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高鸿萍(闽江学院中文系)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量无法统计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此书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就象谚语中问:“鹅梦到了什么?”回答是:“玉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理论完整地包含在于这两句话中。第二,梦的动机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指出,关于梦是欲望的达成这一命题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在许多时候和各种情况下,其意义没有任何掩饰,一目了然。“少儿的梦不会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证明梦的本质是对欲望的满足方面,却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针对有人对梦的统计结果,大部分的梦是不愉快的梦,只有少部分肯定是愉快的梦,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梦进行了化妆。“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改装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叙述梦的完整的公式。有了这么一个公式,不管什么样的梦,便都可以纳入“愿望的满足”这个范畴了。那么,梦为何要进行伪装呢?他认为“每个人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或可描述为倾向或系统)支配的。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来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实行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解析这类化妆的梦,就必须透过梦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梦背后的思想来。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显意”和“隐意”。所谓显意,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的解析过程就是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过程,而“每个特殊的梦经过分析后,必定可以重新证明梦确实具有代表欲望满足的一种神秘意义。”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前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第三、梦是如何由隐意转变成为显意的,这是《梦的解析》专著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凝缩作用。“任何人对梦内容和梦念进行比较进,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作用。”与梦念的丰富多彩相比较,梦内容简短、贫乏、精练。这主要是凝缩产生的作用。凝缩作用主要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并不是对梦念的忠实翻译或点对点的投射,而是对高度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复制。二是移置作用。即在梦中,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梦里出现的并不是梦念中的重要概念,而是在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另一方面,梦利用多重性决定作用,从具有较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各自寻找途径进入梦内容中,这就产生了精神的转移。三是象征作用。他认为梦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梦中没有获得任何单独的表现,隐意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24转变成显意的过程中,思想必须翻译成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作为这同一种回复的结果,思想在梦里转化为视觉形象;这就是说,梦的隐意变得更生动和形象化。”四是润饰作用,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梦者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梦的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成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精神分析家释梦时则要透过梦的运作机制,由显梦寻出隐梦,发现梦者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为便于揭示潜意识的欲望,释梦可与分析自由联想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精神分析治疗中,释梦和自由联想分析构成了治疗神经症患者方法的核心部分。二、梦与文学的关系认真阐释《梦的解析》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在论述梦的实现过程时,其实也是在论述一个文学艺术作品成功的过程。弗洛伊德的关于梦的理论与文艺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艺术作为潜意识的升华,与梦有着同源对等的关系,同梦有着相似的特点。因此,弗洛伊德断言文学艺术就是“白昼梦”,这便是他于1908年写下了著名的《创作家与白昼梦》文章的真正动因。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分析应当参照梦的分析,“梦”应当是文学艺术的参照系,只有将文学艺术与梦相类比,将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文学艺术的分析中来,才能有效地发掘人类文艺活动中的潜意识,最终实现文学艺术的科学解释。通过弗洛伊德对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会看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与梦的形成过程有着许多相同处,文学作品的形成基本上也是经历了凝聚、移替、象征和修饰加工这样四个过程。作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他决不是在作品中写了某一个具体的人与事,也不是将现实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作品中,而是集中了许多人的性格特点与形态,集中了许多事件,从中选择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这种选择与集中恰恰与梦的凝聚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点,都会将凌乱的经验与体验凝缩成一个新的整体而整理出来,新的整体的出现,不是原来的雏形,而是取代了原来,将之赋予一个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的东西代表着一种新的抽象思想,这种抽象的思想通过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这一切都说明,梦能给作家、艺术家以启示与创造,而且许多冥思苦想也无所得的成果,在梦中却可以收获,这便是梦的重要意义所在,所以弗洛伊德说:“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中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它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经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愿望的满足。这里的“愿望”,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因此便在幻想的梦境中寻找到实现的一种满足,通过这样的幻境,梦者体验到了实现的快乐,尽管这种实现是虚幻的,但是在梦者的感觉上却是真实的。这种虚幻的感觉,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晚间的梦,一种是白日的幻想,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在谈到“白日梦”时,弗洛伊德认为:“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些。”弗洛伊德将梦与白日梦相提并论,作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他认为充满幻想的作家由于自己的本能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由此使自己的思绪游离于现实,把自己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贯注到充满幻想的艺术作品中,使欲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从而收获一种感觉上的真实。但是,尽管梦、白日梦与文学创作有着极为类似的相同,弗洛伊德还是以他的精明看到了文学作品与梦、白日梦的不同。他说一个没有文学修养的人在谈到他的梦时,会给人一种平平叙述的感觉,有时甚至无法让人听得进去,但是,当一个有文学天才的人描绘他的游戏,或叙述在我们看来是他个人的白昼梦时,我们体会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巨大乐趣。作家通过变化及伪装,使白昼梦的自我中心特点不那么明显、突出了,与此同时,提供了纯形式的乐趣。作家提供给我们的快感增量,目的是使我们脑深处的更大的快感释放出来。对文学的真正欣赏,来自我们脑子里的紧张状态的松驰。作家抒写自己的梦与白日梦是一种渲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存在着这种功用,欣赏的同时,也在渲泄着自己的欲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梦与白日梦是无理性的幻想,而作家的创作却是在理性的支配下表现自己的梦与白日梦。梦境自古以来就是最富表现性的艺术手段之一。人类学家们认为,梦境与现实不分是原始思维的一个特点。梦的意象和境遇深刻地影响着初民的现实生活,成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的思维的发展,艺术作品中的梦境则更多地被用来作为一种命运的昭示、一种无意识的象征,或作为一种美好“愿望的达成”。参考书目:[1]《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作家出版社1986年。[2]《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3]《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弗洛伊德著知识出版社1987年。[4]《弗洛伊德主义批判》M.M.巴赫金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