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生产活动文化研究【摘要】龙脊梯田区作为一个体现出生态中和之美的古老的生存场域,人们在其中进行着科学认知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而在这个活动系统中,科学认知活动可谓是其他活动的基础,其他活动都以科学认知的结果为指导。我们通常只把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才视为科学认知活动,而把直觉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排除在科学认知活动之夕卜。所以,作为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知识,也只指理性而系统的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认为只有此类科学认知活动才指向真之价值,只有此类知识才体现真之价值。【关键字】生存场域;精神文化;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价值一、龙脊梯田概论龙脊梯田最初为外界所知是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最早有人到达的是平安寨。据平安寨的廖辅林回忆,在1967年开始有少数的客人慕名而来,但在此之前有龙胜县委宣传部的郑志用照相机拍了照片登到《广西日报》,其后桂林市委宣传部的关羽也随同而来,又拍了照片登在《广西日报》,再后来《广西日报》的记者陈下家也来拍了照片登在了《广西日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人定胜天的主体哲学观念主导着对龙脊梯田的解读,人们追求的是超越了依生之美的竞生之美。龙脊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场所,在这一生产性审美对象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竞生关系,也就表现为一种竞生性的崇高之美。龙脊梯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是农业文明的初级阶段则是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因为缺少灌溉水利设施,种植的也往往是玉米、高梁等旱作物,但因为人类力量的增强与改变向自然依生的意识的突出,把陆哨的山坡修筑成级级向上的小块平地,由旱地变成水田,所以当我们在群山之中、高坡之上惊见层层向上的水田,田中清水盈盈,水中禾苗葱葱之景象时,心中感到的是震撼、赞叹,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我们赞叹的是人的力量,是人对自然克服与改造的意志。正是对梯田的审美处于审美生态位格的竞生阶段,所以这一生存艺术文本就呈现出一种崇高之美。但随着竞生范式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克服与改造演化成破坏与毁灭,这一范式就将走向解体,随着生态共生意识的强化,整生范式也已初现端悦。如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了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新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遗产,更强调人与环境共存共荣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始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提出的标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关系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标准就有了整生的思想,不同于此前的标准片面强调人的力量、人的智慧,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立足于这种整生的生态哲学背景,对龙脊梯田这一生存艺术文本进行解读,我们发现的是生态中和之美。二、梯田耕种的地方性知识梯田可谓是梯田居民的命根,是其生存的基础,是其生活与生命的保障。梯田居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艺术审美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都以梯田为核心,以梯田为基础。而梯田又是科学认知活动的成果,是地方性知识在实践中的体现,梯田的开挖与维护是地方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梯田挖与维护的过程中蕴含着综合的地方性知识与技术。首先是梯田的开挖。梯田开挖在山体上从下至上推进。首先把表土取出放置一边,因为表土是腐殖质土壤,颗粒细肥力高,适于作为耕作土壤;然后把下层的生土切成方块取出,因为下层的生土为黄土,颗粒粗粘性大,把一块块生土块如土砖层层垒砌,到一定高度后(高度随坡度而定,坡度大高度高,坡度小则高度低。),形成一个相对平整的面。而梯田的田面越是水平越有利于蓄水与耕种,梯田沿山体挖,往往狭窄而修长,在没有现代水平仪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水平,靠肉眼肯定达不到,龙脊梯田的建造者们运用自己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地方性知识,把一层层梯田建造得沿等高线水平展开,让游客们赞叹不已。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利用对水的认识,首先砍下一根南竹,取中间段较均勾的约两米的长度,剖成两半,盛上水,置于地面,看水能否达到静止,水如能达到静止则表示地面已平,因为水面总是水平的,如果水流动,则水所流方向较低,再进行调整,直到水能静止为准。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重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下垂线与水平面成90度直角的原理,首先做一块约两米长的平整的木板,然后在木板的中心位置钉一条与木板成90度的木棍,在木棍上系上一条线,在线上系上一个有一定重量的小物体,测试时把平整的木板放在田面上,如果木棍上的线与木棍平行,田面则达到了水平,如果重物歪向一边,则说明所倾向的一边低,再做调整。在确保田面的水平后,再把事先搁在一边的表土铺回表面,一层梯田初步形成。再依此方法全砌第二层,一层层往上,直达数百上千级。在挖梯田时最怕遇到巨石。在没有爆破力巨大的炸药的情况下,龙脊梯田的建造者们靠着地方性知识,克服了巨石的阻碍。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在石头四周堆上木柴,放火点燃木柴把石头烧得滚资,然后再往石头上拨冷水,石头在热胀力与冷缩力的作用下就破裂成小块,小块的石头用人力就可以将其移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缩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原理。用铁打制成约10公分宽的小铲,装上木柄,把小铲的一边磨成锋利的刀口,叫作石冲,然后用铁锤敲打石冲的木柄,利用石冲锋利的刀口把石头破成小块,就能靠人力搬走。在经过这几道工序后,平整的土面基本形成,但是还不能称之为梯田,而只能叫梯地,因为龙脊梯田的营建者们对水稻的习性非常了解,水稻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髙,要求土壤肥力高,还要求土壤的颗粒细。所以,在成梯地后要种三年旱作物,让土壤肥力达到水稻种植要求后,再蓄水,蓄水后用牛把或手粗(面积宽的地方用牛把,面积小的地方用手紀)反复耙,使土壤变得非常细腻,这样使土壤颗粒变得细小,适于水稻根系的生长,也能把微小的缝隙填好,能更好地保水。至此,梯田的建造就算真正地完成了。三、关于医药的地方性知识因山羊吃百草,百草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所以龙脊梯田区的人们将山羊粉肠中的汁液挤出,几经过滤后,掺上水,加入盐、生姜、五香、陈皮、苦蒿、大蒜等,放到锅里文火慢熬成汤,其味苦凉爽口、清香回甜,能治疗伤风感冒、肠胃不适。龙脊地区的人们对人体的穴位与经络有深刻的认识,如壮族的“晚疗法”与“爆灯火法”就是利用对人体穴位与经络刺激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据龙脊地区地方性知识人士潘鸿盘老先生说,“晚疗法”是龙脊地区壮族人独有的治疗方法。“晚疗法”是龙脊地区的壮医针对婴幼儿疾病独创的一套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当不足一岁的婴幼儿发病时,如吐奶、拉稀、发烧、惊风、啼哭不止等疾病,喂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草医通过看、问、闻、切而确诊后,调制好药,自己口含药水,在病孩的相关穴位轻轻晚吸,通过晚吸的动作,一是刺激了相关的穴位,二是让药物通过表皮渗进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据说这一疗法非常有效,因病痛折磨而啼哭不止的婴儿在草医神奇的晚吸过程中,会慢慢停止哭闹而在母亲的怀里安然入睡。“爆灯火”疗法也是龙脊梯田区的草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即用灯芯草放到桐油里,点燃灯芯草,火星引起桐油爆溅,草医拿着油灯,让爆溅起的油滴落在病人相关的穴位上,从而达到通过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效果。龙脊梯田区的草医还会运用间接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婴幼儿的治疗。因治病的草药药汤都数味苦,让婴幼儿自己喝进去很困难,草医开好药让患病婴幼儿的母亲按时服药,药物成分会进入母亲的乳汁中,患病婴幼儿通过吃奶就达到了服药的效果。龙脊梯田区的人们还有“治未病”的思想意识,即预防疾病的意识。壮瑶人们常用的“蒸汽疗法”就是典型的“治未病”的方法。梯田的耕种是艰辛的,尤其是挖牛栏猪栏粪的活是又脏又累。当垫牛栏猪栏的杂草一层层加到满平地面时,主人必须把栏里的草粪挖出来,堆放在楼底做堆肥。牛栏猪栏的环境臭气熏天,满是牛屎尿与猪屎尿,一栏草粪多达二三百担,一个人在低矮、阴暗、潮湿、脏臭的环境里高强度地劳作一整天,再强健的体魄也容易生病。所以,龙脊地区的居民自古以来就沿袭了一套解除挖栏人辛劳、预防疾病的方法——蒸汽疗法。挖栏人辛苦一天后,回到家里,家人为其准备好木盆,木盆里放上小覺子,木盆四周围上草席,上面盖上布单,在木盆里倒满热水,水中放上舒筋活血、消毒杀菌的草药,让热气腾腾的药蒸汽透过皮肤,通过口鼻浸入人体内部,大约三五分钟。伸头到草席外换一口气,再进入席内继续蒸浴,如此反复换气几次,待水温降到30度左右,即可用水里的药擦洗全身,从而达到解困与预防疾病的作用。据说挖粪人经过“蒸气浴”后,身体倍感舒爽,因为药气泌人肺腑,疲劳、胸闷、浑身不适的感觉全部消失。龙脊人还通过改变草药的配方,用“蒸汽疗法”对风湿骨痛、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都能有良好的疗效。四、龙脊梯田中各种事物的地方性知识龙脊梯田区的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也反映了地方性知识的生态性,即地方性知识往往是立足于生境的。龙脊梯田区内有山有水,水有大的金江河,小的山涧溪流更是不计其数,山有金江河西北面的龙脊山脉,还有金江河东南面的金竹山。所以,龙脊梯田区的人们对山上及水中的各种事物都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龙脊梯田区中金江河流经的江边屯、黄洛瑶寨、金竹壮寨、枫木壮寨、龙堡壮寨对鱼的习性有深刻的认识。他们认识到鱼的繁殖力虽然强,但也是有限的,所以,自古以来就对毒鱼、炸鱼的做法,后来对电鱼的做法是明令禁止的,所以有些鱼类在别的河段已经绝迹,只有在金江河的这一段还比较丰富。如金江河里有一种鱼叫做青鱼,人们对青鱼洄游产卵的习性非常了解,青鱼本生活在大江大河里,成年的青鱼到了繁殖期才溯游而上,到河流的源头浅水处产卵,而金江河水浅,水质优良,往往是青鱼选择的产卵场所。龙脊梯田区金江河边的人们在青鱼刚刚回来时时不捕捞的,待其产完卵之后才开始捕捞,这就保证了青鱼的自然繁殖。另外,人们还熟知一些鱼喜欢栖息于石缝之中,他们就用石头在河里砌成堆,叫“鱼窝”或“鱼堆,把鱼大量地引到“鱼窝”或“鱼堆”里,然后用渔网网住“鱼窝”,翻动石头,鱼从石头缝里窜出就落到了渔网中。龙脊梯田区的人们对山上的森林、各种植物、动物的了解也形成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他们对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对森林的敬畏就是因为对森林的重要性有着直觉的认识,他们把森林分为水源林、风水林、寨神林,也是基于对森林关系到其生存的方方面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