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表单元第一单元设计者:韦冬菊教学内容:忆读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2、能力目标: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3、情感目标: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指导学生体会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具准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活动。(课前在课外时间完成)要求学生,先想想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或者文章,准备一篇《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篇)》的发言稿。2,导入新课。(用时三分钟)3,介绍作家冰心生平。用时五分钟)4,学生发言。(用时35分钟)四个小组学生,主动上课台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联系学生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由上一堂课,学生自由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出发,让学生与著名作家冰心交心(再次阅读本文),体会一下著名作家的读书经验。二,找出有关书籍。学生找出文中谈到的书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三,介绍相关书籍。(用时20分钟)文中涉及的名著较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等),可适当地做一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切不能过于烦琐,以至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5,分析课文。(用时25分钟)结合教学实际修改:2学生可以由下列几点出发,找出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例来说明。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结尾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1,读书好。本文重点。A,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B,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C,读书能扩大知识面。D,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E,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2,多读书。3,读好书。六,总结课文。倡议学生课外时间多读好书。教学反思:3教学设计表单元第一单元设计者:韦冬菊教学内容: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具准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正授1、自读A、读准字音: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àn)滑稽(jī)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ù)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B、理解词语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解释见课文注释)C、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2、教师范读,学生概括: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3、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第一层:(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第二层:(4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第三层:(5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结合教学实际修改:4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三、自读课文,体会。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精析,体会课文语言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上节课布置作业并进行校正:(上节教案第二步第4小步)二、再读课文,分析: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四、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教学反思:5教学设计表单元第一单元设计者:韦冬菊教学内容:《山中避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2、能力目标: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播放《渔光曲》。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二、正音、释词。正音:寂寥(liáo)冗(rǒng)长工尺(chě)乐(yuè)以教和陶冶(yě)释词:①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②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③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④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⑤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4、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讨论归纳:“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观众与演员其乐融融;歌迷与歌星融洽相处四、精彩片段品析。播放《梅花三弄》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结合教学实际修改:61、“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喜”?2、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4、“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温暖”有何妙处?5、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五、体会“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1、“运用比较,突出主题”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2、同桌互相讨论:“比较”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六、感受文中闪烁的多种美。让学生细读课文,发现、感受文中的美。①音乐美②绘画美③和谐美④真挚美⑤氛围美⑥自然七、拓展深化,布置作业。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你是否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以“音乐”为话题,谈一下你对音乐的感受。八、板书设计:山中避雨美前后比较拉近距离乐不以胜教收品析精彩使人和谐和教学反思:7教学设计表单元第一单元设计者:韦冬菊教学内容:风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2、能力目标: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介绍作者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理清课文脉胳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1)第三部分(12)四、研读课文(一)研读第一部分朗读1---2段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弟弟----喜欢“我”-----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结合教学实际修改:8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研读课文4—12段(一)4—11段研读1、朗读第4段,回答:“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2、朗读5—11段,思考、讨论并回答:A、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B、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会么说是“不幸”看了?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C、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在这此方法中,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D、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我得到宽恕了吗?为会么没有得到宽恕?点拨:没有,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E、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点拨: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二)研读12段1、朗读第12段2、概括本段内容3、难句理解: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第三课时一、复习。二、品味文章语言。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某个人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9——“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三、指导完成课后练习四、自行朗读课文五、日积月累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各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未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白云去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