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市职业学校2016届对口高考班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5题,共25题),非选择题(第26~40题,共15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试号用0.5mm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3.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4.非选择题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相应题号的答题区域内,否则无效。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炽.热(chì)拯.救(zhěng)眩.惑(xuàn)侮辱..(wū)B.巷.道(hàng)不啻.(chì)铁砧.(zhān)蹶.然(jué)C.憎.厌(zèng)惝怳.(huǎng)拾.级(shè)木讷.(nè)D.拗.断(ǎo)惩创.(chuàng)豇.豆(jiāng)羁.绊(jī)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是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愁。B.童年往事,对于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有影响的。但我不知道,我能否把这些往事回忆起来,编攥成一本书。C.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辟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D.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相形见绌.(羞愧)峨冠博.带(宽)横征暴敛.(搜刮)神.乎其神(神妙)B.举一反.三(反复)趋.之若鹜(快走)不可逆.转(方向相反)长治.久安(太平)C.有史可稽.(考核)物力维.艰(维持)游目骋怀..(尽情开放胸怀)天理昭彰..(明显)D.别.开生面(另外)一蹴.而就(踏)明日..黄花(指重阳节后)销.声匿迹(消失)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笛卡尔的学习热情很高,成绩优秀,数学尤其出类拔萃。学校中的功课外,他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在总结学习成绩时,他毫不自满,犹豫了,怀疑自己学得的东西是否可靠。A.除了还可是甚至以至B.除了也并且虽然但是C.不仅还并且即使还是D.不仅也可是而且并且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减少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地称其为“宁波的骄傲”。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B.他们的巢早已失去,它们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飞走呢。C.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7.对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A.在研究室中研究之结果,说医学不发达是有益于人种改良的,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一切道理都已不错,一切状态都已够好。(反语)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C.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借代)D.茶客甲(正与乙下象棋)将!你完啦!(双关)8.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200多名各国记者。(描写)B.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说明)C.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抒情)D.找到了这个为贫困的病人提供休养的场所后,仅仅一天时间,修女们就将二十多位最贫困、最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叙述)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者、朝代或国籍及文体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琵琶行》白居易唐代古体诗B.《雨霖铃》柳永宋代慢词C.《神的一滴》梭罗美国散文3D.《茶馆》老舍现代小说10.下列课文的表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还是对世人的规劝,都是极平常的话语,语言的流畅,描写的细腻,都是本文的过人之处。B.《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篇重在谈音乐、绘画和建筑设计艺术的文章。C.《纪念刘和珍君》通篇采用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D.《落日》一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把一个宏大的仪式表现得清清楚楚;选材时注意点面结合,既有鸟瞰似的白描,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一)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的无数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11.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A.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B.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C.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D.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4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12.选文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物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物种变异和自然地理密切相关。C.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D.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13.结合全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从研究家养状况下的变异得出:生物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并且会受到人类“选种”的影响。B.物种会发展它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学者们认为物种是被独立创造的,它不是从其他物种变异而来的。作者认为这样的结论缺少根据,并不正确。D.作者经常获得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知识,它能给研究物种演变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C.作者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学说。D.文段先分析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进而推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15.结合选段,下列表述中,不符合达尔文的观点的一项是A.有的自然学者可能对生物变异的原因解释得还不充分,完善。B.自然选择一定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且唯一的条件。C.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可以为了解生物变异提供最良好的机会。D.物种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二)①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以抒情写景者很多。写“一曲”者,如: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②以上这些诗词,有的抒写怀旧之情,有的写饮酒之乐,有的写离愁别绪,作者不云“数曲”而云“一曲”者,也是“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意。一曲清歌,阳关一曲,这是饱含着感情的乐曲,一曲足矣,何必言多!以“一声”“一笛”抒写不尽之情者,亦不少见。例如: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5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③所有这些诗句的情致,都在这“一”字,如果易“一”为“几”、为“数”,则兴趣索然了。“一声何满子”,就在这一声中,凝结了宫女的千愁万恨,歌喉哽咽,刚发一声而双泪齐下,其情之凄切可知。至于“长笛一声”,点缀着残星皓月,哀怨之意,溢于文字之表。写情如此,言“一”足矣,亦不须多。类似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是很普遍的,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另本“一帆”作“数帆”,自然是“一帆”好,意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类似,“数帆”就一般化了。又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等等都属此类。——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16.对选文中有关诗句的理解有误的是A.“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这句话说明诗人在与爱人离别时肝肠寸断,不忍听新曲。B.“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抒写的是怀旧之情。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与深秋密雨意境相配,方显笛声悠扬,方可衬诗人惆怅,否则兴趣索然。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诗人羁旅思归的心情。17.对第③段的理解正确的是A.选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重点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B.这一段主要表现“一”字使用的情致,并且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加以说明。C.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诗句中的“一”固然有以一当十的效果,但如用“数”字替换,亦是情致盎然。18.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A.引用论证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比较论证C.引用论证类比论证D.举例论证归纳论证19.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是A.课文分析了平常的“一”字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意境,揭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B.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文的概说,自然地提出观点。C.课文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D.课文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理论颇深,相当于诗词鉴赏理论研究著作。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20.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均之二策6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2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B.或师焉,或不焉C.拔剑切而啗之D.倚歌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