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文本细读(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文本细读----以《变色龙》为例浅谈几点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阅读教学,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思维的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维。因此,发展学生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有创见地阅读,理应成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着力点之一。那么,何谓“批判性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考量,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常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其实,“教什么”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精当、富有创见的研读;在于能基于学情与文本进行再架构。笔者试图以批判性思维在经典名篇《变色龙》文本细读中的运用,引发大家思考,进而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善于突破传统思维,按照“真实、合理”原则,以质疑、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发现文学作品可批判的空间,深入剖析,提出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最终使“教什么”更合理,更接近“文本价值”和“读者意义”。以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质疑言语,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一大特点:质疑。即批判性思维不为情境性的暗示所影响,不盲从附和,它不是自我思维的重新阐述,而是对自己和他人思维所作的独立的、有个性的思考。现行教材选文均是名家名篇,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毋庸置疑。但面对名家名篇的解读,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敢于以批判性眼光去探究文本、领略作品美感的倾向和能力。不迷信教材,不趋从文本,就是要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审慎的态度、理性的判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课内教材的不足,譬如句意不清、用词不妥帖、语法错误、注释错误等,进而提出不同看法。以语文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批判意识。《变色龙》一文,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高尔基对契诃夫作品语言特点有过高度评价:“一个词足以创造一个形象”。因此,品读、辨析契诃夫作品个性化语言的细微处,进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是我们正确解读此文的关键。而就是这样的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也有瑕疵之处。质疑点:《变色龙》一文27自然段,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得了,干什么发抖呀?呜呜……”一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这样来处理:(请看实录一)首先教师朗读27自然段:2“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我呢,可还不知道!这么一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倒挺伶俐……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它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生笑)师:有些同学笑了,大家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啊?生(杂):很生动……师:感谢大家的鼓励,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读得跟原文不太一样?生:把“干什么发抖呀”读成了“它干什么发抖呀”。师:你们听得很认真。老师觉得这么读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就拿人称来说,此前对于小狗,用的都是第三人称,那用“它”不更合适吗?生1:用“它”,让人觉得奥楚蔑洛夫与狗有距离,游离于事外。生2:与整个语段要表达的奥楚蔑洛夫的状态不协调。师:这里的“状态”指的是?生2(补充):证明自己十分关心、尊重狗。师:难道仅仅是为了关心狗吗?……生3:以讨好狗进而讨好狗背后的狗主人。师:真聪明。那如果要加入人称代词,你们认为应加入“你”还是“您”?为什么?生4:加入“您”,要比课文原句更能体现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媚上。师:对呀。你能否想象一下,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说“得了,您干什么发抖呀?呜呜……”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整个身体的姿态又是怎样的?生4:应该是“弯着腰”,脸部表情是“笑嘻嘻的”,并用手抚摸着小狗。师:那原句是否有必要修改成“得了,您干什么发抖呀?呜呜……”?生(杂):有必要。师(总结):(您)更能表现出奥楚蔑洛夫对对狗的亲切、友善,对它背后主子----将军的尊重,此时的狗再也不是动物了,而是人----将军的哥哥,奥楚蔑洛夫的“媚态”可以说是一览无遗。以上实录表明,教师这样的教学处理是合适的、巧妙的。他让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比较四个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A:得了,干什么发抖呀?呜呜……B:得了,它干什么发抖呀?呜呜……C: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D:得了,您干什么发抖呀?呜呜……3同时通过想象,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警官奥楚蔑洛夫极尽献媚之态。充分认识到加入主语“您”后,在表情达意的效果上是最佳的,有必要修改原句。进而坚定了:教材上的名家名篇不一定是完美无瑕的,我们应该以审慎、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理解。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徐贲教授曾写过一本公共说理的启蒙读物---书名叫《明亮的对话》。所谓“明亮的对话”,其实就是坚持真实、合理的原则下的透明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跪着读书,而是用质疑、批判的眼光,与课文平等、透明对话,才能发现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解读。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六年级第二学期《一百个问号之后》、七年级一学期《我看见了我的骨头》,都有相似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勇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记忆型教学文化”的束缚,转向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的营造,才能创造出课堂的新意和火花。二、关注细节,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批判性思维特点之二:辨识。当我们自己或他人有了某种观点和思想之后,我们利用批判性思维加以审查,看其解释合理与否;符合事实与否;根据充分与否;分析全面与否;综合得当与否;评价客观与否;评价采用的标准合理与否。对于文本解读,我们常犯以下通病: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以偏概全,抓住只言片语轻率下结论;要么过度诠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多元解读,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的,应该是以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微观层面介入,从平淡的字句分析着手,得到的人文可能就是具体的,形象的,活生生的,有情有意的。《变色龙》一文,多次写到“新的军大衣”这一细节。如何“辨识”这一细节?先让我们看实录二:师:文章四次写到“新的军大衣”,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请大家自读相关语句,体会并交流。生1:交代奥楚蔑洛夫的身份,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生2: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生3:奥楚蔑洛夫以穿着新的军大衣出场,给人以威严、盛气凌人、满心得意之感,这与后文他的所作所为形成巨大反差,埋下伏笔。生4:我补充,主体部分,大衣的一脱一穿,是为他的变色作准4备的,同时用以掩盖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进一步揭露了他的狡猾、虚伪。生5:我觉得,新的军大衣好似说明他刚做警官,因为刚提拔,所以表现为盛气凌人,以及后来不知深浅地处理狗咬人事件,弄得很狼狈。师:大家讲的真好,考虑的很全面。但是否像第5位学生所说“新的军大衣”表明初任职,是否只有新任职警官才这样。我想,并非如此吧,那些资深警察可能更厉害。这位老师的引导,显然压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的解读,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是,新军大衣的一“脱”一“穿”,天气的一“热”一“冷”,揭示出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进一步揭露了他狡猾、虚伪的奴才本性。二是,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一个‘新’字,向人们传达出了奥楚蔑洛夫能成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得意心态。以上解读有失偏颇。第一种分析的重心其实不在军大衣本身,而是在“脱”和“穿”的动作上,通过动作来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分析虽合理,但忽略了军大衣本身作为一个社会学符号所潜藏的内涵。第二种分析有两点是经不住推敲的。首先,“新”字和警官的“得意心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暗示了奥楚蔑洛夫是“新官上任”,“根基未稳”的权力状况决定了他在处理事务时的心态:既想树立权威,又不敢得罪权贵而保全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他不停“变色”的根本原因。其次:警察应穿“警服”,而奥楚蔑洛夫却穿“军大衣”。警察与军队是不同的体系的。“军大衣”是一个权力符号,也是读者了解沙皇俄国的社会政治的一个窗口。一个国家的警察和人民崇尚穿“军大衣”,体现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军政”而不是“宪政”,宪政的特征是依法治国,而军政----先军政治、权力治国,靠强权镇压来维护统治的,民众个体的利益和诉求得不到保障,拥有权力者就拥有话语权。强权会凌驾于人性之上。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是《变色龙》一文的亮点。而把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个性概括为“虚伪、狡猾”,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他这么善变,这么迅速,这么过火,倒显得愚蠢至极。正如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所说,奥楚蔑洛夫不在于是愚蠢还是狡猾,在他身上存在的最突出的人性弱点,就是没有心灵羞耻感。因狗主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处理事情的态度,说明在他心里是有利害关系,没有原则和立场,在他心里,这样一种行为,不是可耻的。他之所以变的这么自然、自如,根本原因在于他这个人物所处的生态环境。文中提到赫留金的一句话“我的弟兄就在当宪兵。”此话的潜台词“我背后也是有靠山的,也有一点小势力的,你不要小觑我。文章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那群人就对赫留金哈哈大笑。”不是5笑奥楚蔑洛夫,而是笑受害者,这就是当时的生态环境,当时许多人都是以地位高下、权势大小衡量一切。三、聚焦个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校准能力批判性思维特点之三:自我校正。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作为文学经典,人物形象的分析显然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为他是一个献媚、讨好权贵而求自保的人,且是其“善变”的本质。于是乎,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他人物也“格式化”,认为文中的其他人物如“赫留金”亦是如此。我们看实录三:师:你如何来看待文中的其他人物,如“金银匠赫留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生1:金银匠赫留金其实也是个欺软怕硬之人。表现在面对奥楚蔑洛夫,左一声“您、官长”,右一句“他老人家是明白人”,对狗破口大骂“贱畜生”。师:确实,对警官,他始终尽量奉迎,以寄希望于他能为自己“秉公执法”,对比自己弱势的狗,始终坚持“要惩罚”。生2:我觉得,赫留金还是个狡猾、贪婪之人,他为了生存、为了自保,不惜制造闹剧。师:表现在哪儿?生2(补充):从独眼龙的话中获知,作为制造闹剧之人反过来竟称自己为受害者,进而讹诈、想趁机捞一把,可见他的奸诈、贪钱。师:那如何理解“自保”?生3:我认为,当时由于生意冷清,赫留金生活也像别人一样迫于生计,为了生存,他想通过制造“狗咬人”事件,讹诈钱财以求自保。师:确实,赫留金其实也像奥楚蔑洛夫一样,为求自保制造了令人啼笑的闹剧。这位老师的教学就是同质化理解的结果,简单地认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具有普遍性,而恰恰忽视了人物个性的差异性。作为金银匠的赫留金,按常理推断,即使生意再清淡,它的生活状态也要优于一般民众,根本不至于为生存而制造狗咬人事件。这只是在经济不景气、生意冷清(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即可获知)情况下想制造这样的闹剧,进而借机敲诈狗主人,纯粹是欺诈、贪婪、无赖之举,并不仅仅是为生存、求自保。文中独眼鬼的陈述,说明赫留金有错在先;作为6金银匠,按理说接触的人比较多,众人对他的为人应有所了解,狗咬人后,无人为他打抱不平;与之谈事的密特里奇该是整个事件的知情者,从狗咬赫留金到奥楚蔑洛夫警官断案,短时间内,他也该在人群中,他是最有可能站出来替赫留金说话的人了,可是却没有。为讨好警官称奥楚蔑洛夫为“他老人家”;为了让警官相信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信誓旦旦的“发誓”并搬出“上帝”;为说明自己也是有一点靠山,搬出了“在当宪兵弟兄”----目的:希望奥楚蔑洛夫“秉公执法”,自己得到赔偿款。赫留金的言行足见其狡诈、贪婪,为生存而“自保”一说无从谈起。而奥楚蔑洛夫讨好将军、献媚而求自保是明显的,其“善变”本质——是替“统治的权贵们”服务。如果“狗”主人只是小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