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依据(C)A.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B.人才结构理论C.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D.社会人才需求和国民经济结构2.专业设置必须具有前瞻性,才能克服因人才培养周期性而导致的教育滞后性,这反映了专业设置的(D)原则。A.发展性原则B.需要性原则C.统筹性原则D.适度超前原则3.旨在了解学生学习一个课题、一个单元的结果,作为改进后续教学和学习的参考是(B)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预测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是(A)A.癸卯学制B.学徒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5.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是(B)A.职业知识素质B.职业能力的获得C.职业意识的形成D.职业道德6.既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这一原则属于德育原则的(A)原则A.教育与管理相结合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知行统一D.说服教育7.社会人才需求和国民经济结构是构建职业教育机构体系的(A)依据A.现实B.理论C.内在D.参考8.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式不包括(D)A.更新内容B.拓展功能C.推陈出新D.专业规划9.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C),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A.《技术教育法》B.《巴尔福尔教育法》C.《史密斯——修斯法》D.《魏玛宪法》10.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多部门、多行业通过共同协作而完成的事业体现了职业教育的(A)A.协同化B.全民化C.办学层次高移化D.国际化1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C)A.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B.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C.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制、学历D.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1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人是(C)A.卡斯维尔B.坎贝尔C.泰勒D.斯腾豪斯13.求职者在初次就业或转换职业时所出现的失业现象是(D)A.短暂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技术性失业D.摩擦性失业二、名词解释1.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适宜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受教育个体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为基础,选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某些活动组成活动单元,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设计各单元活动作业的课程类型。3.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职业教育学4.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指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5.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职业教育规律,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活动。6.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多必须具备的并且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7.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內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8.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内容编辑,课程方案实施,课程评价等步骤。9.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准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10.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收集事实信息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三、简答题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5个原则)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选择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选择5.可行性原则2.专业设置的步骤(6个步骤)(一)开展社会调研(二)职业-专业分析(三)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五)教育资源分析(六)专业规划3.职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6点)一般来说,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三个,即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以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一)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二)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以真实性评价为主4.简述教学方法的类型(5个方法)(一)以语言传授信息为主的方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五)以情感熏陶为主的方法5.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4个方面)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多必须具备的,并且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职业能力的获得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个体自我意识在职业领域的体现,是个体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道德6.职业教育特点(5个特点)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7.专业设置的内容(一)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与培养规格。(二)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三)配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实习设备(四)明确修业年限8.职业学校德育方法有哪些(5种方法)(一)榜样示范法(二)心里辅导法(三)职业指导法职业指导既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四)行为训练法(五)自我修养法四、论述题1.论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依据学生答案可酌情给分)(8个化)一,课程导向能力化二,课程目标多元化三,课程范围广域化四,课程实施实践化五,课程结构模块化六,课程管理弹性化七,课程评价标准化八,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化1.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以上三点分别进行论述,每一点满分5分,根据大体内容可酌情给分)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职业学校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的复杂性。职业学校有青年学生,也有青年从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二是教学对象学习、心理状况的复杂性。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以及对所学专业(工种)的认识、情感等有着较大的差异,自然就存在着各种各样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增加了教学的复杂程度。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展开都以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为标准。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是帮助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践的环节与要素,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选用,都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而不是追求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因此,其教学内容应该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程序性知识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该类知识也称为过程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涉及事实、概念、规律、原理方面的知识,主要用于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未来工作岗位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使学生掌握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2.谈谈你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理解。围绕“双师型”的内涵进行答题,答出我国学者对此提出的三种观点(“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层次说”)并加以阐述便可得满分。关于“双师型”教师定义,许多学者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工程或技术职称;二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技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双素质型”或“双能力论”,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或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比较直观、简洁,一目了然,容易评价、判定、操作。但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简单地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若依此指导实践,将会给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一些职业院校将“双证”持有者首肯为“双师”。其实,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如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的是市场营销课。二是有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理论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性。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的证书就不一定代表持有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甚至有些技师、工程师也只是通过理论考试来获得。三是由于职业院校重视教师的“双证”,导致一些老师不择手段地获取另一不中用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枪手”代考等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第三种观点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着手,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进行理性的准确解释,它概括了“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适用于所有课程和全体教师。缺点是内涵的实践性不明确,实践性的外延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若是没有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必然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或“口号”上。一、填空题1.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职业院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2.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称之为教学策略。3.根据迁移的内容,迁移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4.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一定教材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系统”。5.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6.威特金(H.A.Witkin)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7.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在给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呈现教学任务时,中等难度的任务是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8.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概况为文化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人格心理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四个小方面。9.精加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理或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10.阿特金森将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意向和避免失败的意向。11.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2.内驱力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产生的力求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13.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14.职业院校学生情绪的内隐性与闭锁性,是他们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结果。二、名词解释1.常模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常模),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2.教师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其实是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有把握的判断,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关注与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综合情感的表现,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学生深沉的爱。2.同化教学观奥苏伯尔在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分化、综合贯通”的同化教学理论,即主张教学要遵循一般到个别,再呈现具体材料以重组学生认知结构要素的教学顺序,并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4.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素质测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它综合利用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学、人才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能力、气质、个性特征、职业倾向等素质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估。5.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教育心理学6.强化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