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马克思复习20150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START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6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题型与分值1、辨析题(4x5'=20分)2、简答题(3x8'=24分)3、文本评述题(3x6'=18分)4、材料分析题(24分)5、课堂反馈题(14分)主要复习内容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章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内容为学生自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3、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批评4、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哲学派别的划分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7、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8、辩证的否定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6、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3、“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4、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绪论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绪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哲学派别的划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一章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第一章3、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第一章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或叫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2.意识能动性(作用)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表现:(1)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和改造作用。第一章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章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⒈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⒉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⒊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第一章7、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第一章8、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和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第二章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事件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第二章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第二章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五间发展。第二章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第二章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验。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和检验。▲第二章7、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体现: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章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第三章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意义(1)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宣告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第三章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第三章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特征。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任何上层建筑总是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的,为其服务,因而对它始终起着维护和巩固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对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相适应,就能够对它们起着促进的作用;否则,就会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甚至使社会经济遭到崩溃。第三章6、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就人类历史总体发展纵向而言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依次演化。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地向前发展。由于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些民族、国家并不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而是表现出了某种跳跃,即越过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向前发展。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转变中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也属于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道路之多样性的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社会总体历史进程的统一性。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逆向的,相反,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上存在着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的跨越的限度。第三章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三章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①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④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⑤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革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第七章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第七章4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