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磁性等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地球的密度: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推算出地球的质量是5.98×1027g。地球整体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地表的密度直接测得其平均值为2.7g/cm3.地球密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向深处增大,由地表的2.6g/cm3,可增加到地心的13.06g/cm3,甚至更大。地球的压力:地球内部物质从总体上说是处于高压状态的。岩石的重量是引起内部物质承压的主要原因。压力是随深度递增的。地球的重力:地球任何一点上的物质所承受的重力的数值都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地球各点所受万有引力F=G×M×m/r2。因此总的来说赤道半径长,重力加速度小。两极半径短,重力加速度大。重力的计算公式:g=978.0318(1+0.0053024sin2θ-0.0000058sin2θ)。Θ为纬度,g的单位为伽。重力异常指由于物质的不均一性,特别是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各处所测得的重力数据经过高度校正后所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不同,正异常,负异常。重力勘探。地球磁性:磁力线是由磁南极出发到磁北极汇入的一条条环行线。地表上各点的磁场可用磁场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磁力大小,包括它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单位为奥斯特或高斯),磁偏角(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夹角)和磁倾角(磁场强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等地磁的三要素表示。磁场强度北为正值,南为负值。磁偏角东为正,西为负。磁倾角把磁针的指北针下倾为正,指南阵下倾为负。地磁场在地表的变化主要受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结构的影响。地磁场在空间的变化总的是远离地球由强变弱。古磁场是指保存于古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地磁场对正在凝固或沉积的岩石都会有磁化作用。地球温度:地表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引起的增温,又被称为变温层。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条件,可用热流值来表示。热流值指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地球内部的温度则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发射性元素的蜕变热能。其变化的总体趋势随深度加大而递增。常用地温梯度来表示,指的是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数值,一般平均值为3度。地核温度为6800°。按全球平均地温梯度值或区域地温梯度可以理论的计算出各地区的理论地表温度和地下温度,但这常于实测值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出现地热异常。弹性和塑性:一切处于固体状态的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都可以产生变形。只要不超过弹性限度,外力一去,它的变形就会恢复原状,这种特性称为弹性。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外力去后变形仍然存在而不恢复原状,但也不破裂的性质称为塑性。2重力、重力异常、地温梯度、地温深度、地热异常、地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古地磁的概念?3地球的主要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地球主要的圈层结构主要依据地震波资料来分析。一般把地球由表面向中心划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一个球体部分。其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半径约为3480km。主要由铁镍组成,也称铁镍核心。其划分依据是横波(剪切波)不能通过外核(4170km以上),内核(5155km以下)和过渡层(4170和5155)均可以通过横波。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为2850km左右,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67.8%。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大致以1000km处为界。地幔主要为含铁镁较多的硅酸盐和辉石橄榄石等组成。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也是岩石圈的上部圈层,其总厚度不大。陆壳平均厚33km,洋壳平均厚5km。占地球总体积的1.55%,总质量的0.8%。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或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上地壳不连续,又称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分布于大陆表层,构成大陆表层的主体部分。下地壳厚度不均匀,但它是一个连续的层。有称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30~60km平均33km深度处,称为莫霍面。2900km处波速突变为古登堡面。4岩石圈与软流圈、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岩石圈包括了整个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固体上地幔部分。厚度在50~100km以上,平均厚度75km。是一个脆性的坚硬岩石层。相对于下面的软流圈来说是一种具刚性的物质层。它在整体上就象漂浮于软流圈上的一个巨大的板状岩块。软流圈是位于岩石圈这个固体圈下的一个柔性层或塑性层。其厚度在100~250km之间。因物质处于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熔融状态,而是一种柔性可塑状态,受力后容易发生流动。相对于岩石圈来是个软弱层。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大洋地壳仅有硅镁层一层。在厚度上,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5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根据陆地地形的形态和高程划分出山脉(高、中、低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洼地等地形。海洋地形有高山、深谷、山脉、盆地、洋脊、海沟大陆架等。海沟是大陆与海洋真正的分界线。地球在整体上是分圈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组成内圈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6地势的表示方法有那些?各种地形可用摄影照相、地势图法、地形图法表示其轮廓和起伏。其中以地形图和照片最具有使用价值。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的概念?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在一些较小的区域内或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取得了元素的重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如下:1、元素的含量很不均一,十分悬殊。2、氧和硅是最主要的组成元素,几乎占据了大约75~76%的比例。3、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包括:氧、硅、铝、铁、钠、镁、钾等八种,共占据总量的98~99%以上。其他数十种元素总含量都很小很小。2矿物、岩石、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晶体的概念?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自然形成于地壳中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存在形式,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岩石: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其他岩石和矿物的碎屑所组成的一种集合体。晶体:具有一定结晶格架排列方式而形成的固体矿物。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内部质点不做格子状规则排列的物质叫非晶质。3矿物、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类型?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可划分为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等。还可以划分为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造岩矿物和非造岩矿物。按成因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在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产出形态上都具有明显差异。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元。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是鉴定岩石的主要依据。4矿物的物理性质及描述方法?节理、解理、层理的概念?矿物常见的物理性质有:形态、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等光学性质和硬度、解理、断口等力学性质。形态主要是指单个矿物晶体的结晶外形,也包括它们成群成组的组合(称集合体)形态和未结晶的非晶质固体矿物的常见形状。结晶外形描述:按晶体中的三个相互垂直的轴向发育成都来大致把矿物划分为三向延长型(如立方体、四面体、菱面体等)、两向延长型(板状、片状)和一向延长型(长条状、长柱状、针状、纤维i状等)。矿物集合体描述:粒状结合体、纤维状集合体及晶簇等。非晶体:豆状、肾状、葡萄状、鲕状集合体或结核状、钟乳状、皮壳状等。颜色:矿物的岩石是指它吸收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反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折射程度。一般分为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蜡状光泽等。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使用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划出的痕迹来确定的。实际是指矿物条痕的颜色。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的能力。分为软矿物(指甲可以刻动)、硬矿物(小刀不能刻动)和中等硬度的矿物(硬度介于小刀和指甲之间者)。解理:是指矿物在受到机械作用之后沿着晶体内部的一定方向(即结晶格架中的一些化学键联结的软弱处)分裂的特性。节理:是指岩石中的裂隙或破裂面,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基本没发生过相对位移或明显的相对位移。层理: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5常见矿物(长石、石英、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白云石)的主要特征?长石:硅酸盐,板状、短柱状、块状,呈白色、黄白色或淡红色,玻璃光泽,条痕无或白色。小刀能刻动,两组解理。石英:SiO2,柱状、块状、双锥柱状,无色或白色,玻璃、油脂光泽,条痕白色或其他均可。小刀刻不动,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橄榄石:(Mg,Fe)2(SiO4),粒状,呈黑绿、黄绿、黄褐色,玻璃光泽,条痕为白色或无,小刀可刻动,无解理,断口贝壳状,易破裂,性脆。辉石:Ca(Mg,Fe,Al)[(Si,Al)2O8],短柱状、八边形断面、粒状,黑色、绿黑色,玻璃光泽,条痕灰绿色。小刀刻动,两组直交解理。角闪石:Ca2Na(Mg,Fe)4[(Si,Al)4O11]2[OH]2,长柱状、六边形断面、针状,黑绿色、黑色、暗绿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或灰绿色,小刀刻动,两组斜交解理。云母:硅酸盐,块状、短柱状、片状、板状,无色、黑棕色、褐色、黑色,玻璃、珍珠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完全解理,具弹性。方解石:CaCO3,菱面体、粒状、钟乳状,无色、灰白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三组解理,加稀HCL强烈气泡。白云石:CaMg(CO3)2,菱面体、粒状、块状,白色、浅黄色、粉红色,玻璃光泽,条痕白色,指甲刻动,三组解理,加稀HCL微弱气泡。6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其在地壳中的分布特点?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多半分布在地壳表层和不太深的范围内。覆盖地表75%的面积,。变质岩:是地壳已存的岩石,在内生条件下,呈现出一定的活动状态,可出现从原岩的重结晶、变质结晶作用,到部分组分的重熔(或重溶)和再生活动,最后转化成为中酸性岩浆作用形成岩石。可简化为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常存在于一些大山区中,数量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形成的高温熔融的岩浆,在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岩多分布于地壳相对较深处,在地表相对出露不多,为三大类岩石中数量最大的一种,是组成地壳的主体岩石成分。7岩石结构与构造的概念?三大类岩石常见的结构构造?结构:一般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或碎屑个体本身的特征三大岩类常见结构:沉积岩: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岩浆岩:斑状结构(花岗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非晶质结构);变质岩: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构造:是指由组成岩石的各种结晶矿物,未结晶的物质成分或碎屑等物质在岩石中的整体排列方式或分布均匀程度以及固结的紧密程度等所显示的岩石总体外貌特征。常见构造:岩浆岩: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变质岩:片理构造(片状、千枚状、板状和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沉积岩:层面构造(波纹、泥裂)、层理构造。8岩浆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岩浆岩结构构造有何特点?岩浆中根据结构确定矿物结晶顺序,最普遍的法则是空间法则,即是在矿物结晶能力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结晶中心不多时,先结晶的矿物有充足的空间,因此其自形程度高,结晶颗粒大,被晚结晶的矿物所包围。应用法则时应注意: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行程度,自行程度高的一般析出比较早,自行程度较低的析出较晚;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3、矿物晶体大小;4、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岩浆岩的构造是指演示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9矿床的概念?矿床的主要类型?矿床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天然产出的赋存于岩石中的各种能满足目前工业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及岩石的区段(或地质体)。矿床是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可以分为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第三章地球的年龄和地质时代1地球的年龄?岩石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