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考题及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使社会主义最终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一、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哲学基础。(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动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学基础。(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3)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4)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5)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石,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缺陷,最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2、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答:一、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1)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要客观估计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2)社会主义一定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3)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的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6)反对官僚主义,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二、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大工业实行国有化后,对中小企业也全部收归国有,同时积极推行中央集权的管理总局制,由52个总局来实行“全民的计算和监督”;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粮食贸易,规定余粮收集制,收集农民全部的剩余粮食来供给军队和工人;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每个居民入编消费公社,发给生活必需品,以物易物成为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货币作用消减,银行功能衰退,在1920年初还宣布取消银行并实行遍及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其核心是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可以较长时期的存在,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增长和巩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运用市场和商业经济手段,建立起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盟;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具体措施: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行处理;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内外资本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答:一、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模式方面: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征;其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再次,是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政治模式方面:首先,是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立法权力之上;其次,是苏联共产党独掌政权;再次,是个人专政。(3)文化模式方面:首先,是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其次,是对各种文艺作品和作家,不论小说、戏剧、音乐、诗歌等,长期以来也是乱加批判、无限上纲,甚至迫害作家。;再次,是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若神明。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历史作用】(1)斯大林模式使俄国实现了工业化;(2)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利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弊端危害】(4)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危机;(5)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6)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4、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与原因分析答:一、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下的一些失误与过错。(1)理论上的错误:僵化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些设想的理论前提以及实现这些设想的客观条件。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主观地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绝对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张。还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2)经济上的错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突出地表现为毛泽东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政治上的错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和分析,犯了混淆两类基本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的原因分析。(1)缺少经验,认识局限;(2)急于求成,欲速不达;(3)封建残余,体制缺陷;(4)脱离实际,决策失误。5、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开始有战争与革命转换成为和平与发展;(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3)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的新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4)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5)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个人条件。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邓小平那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丰富的高层领导经验,超越自我、一心为民、百折不挠的伟大人格和革命风范密不可分。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蛋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使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8、在分配领域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答: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目标。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三是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1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答: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1)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2)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3)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4)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基础;(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开放性;(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统一;(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前进的方向。11、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点答: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一、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1)从政党之间的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2)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看: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3)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看:是共产党代表,多党派联系。二、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1)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既有集中,又有民主;(3)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4)既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又“和而不同”。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原则答: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1)它既继承发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2)它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又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科学,具有鲜明的科学特点;(3)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鲜明的大众特点;(4)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1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只能在由人的集体所组成的社会中实现;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只有人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一、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1)社会的发展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2)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社会关系;(3)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教育和科学;(4)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社会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