐诚堂建立“四战一火之碑”,基座为方形,四面各刻校训“坚、苦、真、诚”之一字,主体为尖锥形,正面书刻“四战一火之碑”;现此碑尚有基座部分,存于黄兴图书馆后院。明德校友对于研究中日战争史的也不乏其人,先后毕业于明德的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龚育之、郑惠等对于近现代历史次中日战争颇有研究著有《中日第二次战争史》《中日战争史》等著作。(四)国运新生,教泽流芳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饱经沧桑的明德学堂,也开始告别风雨如晦的岁月。在中共明德中学支部领导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故鼎新,明德由一所曾享誉湖湘的私立中学转8变为省市教育部门主管的公立中学。从此,湘江边这条叫做泰安里的小巷子,走出了17位院士,他们是柳诒徵、金岳霖、蒋廷黻、陈翰笙、张孝騫、田奇儁、向达、李薰、张伯毅、肖纪美、廖山涛、俞大光、吴耀祖、唐稚松、丁夏畦、艾国祥、刘经南等17人。这个数字位居湖南省之冠,明德也因而有“院士摇篮”的美誉。肖纪美院士在回忆录中写道:“1933年至1937年,我在明德中学寄宿学习,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四年半”;“藏书丰富,可在中华文化领域内驰骋浏览;更重要的是培养终身享用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回忆在明德读高中时写道:“无论是人格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