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世界现代史史整理期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美西战争(1898)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菲律宾等地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月,美国以“缅因”号事件为借口,宣布向西班牙开战,结果西班牙战败,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这次战争,成为世界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从此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大国登上争霸世界的舞台。2、英布战争(1899—1902)1899-1902年,英布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是英国对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英布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最终布尔人战败,在1902年5月与英国签订和约,承认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国。布尔战争是英国历时最长、最为艰苦的一次扩张战争。同时,显示了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弊端。从此,英国在外交上从“光荣孤立”转为结盟。3、日俄战争(1904—1905)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最终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俄国与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瓜分了中国东北与朝鲜。日俄战争是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日本、俄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大的影响。俄国爆发了1905年革命,日本成为世界强国。4、俄国1905年革命(1905—1907)又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从1905至1907年,发生在当时的俄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它拉开了20世纪世界革命的序幕,也是落后国家革命的序幕。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虽然没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但资产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得以合法存在,国家杜马也保存了下来。革命锻炼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的准备。它不仅促进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从而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1、一战的原因1)经济的争夺和殖民地的争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产生尖锐的矛盾。2)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情节。3)帝国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德法矛盾、奥俄矛盾等,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矛盾,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建立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3、一战的影响1)经济衰退2)政治危机3)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衰落补充:战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4、民族主义(讨论题)民族主义是指一种思想感情,一种对于操共同语言和具有共同历史传统的集团的忠诚。民族主义产生于中世纪末期,19世纪末期,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变得越来越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20世纪产生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即奥匈帝国解体后的中欧地区、二战之后的亚非拉地区和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在19世纪时期,民族主义促使了民主制度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独立。20世纪时期,民族主义在人类战争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导致了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十月革命的性质及研究1917年俄历10月,苏联共产党通过武装起义、暴力革命,取得革命胜利。特点:1,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3,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历史意义——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①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②在占世界1/6土地的国家建立了第一个以工农联盟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加速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①世界体系中从此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②鼓励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鼓励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性质及研究——第一,“社会主义革命说”——多数观点第二,不完全革命说——姜长斌第三,阶段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到社会主义革命说”。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说”——得到多数支持二、苏德《布列斯特和约》及其评价(P39-45)1、签订原因①苏联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可以进行自卫。旧军队瓦解,红军刚刚建立。②经过三年多的国内外战争,国民经济已经濒临瓦解③苏维埃政权正在建设之中,国内反革命势力破坏活动十分猖獗。④人民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渴望早日结束战争。2、内容——①割地15万平方公里给德国②支付德国巨额赔款30亿卢布3、意义及评价①苏俄由此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②无产阶级国家为了保卫社会主义事业,战胜了强大的国际帝国主义,必须善于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推动的作用④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的重要方针,将社会主义外交中的国际主义和国家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外交提供了典范。⑤证明了列宁“退一步进两步”外交思想的正确性,一战后,条约废除,苏联并未因此失去任何利益。⑥统一了党内思想,消除了党内的一些分歧,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P52-56)1、性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1918年夏开始实行,1919年初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峰。2、背景:①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妄图扼杀革命;②苏维埃俄国物资极度缺乏,经济被破坏。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③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禁止一切地方物品流通,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④分配制度: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①它的推行有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②它是在当时恶略环境下实施的临时性措施,而非社会主义的必要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大。③有些措施已经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排斥商品贸易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动的手段和方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④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小生产者、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作用,将它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除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紧推行的结果是苏俄在1921年春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⑤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四、新经济政策(P198-207)1、背景:①1921年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②俄国国内政治形势动荡,喀琅施塔得兵变的发生;俄国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俄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国内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苏联人民的物质需求和当时苏联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宣布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3、内容:农业: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921年3月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方面,实行了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转变。工业:租让制和租赁制;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实行平等互利的对外开放政策。商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管理总局制度“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劳动报酬级差制。4、评价①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②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探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尝试。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对于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④个体农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村的分化有所增长(贫农;中农;富农)⑤城市中新资产阶级阶层——耐普曼出现。1922年后,私营商业活跃,商人增多。5、性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苏俄从国情出发,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探索出的一条新途径。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比较两者实质上都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措施。但是由于背景不同、内容不同、实践效果也不同。战时共产主义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命脉的情况下,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直接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六、斯大林模式1、主要特征:高度集中、高度集权。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上,斯大林体制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值的国民经济体系。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3、斯大林模式评价:起了一定的作用,使当时的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列宁关于把经济文化建设当作工作中心的指示,把政治斗争放在了首位。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使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动力和自我调节的应变能力。不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导致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狂热的个人崇拜,和导致许多人无辜身亡的大清洗运动。第四章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定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和约和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2、内容【结构】:其一,巴黎和会及其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其二,国际联盟的建立(国联盟约是上述每一个条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其三,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公约)。因此,如果我们说到凡尔赛体系,就是指上述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内容,由于洛桑条约是1923年7月战胜国与土耳其凯末尔政府签订的,并以此代替了色佛尔条约,所以我们可以说,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列强经过近五年的时间,终于在欧洲、中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如果我们说到华盛顿体系,就指第三方面的内容,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在战后建立的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3、背景: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欧洲相对衰落;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4、形成:①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的召开,会后各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它的第一部分是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德国领土问题、军备、赔款、德国殖民地问题)。②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③凡尔赛和约之后,战胜国分别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1919.9.10)、纳依条约(1919.11.27)、特里亚农条约(1920.6.4)、色佛尔条约(1920.8.10)、洛桑条约(1923年7月,代替色佛尔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