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科技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宜兴市城北小学科技教育汇报材料一、科学论证特色瞄准科技教育通过专家论证,我们把特色瞄准科技,这是因为1、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2.人类创新潜能开发的需要3.我校科技特色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开展科技教育起步较早。早在80年代就有一定影响力,99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省级课题“自然暗箱教学”先后在宜兴市、无锡市得奖,学校科技活动五彩纷呈,学生在每年宜兴市组织的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中连连获冠,在江苏省少儿科学幻想画比赛、江苏省的科技创新大赛中、宜兴市劳科技制作竞赛和模型设计竞赛中、无锡市航空模型等比赛中80多人次获奖,我校有两名学生曾代表江苏省参加了在海南举行的全国第四届航海模型比赛,一举获得第三名第六名的好成绩。另外,学生的科学论文300多篇发表,出刊了《科苑新星(三)》。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意识到科技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科技教育作为特色更是我校坚持发展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味的需要。二、全面规划特色教育目标明确学校注重特色教育的目标管理,在继承学校良好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入推进科技特色建设工作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特色创建目标得到了全校教师的认同,实施过程能做到全员参与,实施的经费、人员配置得到充分保证。现已基本实现创建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小学科技》《青少年科技报》《动手做》《宜兴日报》、《无锡教育》、《江苏教育》等多家办刊杂志多次对我校的科技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我校先后被评为无锡市“科技教育工作实验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无锡市小学科学法国“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做中学”省优秀实验学校、首批无锡市课改示范学校。三、注重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学校特色建设,除了有详尽的特色建设计划、严格的过程管理等作保障之外,还必须铸就一支强大的特色建设的师资队伍。我校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需要,早在“十五”期间就明确提出了《城北小学十五期间富师强校规划》、《面向未来立足挑战加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这其中对特色建设的师资队伍重点提出了要求。为此学校通过讲座式、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研讨,理论学习做到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平时学和定时学相结合、校内学和校外学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学校先后请了原省教科所副所长金鱼为和省科协秘书长杨曙宁、科学课程标准核心组组长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等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派实验教师近100人次外出学习。另外,学校还对教师进行电脑操作技能培训,教师率先通过了无锡市计算机的各类考试,人人会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在课题中期评估后,我们成立了南师大郝京华教授、全国科学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省科技协会会长周德藩、秘书长杨曙宁、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无锡市科学、综合教研员林未延、锡山市教研员杜振伟、国标本科学教材主要编写人员曾宝俊为我校科技教育的专家顾问团,以确保我校科技教育的创建工作不偏离研究轨道。几年来,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措施扎实,活动丰富,广大教师热衷特色建设,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我校承办的多次对外的多堂科学公开课、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得到领导及同行的好评,教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科技论文近八十多篇,科学教师曹燕琴被评为“宜兴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在市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她的带领下,一批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也在不断进步之中。四、立足科研推动特色教育进程学校将特色建设列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我校的《科技教育开发小学生创新潜能的研究》被立为省规划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研究》为无锡市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课题。同时我校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省《科学教育-做中学》实验学校,无锡市《法国科学学科做中学》实验学校。省《科学教育-做中学》、省规划课题《科技教育开发小学生创新潜能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研究》均顺利结题。3同时我校被评为省先进实验学校,省规划课题《科技教育开发小学生创新潜能的研究》并被评为宜兴市十五科研成果二等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技教育的研究:(一)、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1、依据课程理论,构建校本课程目标我们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学校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和科技教育课题研究、学校特色建设发展目标,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基础,根据“校本课程必须具有特色个性,必须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必须与学校特色建设紧密结合,必须促进师生学校的共同发展,必须实现个性化办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反复论证“挖掘资源、创建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案,确定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并据此制定了各个年级科技教育的目标:低年级--通过看看、说说、想想、动动等简单的科技活动,了解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自觉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访问等科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观察生活、亲近自然,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创新活动,形成尊重事实、善于交流、善于合作的习惯。高年级--通过一些实验探究、科技制作、调查研究等系列科技活动,能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走入社会,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2、依据学校实际,构建校本课程内容我校以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经验、兴趣、社会的需要为学校科技教育的核心,立足学校实际,在发展学校“班级生物研究”、“红领巾环保活动”等传统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引进了船舰模型、汽车模型、飞机、火箭模型制作与比赛、“高空落蛋”、牙签搭高、未来房屋、环保服饰等新科技活动、“和田发明十二技法”。同时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草莓、苹菇种植、4家庭绿化等项目,使得校本课程内容在主题上形成四个系列:即科学探究系列、环境保护系列、科技制作系列、创新思维系列。“科学探究系列”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实验探究活动、动植物种植、调查观察活动、撰写研究论文活动等等。“环境保护系列”是传统项目“红领巾环保行动”的发展,主要包括环保实践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环保调查考察活动等等。“科技制作系列”的重点在“动手做”,具体包括科学制作活动、海陆空模型制作比赛和劳科技创新活动等等。“科技创新系列”的重点是研究思维方法,研究科学方法,具体包括新科技活动、数学思维训练、小发明活动、电脑幻想画、科学游戏等等。3、因地制宜,挖掘校本课程资源(1)、挖掘学校科技教育资源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里面酝酿着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资源。我们一方面建立了科技长廊、科技制作室、科技阅览室、生物探索中心,增加学校的科技藏书、科技光盘,在学校的新蕾报、新蕾广播、校园网中专门开辟了“科技之窗”栏目,在班级中建立“生物研究小组”、“科技问题角”、科学知识角、创新小天地等。另一方面,还了解了学校范围内相对有科技特长的老师和学生,建成了学校科技教育教育的“人力资源库”,使得整个校园充满着现代科技教育的气息。(2)、挖掘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科技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我们在家长中选择了在科技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和科技爱好者成立了“科技教育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向家长发放相关理论资料和“科技活动实践卡”,举办相关讲座,要求每个家庭理解和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能进行家庭饲养与种植动植物活动,丰富家庭科技藏书,为学生创设了科技教育的家庭环境。(3)、挖掘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社会是个大课堂,学校周边有较突出的农业特色和环境特点,为此,我们聘请了社会上有经验的来自各个行业的22名高级工程5师、农艺师成立了“校外科技教育顾问团”,让他们参与学校的科技教育。并且开辟了森林公园、宜兴草莓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环科园工业区、“宜兴草莓种植园、太鬲绿化带“宜兴各处胜景”为我校的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科技教育环境课程体系。(二)、科技教育实施途径和操作方式的研究1、着重《科学》课程研究科学学科是科技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求科学教师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科学探究为中心,以开发本土化的科学案例为研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在“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创造的过程,迸发创新的火花。2、抓好学科科技教育的渗透学科渗透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教师认真挖掘各科教学中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中,并具体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主动借鉴科学学科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广泛地应用了发现法、研究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教育的魅力。我们经常采用课题型跨学科教学法,在确立一主题后,语文、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选择或编写相应内容的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感知科技世界,从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方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3、健全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6科技活动课程又是科技教育实施的另一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打破年级、班级,从校内到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幼苗探索中心”的小研究员时时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红领巾环保中心”的环保小卫士不时走出校门,跨入社会,班级生物研究流动红旗、科技手抄报、科技板报等评比常年不断,学校的养殖、种植、模型制作、环境保护、发明创造等兴趣小组活动有序开展,实验、小种植、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科技比赛精彩纷呈,上海科技馆、海洋馆、昆虫馆、自然博物馆、常州恐龙园、无锡龙头渚、宜兴无土栽培基地、草莓种植基地、森林公园、环保公司、环科园、家具市场等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学校学生参观、实验、调查的足迹,而每年的科普周和科技节吸引着全校师生。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我们立刻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培训,并根据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在全市率先编写印刷了我校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在校本教材的评比中,分别荣获省、市一等奖,打响了我校特色教育的品牌。同时,我们还根据上级要求选用了省编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引进同类科技特色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活页资料》。为进一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着重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网络,建立领导小组,学校设置了科技校内总辅导员、校外科技总导师各一名,年级科技辅导员各一名,配备校外科技导师三名、家长学校科技顾问每班一名。我们制订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实施计划。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生成性”的原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学生情况及各类资源情况按照3、3、3的标准选用三套教材,剩下的十分之一要求每个年级组创编、生成,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上为便于交流和检查,统一定于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担任人员上由年级组长按照人人参与的原则统筹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上,7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按要求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堂经典课,发在学校的ftp上,相互交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利用安排上要求年级组提前申报,遵循个人协调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上,提倡开展综合体验式、主题研究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