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摘要: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关注的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就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致力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时代的改革步伐,为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教师素质一、概述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国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具有良好的师德,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要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1]“要向全体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扩大和更新知识,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原则出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务必要认清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务必要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向着只是结构完整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社会需要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这种“片面性”相对立的。它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就从教育内容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3、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现代社会,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科研成果、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使之向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三、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全国上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创造性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的普通中学仍然存在着“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校长、老师、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过大。也就是在素质教育的推进、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按规定开课设节,削减掉一些与高考无直接关系的学科课程课时计划,如劳动技术、艺术、信息技术及会考类等学科,安排的任课老师大多是兼任的“搭头课”,使期望值很高的研究性学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成为泡影。在学校,这些学科课时津贴满工作量标准要求较高,不准布置课外作业,也无严格的考查评价要求。由于学校不重视,相关任课老师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心,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结果是不了了之。反之,高考类学科课程则不断在增大权重比例,相应就要提高课时工作津贴标准,大量布置课外作业,重奖教学效益好的老师。2、学生缺乏足够的活动休息时间。青少年学生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按规定一般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7小时,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想尽办法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有的学校学生甚至每天“六进十出”中午还要让学生在教室自习。为了提高升学率,专门安排老师在各个时段值班,死盯学生,唯恐浪费一点时间。3、学生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学生能力发展片面和不足,知识面狭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很高,其他方面的基本能力弱化和萎缩。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它不仅要求学生动脑,还要动手,亲自参加实习、实验。而且缺乏生活常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值得忧虑。4、学生身心健康深受影响。由学业竞争所导致的过重心理压力,使很多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障碍、扭曲甚至变态;学生心理普遍较为脆弱,耐挫能力较差;缺少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过分关注自我。学生体育活动和锻炼时间明显减少,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素质明显下降,近视率普遍较高。四、教师的作用1、从隐喻看教师的作用安德森主编的《国际教学和教师教育百科全书》列举了关于教师的四个隐喻:教师是艺术家;教师是诊断师;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研究者或探究者。[2]北京大学陈向明博士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一文中,把有关教师的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中,涉及教师作用的,有正面和负面两类。正面的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工”,“教师是梯子”,“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拐杖”,“教师是乐队指挥”,“教师是导演”,“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等。负面的有:“教师是三大公害之一(其他两害是警察和医生)”,“教师是警察”,“教师是法官”等。[3]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有三点含义:第一,教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高尚的,他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同时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第二,影响人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工作的有机性质和生命本质,他影响的是活生生的人。第三,作为“工程师”,却带有工业生产的印记,用统一的标准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似乎是不恰当的、矛盾的。因而,这个隐喻带有互相矛盾的性质。“园丁论”则带有农业模式的味道,是比较尊重植物自身规律的,教师起的作用只是创造生长条件。“路标”、“镜子”的说法,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摆渡人”、“拐杖”、“指挥”、“导演”等,比喻教师对学生所起的指挥、领导、组织作用,以及帮助、辅助的作用。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第二,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第三,教师是教育效果的影响者。3、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动力和导向作用。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师,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才能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师的人格和道德示范作用较之于德育更有重大的作用。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去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4、教师对教学质量的作用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无道,怎谈解惑?打铁先得本身硬,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吃不透,就很难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怎样能准确地传授知识呢?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必须迅速提高自己本身的业务素质,形势所迫,绝不能等闲视之。近几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引发高中扩招,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转,一方面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把一些初中优秀教师拔高使用。这样,高中教师数量上保证了,但质量却下降了。初中教师现状更为堪忧:优秀教师调到高中,又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薄弱学校教师素质状况就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由于本身业务素质不太高,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吃力。如果再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大力气,通过多种形式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5、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人才是人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教学能力,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主动获取课内外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创造性教师之所以能满怀信心地给学生讲授、指导、说理和教诲,并善于引导、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方法,就是因为他首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性教师应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目前,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旧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若只停留在旧的经验基础上,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方法、新手段,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课外摄入的知识量远远超出课堂。教师若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将难以驾驭学生。富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业务爱好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理的创造性教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良好思想素质、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接受科学的教育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才能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6、规范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为师德师风,它是教师的为人风范,为师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爱国、爱家、爱人的学生;一个忠诚慈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善良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师的今天,就是他所教学生的明天。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熏陶他的教师的素质形象。规范的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在当前社会变革加速,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严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也侵袭着校园这片净土,加之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道德习气和丑恶现象的侵染、冲击,部分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职业立场不坚定,价值观念错误,师表作用下降等职业道德滑坡的倾向,有羡慕高位高薪而弃职下海的,有为了片面追求学术成就而给论文“注水”、公然剽窃的。因此,每位教师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反思是否做到了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有人将师德师风归纳为“三心”,即“事业心”“爱心”“良心”。试想,一个教师如无“事业心”,岂能潜心教育,远离铜臭,甘守清贫,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如无“爱心”,怎能做到对学生尊重、信任、宽容,为人师表?如无“良心”,又怎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做到无愧于家长和学生?“德之不存,何以为师;德之失范,何以信我。”一个教师,只有坚守并发扬忠于职守和潜心教育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和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和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自律精神,不计名利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规范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