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余呈先,197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部青年骨干项目访问学者,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本文得到本人主持的两个省级项目的支持。安徽省软科学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安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研究(150205204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SK2015A392)手机:18325657236电话:0556-5303989Email:ychx1974@126.com通讯地址:246133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余呈先(收)StudyontherelationshipofpolicyincentivesandexternalinvestmentintheprocessofundertakingindustrytransferYuCheng-xian(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ofAnQingNormalUniversity,AnhuiChina246052)Abstract:Withthespeedingupofthepaceofthenational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ChinaformulatetheguidanceofMidwestundertakingindustrytransferring,andheightthattonationalstrategyafterChinesecoastalareasgotacertaindegreeofdevelopment.Theimportantfunctionaloftheareaofundertakingindustrytransferringistheintroductionofinvestmententerpris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Inthisstudy,China'scentralandwesternregionsundertakingthetransferofindustriesistheobjectofstudy,andauthordiscussesthegovernmenthowtoattractbusinessinvestmentthroughpolicyincentives,personnelincentiveandenvironmentincentivethreefactorsusingtheDouglas'sfunctionandthegametheory.Finally,thearticleanalyzesrelationshipandinteractionofthethree,anddrawsconclusionsandcountermeasurestoprovidecertainreferencesfortheareasofundertakingindustrialtransfer.Keywords:undertakingindustrialtransfer;Policyincentive;Gametheory;Investmententerprises2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策激励与外部投资关系研究*余呈先(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安徽246052)摘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国在沿海地区获得一定发展后,又适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把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产业转移承接区域的重要功能就是引进投资企业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本研究以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活动为研究对象,运用道格拉斯函数、博弈论探讨产业转移承接地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激励、人才激励和环境激励三个引致因素,来吸引企业投资,并分析三者的关系和作用,得出结论和对策,为产业承接区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激励;博弈论;投资企业自2002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方面不断出台许多措施,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的设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10)的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的设立、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0)的正式印发,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是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心展示,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的格局下,如何促进产业升级,向内地产业转移,内地制订合适的产业转移激励政策是我国区域平衡发展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如何制定合理优化的对策吸引外部投资,避免区域利益损失,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文献回顾与启示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较早,自Akamatsu(1962)用产业发展的“雁行模式”说明日本工业成长的模式。随后,学者们对产业转移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研究主要在三个方向展开: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以产业或政府主体的产业转移对策研究,以结果为导向的产业转移成效研究。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方面,Vernon(1966)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产业转移动因,Lewis*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12BJL081);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50205204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92)的支持。作者简介:余呈先(1974—),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3(1978)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Kojima(1987)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Dunning(1988)则用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解释和分析产业转移,这些产业转移理论的提出为产业转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陈建军(2002a,2002b)分析产业转移动因,并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理论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产业转移对策研究方面,蔡昉等(2011)认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其劳动力丰富比较优势的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钟清流(2010)认为产业承接应当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应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创新来提升产业转移效果,进而实现项目点→产业链→产业群逐步蜕变升级。邓丽(2012)10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及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提出生态和谐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赵坚(2009)11认为经济周期及其所处阶段、产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所处阶段、产业优化时期和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影响产业转移的时机选择。同时产业转移受到产业结构平稳发展阶段、产业收缩期、产业政策实施时点、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稳定期、非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五个方面的约束,鉴于此可以采取组合、差异化和优选化策略。产业转移绩效评价方面,李晖,王莎莎(2010)12采用TOPSIS模型定量分析大湘南地区在全省中的经济地位,探讨产业承接转移的运行机制,明确大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贺清云等(2010)用产业区域聚集指数分析东部5省1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再用产业梯度系数确定中部各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最后根据中部各省产业资源特征和承接条件,确定中部各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刘珂(2012)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可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又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困难及其路径。于倩,江晴(2012)运用协同演化理论,先归纳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协同演化特征、方式和路径,随后提出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制。周五七(2010)运用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吴雪萍(2010)以07年皖江城市带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承接地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成本和对外开放程度。张曦,雷平(2012)评价皖江城市带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出其经济总量提升较快,承接产业转移效果突出,但存在土地、金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提出一些参考路径。产业转移方面的丰富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动因的研究是本文4的理论基础,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对策的研究虽然丰富,但是在研究主体方面多以企业或产业为主体,没有考虑到在中国经济气候下,存在着产业拉动和政府推动两种产业转移模型,或者说总体上产业转移模式有拉动型、推动型和混合型三种。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到三个主体:产业转出地、转移企业(产业是其逻辑结果)、产业承接转地是主体,这三个主体的诉求各不相同。产业转出为本地产业升级或环境治理等原因提高企业要求,让一些效能低的企业转移出去;转移企业自身为竞争优势、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成本、新市场占有率等原因而主动进行战略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地政府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原因而吸引外部企业来本地进行投资建厂,从而整体上形成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格局。鉴于承接产业转移地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战略框架内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承接产业转移地既有主动因素、又有被动因素的复杂性,本文主要研究产业在国内区域间转移时,承接地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政策,这些政策实施可能对投资企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企业采取什么对策,两者之间是怎样进行博弈的,如何平衡,并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二、研究假设概括而言,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政府吸引外部企业进行投资时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1)政策激励(policyencourage),可以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如免税、惠税,土地租金免收或优惠等政策,可以采取金融政策,如提供无息贷款,资金支持,还可以制定资源价格优惠策略;(2)人力资源储备激励(laborreserve),简称人才激励,花钱培育或引进各类人才,制定激励优秀人才的科研政策;(3)基础环境(basicenvironment)激励,简称环境激励,不断完善、优化和创新承接地区域内教育环境、医疗环境、日常生活条件,还有市场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信用体系等。这三个方面作用企业投资的速度、规模及水平,政府在制定这方面的对策时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为研究方便,不妨假设:H1:区域每增加1元的外部企业投资流入w,必须在政策激励,人才激励和环境激励方面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可以用经济成本衡量,分别表示为p、l、b,简称激励成本c,即cplb;H2:投资企业在承接地获得收益时,也会促进承接地经济发展,获取收益R,而且:企业投资w增加,承接地的社会经济收益R增加,这种关系用()Rw表达,即()Rw为凸函数,'()0Rw,''()0Rw。它的经济学意义是,承接地吸引和接受的企业投资越多,引致的社会经济效益R越大,但其增速随w的增大而递减;H3:上述的投入产出服从柯布—道格拉斯(Cob-Douglas)规律,WAplb,注意这里投5入指承接地的政策投入,产出指借此而获得的外部企业投资。其中参数A表示承接地接受转移企业投放流入量w对承接地政策激励、人力资源储备与基础环境的依赖程度,反映外部投资企业对承接地三方面的满意指数(程度),这个指数可以看作时间是t的函数,在承接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引入企业投资的水平不同,投资企业对这种指数的要求标准也是相异的。在同一时期,如果承接地政策激励、人力资源储备与基础环境所关联的技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