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课程考试大纲普通化学是高等农林、水产院校除文、经类专业外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由于该课程基础性强,内容函盖面广,教材版本较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以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基础,对具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并进行了《普通化学》学习的学生编写了该课程的考试大纲。本大纲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要求,凡列入本大纲范围者都为考试内容。一、水、溶液和胶体1.理解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量分数浓度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了解分散系、溶液、胶体溶液、高分子化合物溶液、乳浊液和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3.了解胶体的光学、动力学的性质,理解电学性质4.掌握常见的胶体的胶团结构的表示,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5.了解蒸气压、凝固点、沸点、渗透压的概念6.熟练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的计算7.了解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二、化学反应速度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了解碰撞理论的要点3.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和有效碰撞的概念4.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和反应级数的基本概念5.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6.掌握和应用质量作用定律7.掌握和应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三、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2.平衡常数的表示和意义1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四、电解质溶液(一)酸碱平衡1.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度α和电离平衡常数及意义2.了解酸碱质子理论中共轭酸碱的概念及酸常数和碱常数之间的关系3.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容量、缓冲范围的概念4.熟练掌握应用最简公式计算一元弱酸、弱碱pH的计算,多元弱酸pH及酸根离子浓度的计算5.熟练掌握弱碱强酸盐、弱酸强碱盐、多元弱酸盐、酸式盐(NaHCO3、NaH2PO4、Na2HPO4)pH的计算6.熟练掌握和应用缓冲溶液公式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二)溶解沉淀平衡1.掌握溶度积的表达式2.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换算4.通过计算熟练掌握应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五、氧化还原反应1.了解氧化数、氧化剂、还原剂的基本概念2.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方法3.了解原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的概念,掌握电池反应符号的表示方法4.理解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和标准电池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浓度和酸度以及沉淀平衡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并能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进行其计算5.掌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方法及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六、配合物1.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理解配离子及电荷,中心离子、配位体的概念2.了解单齿和多齿配体及螯合物的概念,理解配位数和配位体个数的区别和联系3.理解配位平衡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的表达式和意义4.了解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5.熟练掌握配位剂的浓度,溶解沉淀平衡对配位平衡移动的有关计算2参考书《普通化学》魏素清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2、3、5、7、8、11章)《无机化学》王仁国、游承干等编四川农业大学2002。若手头无上面推荐的参考书,最近出版的高等农业院校编写的《普通化学》或《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有关章节均可作参考书用。试卷结构(一)试卷总分100分(二)答卷时间120分钟(三)内容比例溶液和胶体约占15%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约占20%电解质溶液配位化合物约占65%氧化还原反应(四)题型比例选择题(单选题20个)约占40%填空题(10空)约占20%是非题(10个)约占10%计算题(3个-5个)约占30%(五)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3《普通物理》考试大纲一、大纲要求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了解:指能记住或能回忆起学过的内容;了解并能说出知识的大意;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它们。2.理解:指能够领会知识的含义并能说出它的要点,能解释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进行一些直接推断和计算。3.掌握:指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物理问题。4.灵活掌握:指能把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几个简单组成部分;能用多个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二、具体要求1.质点运动学(1)了解参考系质点(2)了解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定义(3)掌握位置矢量、速度及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初始条件和以上三者之一求出另外两个量(4)灵活掌握加速度为恒矢量时质点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5)掌握平面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之间的关系aaan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与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之间的关系aaan角加速度角量与线量的关系(6)理解运动参考系基本参考系(7)掌握相对运动中位移关系速度关系加速度关系2.质点动力学(1)灵活掌握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其应用(2)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的性质及其特点(3)了解惯性参考系惯性力(4)灵活掌握功的定义及计算(5)掌握保守力的定义及其作功的特点(6)掌握势能及其计算(7)灵活掌握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4(8)掌握动量和冲量的定义(9)灵活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重点是二质点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10)了解刚体的定义(11)掌握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匀变速转动,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12)掌握刚体转动的力矩,转动惯量,转动定律(13)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平行轴定理(14)理解转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角动量3.热力学(1)掌握内能功和热量的概念及有关计算(2)灵活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图线表示法循环效率和制冷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3)理解循环过程的概念及其图线表示法(4)掌握循环效率和致冷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5)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4.液体表面现象(1)灵活掌握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的概念能应用连续性原理和伯努利方程求解相关问题(2)灵活掌握泊萧叶定律和斯托克斯公式(3)灵活掌握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能弯曲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强润湿与润湿现象会计算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强及毛细管内外的液面高度差5.静电场(1)掌握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2)灵活掌握点电荷点电荷系及任意形状的带电体系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强度的计算(3)灵活掌握电通量的概念及静电场的高斯定理熟练应用高斯定理计算电荷分布具有特殊对称性的带电体产生的电场强度(4)掌握电势能与电势的概念掌握任意电荷体系电场中电势的计算方法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5)掌握电场对电荷的作用规律、电泳静电场与导体和电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会应用电介质中高斯定律(6)掌握电容的定义简单电容器电容的计算方法(7)掌握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电泳细胞电融合(8)了解大气电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6.稳恒电流(1)理解理解电流密度的物理概念电动势及全电路的欧姆定律(2)了解了解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生物组织电阻的特征(3)灵活掌握掌握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用基尔霍夫定理解决有关电路问题7.稳恒磁场(1)理解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物理概念(2)理解磁通量磁场的高斯定理灵活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叠加原理及安培环路定理(3)掌握磁场对运动电荷及载流导线的作用规律(4)掌握霍耳效应与磁场测量(5)了解生物磁场生物和土壤的磁性环境磁场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注:1建议教材:《物理学(上、中册)》,马文蔚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物理学》,陈德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答卷时间:120分钟题型比例:选择题(40%),填空题(40%),计算题(20%)3难易比例:较低难度(30%),中等难度(50%),较高难度(20%)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科目大纲适用于申报经济类专业的考生。本大纲根据教材内容,在参考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作了解、识记、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层次的要求。凡列入大纲的知识点都为考试内容。I、考试内容具体要求:第一章导论内容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考核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2、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识记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3、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的四个环节及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5、识记生产力的含义及其独立构成要素。6、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并掌握生产关系的内涵,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8、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7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识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1、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12、掌握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的类型。三、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内容概要:本章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经济两种基本形态的分析,特别是对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的分析,阐述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考核知识点: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2、理解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3、了解影响经济体制的因素。二、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1、了解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2、了解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领会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掌握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3、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识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理解和掌握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3、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4、掌握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与重大意义。8(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理解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一方面是私人劳动,一方面是社会劳动,二者构成一对矛盾。2、理解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商品的价值量1、掌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2、理解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3、理解掌握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五)货币的起源1、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四个发展阶段。2、领会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六)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形式的发展1、理解货币的本质,并把握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性表现。2、理解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并了解货币的其它三个职能。3、了解货币形式的发展。(七)货币流通规律1、理解货币流通规律的内涵。2、理解掌握影响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3、理解并掌握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表达式。(八)纸币和信用货币1、理解纸币与纸币流通规律。2、信用货币的含义与货币供应量。(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2、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十)价值规律1、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理解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对价值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3、理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