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作者介绍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他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介绍《名人传》《名人传》又名《巨人传》《巨人三传》共收入三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俄国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比较这三个人物,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虽然事业不同,贡献有别,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决定性人物。而且,他们在求索追问的过程中,肉体和精神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进而创造出不朽的杰作。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之地”,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作者讴歌这些英雄和巨人,其目的是“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三个巨人中,尤以托尔斯泰为最,罗曼·罗兰满腔热情,精心刻画了自己的启示者、引路人——托尔斯泰。一个光辉的、思想复杂、情绪多变的伟人跃然纸上,光彩夺目。介绍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赞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著作反映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现实,堪称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1901年底,托尔斯泰得了严重的肺炎,在克里米亚疗养期间经常与高尔基、契诃夫交往。由于托尔斯泰对剥削生活的厌恶日益加剧,他同妻子索菲娅常发生冲突。并终于使他在1910年10月28日深夜离家出走。11月7日,这位世界第一流的天才艺术家在一个小车站逝世,终年83岁。《安娜卡列尼娜》: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战争与和平》: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托尔斯泰的迷失。第二部分(2-4):托尔斯泰迷失之后的求索。第三部分(5-11):托尔斯泰求索之后的确认。第四部分(12-27):托尔斯泰的忏悔和战斗。第一部分1、理解“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的含义。并不是真的生命终止,而是无所意愿,人生变得无意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2、托尔斯泰迷失的是什么?托尔斯泰却突然陷入虚无,他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真理,或者说真相就是:人生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作者越是努力,越推进了不合理的人生,反而成了恶劣社会的同谋。3、托尔斯泰迷失的表现是怎样的?(1)呼酒买醉,藏起绳子,家庭和艺术都不能排遣他的郁闷。(2)他绝不逃避。越是迷失,他越是要寻找。哪怕迷失得更加厉害,也不管不顾。这是托尔斯泰的矛盾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4、如何看待托尔斯泰的迷失?托尔斯泰一生都在紧张探索,他内心的战争一刻也没有休止,文中的片断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个体生命的紧张思考,他还不到50岁,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但他不认为这是真正的生活,他甚至想死。托尔斯泰的紧张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内心的信仰。对这样思想深刻的作家来说,信仰比幸福的物质生活更重要,因为找不到信仰,所以他痛不欲生,最后他从劳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第二部分1、托尔斯泰通过求索,发现他的归宿所在是什么?为什么?民众因为民众带给托尔斯泰的最大的震撼就是,与有闲阶级相比,民众从来都不会绝望,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有一种与理智无关的纯粹信仰。2、民众的信仰是什么?活着3、托尔斯泰由此明白了什么才能解决人生之谜?托尔斯泰由此明白了,唯有信仰才能解决人生之谜,这是人类最深刻的智慧。4、什么样的信仰才能解决人生之谜?难道“思想圆到”之士与富人没有信仰吗?他们不是都把宗教教义背得滚瓜烂熟吗?托尔斯泰又发现,信仰不是知识,真的信仰应该与生命一致,信仰是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信仰就是生命。只要生命存在,信仰就不会消失,或者说人的信仰比人的生命活得更长久。民众因为质朴,不圆到,反倒使得他们的信仰与生命充分一致,不做作,不虚伪,不矫饰,不虚夸。5、理解句子:他懂得:劳动民众的人生即是人生本体,而这种人生的意义方是真理。托尔斯泰出身于俄国上流社会,优越安稳的生活使他逐渐脱离了生活实际,失去了人生存在的意义,这时他发现自己的生活阶级之外的广大民众,能够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表现出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对信仰的坚守与践行。在对民众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之后,他懂得了,人生的要义在于拥有信仰,而信仰保持生命力,生命力则得益于不断地劳动创造。第三部分1、托尔斯泰发现了民众的人生本体是什么?真理无需修饰,赤裸裸的,而民众最为质朴真实,赤诚坦荡;民众即真理,真理属于民众。2、为什么说这个发现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不是自得自满的伪君子,也不是自私自利的神秘思想家,而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他的博爱使得他的灵魂充满了罪恶感。3、他的良心为何得不到安宁?一个口口声声的博爱之人,却享有魔鬼一样的特权,成了罪恶福利剥夺的共谋犯。4、撕裂与纠缠的结果,表现在托尔斯泰的肖像上,这是托尔斯泰心灵挣扎直接外显化的展示。5、作者借托尔斯泰的肖像,高度赞扬了托尔斯泰的救赎之心。6、第7节:托尔斯泰的几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他极度善良,极度悲悯,他为底层的苦难而伤心。7、第8节: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的痛苦与堕落似乎是应由他负责的”?底层民众是牺牲品,而托尔斯泰参与着这个牺牲了千万生灵的所谓优秀阶级,并享有特权与福利。在仁慈的他看来,自己无异是共谋犯。8、第8节:“他们是这个文明的牺牲品”,此文中的“文明”是指什么?上层社会的财富与文化9、第8节:“在没有自首之前,他的良心不得安息了。”此句的作用是什么?其中的“自首”一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再次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伟大、高贵,他的良心不安是因为他的良心太丰厚,这让后世读者为之动容。贬义词褒用,有忏悔并改变之意。第四部分1、托尔斯泰英雄的逻辑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所在,实践所在,我心所向,我行所在。另一方面是采用自然主义照镜子的方法,直面丑恶;用层层剥笋法找出真正的罪魁祸首。2、托尔斯泰认为这一切该由谁来负责?(1)富人负责,因为他们有奢侈的享受、不劳而获的生活欲。(2)国家负责,国家机器或者制度为剥削者提供了理由和依据。再次是教会负责,宗教告诉被剥削者这一切是合理的,隐忍是一种美德,将来会上天堂(3)科学与艺术负责,科学提供了剥削的手段,艺术粉饰了社会的太平,麻痹了民众。3、作为一个潜在的同谋,托尔斯泰是如何抉择的?不参加剥削人类的工作;放弃金钱与田产;不为国家服务。“他以身作则,迫使自己奋斗与战胜。”他孤军奋战,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4、作者比较了卢梭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和反抗有何不同?卢梭的忏悔并非真正的忏悔,而是面对外在非议时一种独有的反抗。而托尔斯泰的忏悔,则是自我的反省,真正感到灵魂的罪恶,以致不忍回首。因为两大宗教教义的不同,作为加尔文教的卢梭,他的反抗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托尔斯泰,则是自由基督徒中最高的一个典型,他的一生都倾向于一个愈趋愈远的理想,充满了基督教信仰中的美丽和道德的贞洁。5、作者比较托尔斯泰和卢梭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比较,人们更觉得托尔斯泰心灵的单纯伟大,罗曼·罗兰对他的景仰之情也溢于言表。6、理解句子:这时候便开始了这二十载的苦斗,孤独的伊阿斯拿耶老人在一切党派之外(并指责他们),与文明的罪恶与谎言对抗着。托尔斯泰在明白了自己阶层,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在社会运作之中产生的罪恶之后,他本着对真理与爱的执着纯真的追求,毅然选择脱离自己的阶级,勇敢坦白坚决地揭露罪恶与谎言,但是他崇高的社会理想并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直到死亡来临他都在作着孤独的斗争。7、理解句子:这是他心魄中两种最高的力量的肉搏:真理与爱。这句话强调托尔斯泰在最后三十年的生命中孤独在一切党派之外,对抗着文明的罪恶与谎言,他反思忏悔过去的罪恶,为追求真理与爱而艰苦奋斗着。8、托尔斯泰具有哪些优良品德?托尔斯泰有着基督徒一般的虔诚、虚心和道德的贞洁,并始终追求真理和爱。总结全文1、作者深入传主内心,写出了托尔斯泰内心的变化,请概述这一过程。托尔斯泰内心变化的过程是:迷失、求索、忏悔、战斗。托尔斯泰在不到五十岁时突然迷失,感觉人生变得无意义;后来他深入民众,在求索中对文明隐藏着的疮痍进行发自内心的忏悔;他不断剖析不断自省,对自己的平庸感到不满,他心里始终有一股追求美好理想的力量并为之战斗。2、文章写托尔斯泰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手法有对比、内心独白、多重描写等。作者笔下的托尔斯泰相貌独特、不断自省、严于自我解剖、执著于信仰、勇于承担责任、性格坚毅、思想深刻、勇于战斗。写作特点1、让托尔斯泰现身说法2、以思想发展为主线正是托尔斯泰的自我解剖,使得他的思想一步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