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运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4月12日在运城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运城市市长王安庞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矛盾,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目标,砥砺奋进保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竭尽全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经受住了最为严峻的考验,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经过5年奋斗,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71.3亿元,连续跨过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827亿元,年均增长11.3%,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5年净增355.7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投资规模超出预期,5年来,投资总量连续迈上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台阶,由2005年的160.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96.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16.3亿元,年均增长30%,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消费拉动势头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58.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54.7亿元,年均增长17.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工业经济探底回升,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和影响,但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经过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工业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回升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3.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94.1亿元,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恢复增长,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工业产品价格降幅过大,主要财源受到重创,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55.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2.5亿元后,2009年急剧下降到63.7亿元,2010年恢复到80.3亿元,经过这个起伏,财政收入损失较大,5年年均增长仅为7.6%。外贸进出口回升向好,“十一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50.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2010年达到10.4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9亿美元。(二)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我们加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充分发挥我市原材料工业优势,制定出台了《五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2010年,全市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四个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到274个,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8.7%,工业增加值11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7%,比2009年提高3.3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大运重卡、永济新时速、亚宝药业等一批企业和项目的投产达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建设稳步推进,共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268亿元。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中国驰名商标由2005年的两件增加到13件;山西省著名商标由23件增加到83件。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力度,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户。与此同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万元GDP能耗下降25%的目标顺利完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改善服务业业态,在不断提升传统商贸业的同时,强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与三门峡、渭南等市联合推出“一证游”,拓宽旅游市场。2010年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绛州锣鼓、稷山高台花鼓、万荣笑话等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8.8%,比2005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三)“三农”工作跨上新台阶。我们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措并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20亿公斤以上,2010年达到26.7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制定实施了“双创”增粮、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五个计划”,完成“双创”增粮田22.4万亩,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累计达到389万亩,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241个,设立了北京、太原两个农产品销售窗口。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7家,省级以上30家,国家级5家。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按照全省部署,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项目91个,完成投资5.3亿元。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引黄灌溉电价由每度0.31元降为0.06元,水价由每方0.5元降为0.25元,每年为沿黄灌区农民减轻负担近3亿元。全市116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六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投资20亿多元,新建村通水泥(油)路138公里;建成279个“空白村”村级卫生室;完成1255个村的村通广播电视任务;建成了73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中小学校舍308万平方米;解决105.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5年累计解决237.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全市“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任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投资计划的政策机遇,“危”中寻“机”,全力以赴争资金、上项目,办成了一批我市多年期盼、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尤其是在交通、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交通上,五年累计投资近600亿元,实施了闻喜至垣曲、运城至河南灵宝、河津至运城、闻喜至陕西合阳等4条高速公路建设,全部完工后,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增加1倍多,达到654公里;开工建设大西高铁运城段、侯西铁路扩能改造等两条铁路,使境内铁路总里程增加了1倍多,达到500公里,我市的出省通道由6个增加到11个;实施了运城机场飞行区和航站区扩建工程,年输送旅客能力将增加两倍,达到150万人次;加大县乡公路干线、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新增等级路6295公里,是“十五”时期的6.52倍。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5109公里,公路密度由2006年的97.6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106.5公里/百平方公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我市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连接西北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在更大范围内融入全国发展大格局,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上,累计投资42.2亿元,相继实施了北赵引黄、夹马口北扩、闻喜石门、夏县温峪等应急水源工程,全市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对大禹渡、禹门口、尊村、夹马口四大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实施了尊村、大禹渡、西范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完成了上马、吕庄、中留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电力上,累计投资3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4倍,形成了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为主干、辐射110千伏和35千伏的坚强供电网络,全市供电能力由“十五”末的255万千瓦提高到436万千瓦,增长71%,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城市建设上,累计投资260亿元。城市道路由390公里增加到540公里。建成了15座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场,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中心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95%,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8%,燃气普及率达到99%。投资50亿元,先后建成农业会展中心、体育馆、市中心医院新院、康杰中学空港校区、圣惠公园、西花园、航天公园、凤凰谷森林公园等城市公益设施。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4.1%提高到29.6%,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0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2005年的4.2平方米提高到6.9平方米。2010年中心城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60天。(五)改革开放达到新水平。针对我市矿产资源匮乏、资本积累少的实际,我们始终把开放引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联合临汾市、渭南市、三门峡市提出的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被列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区域合作规划正在编制。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创优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浓厚氛围,毫不松懈地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厦洽会、西洽会、中博会、能博会;在沿海各地举办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推介会,进行专题招商;邀请新加坡企业家、世界华商协会、德国企业家商会等来运考察,投资创业。沃尔玛、香港豪德集团、南京雨润、北京汇源、华润雪花啤酒、今麦郎、石家庄药业集团、广东广亚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运城,我市也被授予“十佳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等称号。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上亿元项目170余项,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96.7亿元。其中,2010年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29亿元,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增长146.5%,翻了一番还要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六)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时期的5年,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特别是后3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是复杂严峻,我们一直在负重前行。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确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稳步增长。尽管财政收入降幅较大,但用于民生的支出却增加较快。2010年,全市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38.6%、15.4%、22.6%和50.8%。收入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4元,比2005年增加66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5元,比2005年增加1879元。就业方面,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基本做到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3%。就医方面,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98.4%,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8%。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73.6万人。养老方面,2010年,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9.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标准平均提高1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由4个扩大到6个,参保87.1万人。就学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省级示范高中由2005年的4所增加到2010年的14所,建成标准化学校1800所,新建职业学校3所。住房方面,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0多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5年的25.5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5年的29.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1.1平方米。累计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7400户。同时,全面落实农村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全市累计为34.5万人(户)计生家庭发放奖励金1.49亿元。(七)和谐稳定开创新局面。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5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45件,办理政协提案1362件,满意率分别达到98.5%和99%。“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不断完善,2010年网上行政审批事项办结率达到99%。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五五”普法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成效显著。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各级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深入开展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整治发展环境的工作,努力塑造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以目标责任为抓手,以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为目标,认真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