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河流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课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科目:地理教学对象:学生课时:2提供者:马飞云单位:吕梁市贺昌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得河流侵蚀地貌知识,对现实中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形成及其形成原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谁侵蚀地貌的形成,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对聚落发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个部分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学生的思维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便开始了由“具体思维”向“形式思维”的过渡过程。而初中阶段是形式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时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据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采用“五段式”地理教学法。整节分为五个学段,环环紧扣,结构紧凑。2、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教学。3以学生伟主体,通过活动参与,活动探究,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4、通过达标训练,巩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河流侵蚀作用对河谷产生的影响。2、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展示: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请结合长江中下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变过程图,思考几个问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河流地貌(一)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1.讲解。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2.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二)河流侵蚀地貌1.讲解。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注意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2.引导读书。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83页倒数第二段,填写以下表格。3.投影表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4.教师总结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5.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至第84页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16.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学生对照图形理解。)注意: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图2【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3所示)图3(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图4【教师讲解】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图5(用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概括河流的发育过程。)【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5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熟悉ABC三类地貌。)图6(三)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面的组成。(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如图7所示)图7(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讲解)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启发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4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投影表格】(学生回答时教师穿插总结。)【投影问题】1.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2.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七、教学评价设计八、板书设计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