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确定的依据,并了解“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坚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加深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全面把握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教学重点和难点】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问题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3、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由来“经济发展战略”一词的出现,并把它引入经济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出现在西方的“发展经济学”中。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以美国的罗斯托、刘易斯等为代表,他们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经济发展阶段论”、“全面大推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开放战略”、“稳定和优先发展农业的‘绿色革命’战略”等。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作中。1981年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最早提出。到了1982年12月,党的十二大吸收了近2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到本世纪末的经济发战略。〔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义1、什么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借用军事科学中的“军事战略”而言的。在军事科学里,“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毛泽东说过:军事战争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同样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研究经济发展全局的。概括地说: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制约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道路和方法。2、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战略措施等。其中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有的主张四个方面,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有的认为有三个方面,即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也有甚至主张九个方面。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1980年1月,邓小平初步提出了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构想,并正式提出分两步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备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第一步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一个时期内全局性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二番,即由1980年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400亿元。党的十三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国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在翻二番,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报告中正式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收入为800~1000美元)。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国民收入4000美元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九五”期间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的三项指标:一是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二番;二是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望21世纪,《建议》还提出了实施第三步战略开头十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是: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二番(人均国民收入2000美元),⑵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⑶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实践来看,江泽民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续与发展。从具体内容来看,当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小康概念时,他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在江泽民的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项战略任务:一是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向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三是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四是非曲直由较低收入水平向较高收入水平过渡。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一〕小康的实现程度1、关于“小康”的涵义古典型“小康”的基本特征:现代小康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2、“小康”的指标体系及我国“小康”的实现程度“小康”的指标体系共有10项指标:小康的十项指标:项目初值(1980)目标值(2000)现值(1999年)实现程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36元2400元6615元100第三产业比重20.6%36%33%80.52人均居住面积4.7M2城9M2乡18M29.8M2,乡24.4M2100贫困人口比重33%5%4.92%100人均收入水平520元1400元城5854;乡2210100恩格尔系数60%48%49.3%89.17人均日摄入热量2400大卡2600大卡100人均日摄入蛋白质50克75克69.1克100平均预期寿命67岁70岁72岁100中学入学率35%57%66.5%100基尼系数0.280.3250.460总评95.15(资料来源:曾培炎《辉煌的五年,卓越的成就》《人民日报》00.9.20.2版)江泽民的小康社会计划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问题,也涉及人的现代化问题。为此,中国应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民工;二是非曲直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率,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产业的管理与效率;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既有较高竞争力、又有省略和效率的政府管理八进制;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防大学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过程,力分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1、“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国民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发达。包括工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军事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生活方式现代化。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化是指社会整体的转变。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现代观念的接受和制度的变革等方面。2、“现代化”的特征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将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1)理性:即现代的思维、行动、生产、分配、消费和社会实践必须是合乎逻辑、现实可行、有理性的。(2)计划化:即对经济活动的的调节、经济政策或战略体系的制定必须从有理性的研究出发,按照严密的计划和步骤进行,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3)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化:这种平等,不仅包括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平等,而且包括机会、生活水平、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方面的平等。(4)社会制度(体制)的改善:包括社会和经济的垄断制、教育和宗教结构、政府的管理和计划系统等的有益变化。我国要在本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2000年即将结束,我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是美国,总指数为277.7%。居前10位的还有挪威、丹麦、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日本、奥地利、加拿大和芬兰。总指数均在105%以上;居后10位的均为亚非国家,总指数在42%~33.3%之间。最高的美国与最低的布隆迪相比,10项现代化指标120个国家平均中国现代化标准中国据世界位次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8907723000以上742非农业产值占GNP比重958285以下723第三产业产值占GNP比重613345以上109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63350以上945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5647.870以上766大学生占20~24年龄人口比重18412.5平均797人口净增长率1.61.11以下328平均预期寿命677170以上449平均多少人占有一名医生2900620100以上2910成人识字率718380以上56现代化指数相差8.3倍。3、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从具体指标来看,我国有四项指标(人口净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平均有多少人拥有一名医生、成人识字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居世界后列的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产值、第三产业、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就业比例、和大学生比重。所以,要想加快现代化步伐,必须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来说,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就要持续稳定地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大学生比重过低(目前中国大学生入学率不足4%,比印度在90年代初的6%还低)。但从综合指标来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度还是很快的,1978年的指数是59.6%,到1990年就提高到69.8%,1995年为79%,1998年为81.9%。20年提高22.3%,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按此速度预测,只需17年左右就可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100%。三、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一〕调整并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2、三大产业的划分:三大产业包括和部门与行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物、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基中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等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服务部门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旅游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文教、卫生、广电、体卫福利等)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部门(国家和党政机关、军队和警察、社会团体等)3、我国的产业结构:年度产业1978年(%)1994年(%)第一产业28.121第二产业48.247.2第三产业23.731.84、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发展程度三大产业缅甸(低收入)中国秘鲁(中下等收入)韩国(中上等收入)日本(高收入)第一产业63211172第二产业947.2434341第三产业2831.8465057从这些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介于低收于国家和中等国家之间,即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大家还可以认识并体会到:理解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要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5、.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我国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⑴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⑵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⑷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二〕实现经济增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