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网络Application-layerOverlayNetworks覆盖网络(OverlayNetwork)网络:一群互连的、可以相互通信的计算机,定义了主机间通信所使用的编址、路由及服务模型。覆盖网络: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已有网络之上的逻辑网络;改变底层网络的一个或几个特性,以实现底层网络所不能提供的某种网络服务。替代覆盖网络的方案:修改已有网络因特网是一个覆盖网络因特网是建立在众多物理网络及电信线路上的逻辑网络增加了一个在网间寻址及路由的IP层实现数据包跨物理网络的传输覆盖网络的应用路由(如路由覆盖网络)寻址(如对等网络)安全(如VPN)多播(如MBone)移动(如移动IP)……覆盖网络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一般不需要部署新的设备,不修改或很少修改已有的软件/协议(但需要在已有软件上部署新的软件)。不需要在每一个节点上都部署新软件。缺点:协议栈中增加了一个层次,增加了包头及包处理开销节点的负担加重了扩放性问题应用层网络应用层网络是在因特网上构建的一个完全位于应用层的网络系统。应用层网络由分布在因特网上的一组主机组成:为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提供下层基础设施(网络服务)采用与目前因特网不同的方法转发和处理应用程序的数据由第三方运营和管理,不是当前因特网体系结构的一部分。应用层网络实际上是基于因特网的大规模分布式应用,因借助网络层的一些技术来进行成员之间的寻址和路由而具有了网络层的某些特征。典型的应用层网络系统路由覆盖网络应用层组播内容分发网络P2P系统1路由覆盖网络因特网路由策略仅反映ISP对开销和运行效率的考虑,端用户和应用程序无法参与。对于有些应用来说,因特网路由协议(OSPF/RIP、BGP)所选的路由不能满足其要求。路由覆盖网络的目的是为上层应用提供更好的路由服务,满足其特殊的应用需求。1.1弹性覆盖网络ResilientOverlayNetworks(RON)RON是为解决BGP路由失效恢复慢的问题而提出的,其设计目标为:快速检测和恢复路由失效20秒内检测到路由失效(停运或性能下降)并恢复紧密集成路由选择与应用允许应用定义路由失效和对失效的响应允许应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度量来选择路径灵活的策略路由允许针对单个用户或主机定义路由策略RON概述RON是建立在已有因特网路由结构上的一个应用层覆盖网络。RON节点监视在它们之间的因特网路径的质量,使用这些信息决定直接使用因特网的路由结构,还是将数据包路由到其它RON节点,以优化应用特定的路由度量。RON体系结构模型RON客户通过管道(conduit)与RON节点交互Probes负责探测虚链接状态Router实现路由协议Forwarder提供分组转发功能性能数据库保存虚链接状态信息(延迟、分组丢失率、链路吞吐量)RON节点RON节点是运行了RON软件的主机,实现和路由器类似的功能。任意两个RON节点之间维护一条由下层因特网链路构成的路径(虚链接)。每个节点及时探测到其余节点的虚链接状态,保存在本地的性能数据库中。RON的设计目标是为一组RON客户(使用RON转发数据的应用程序)提供更可靠的IP路由机制。RON工作过程第一个RON节点(入节点)对分组进行分类,决定分组要使用的路径类型(低延迟或高吞吐率等),为其选择一条路由。若下一跳为一个RON节点,入节点为分组封装一个RON报头(包含一个流标签),发送到下一个RON节点。入节点对后续到达的属于同一个客户的分组标上相同的流标签,直接查找流缓存表转发。后续RON节点根据目的地址和流标签决定下一跳(不再进行分类)。最后一个RON节点(出节点)将分组交给RON客户。RON路由的特点支持不同的路由策略:使用不同的链路度量参数维护多条路径根据RON客户程序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路径RON路由的工作要点路径评估:节点使用停运检测(outagedetection)算法,主动探测到其它RON节点之间的虚链路是否工作。针对每一种路径度量(延迟、丢包率、吞吐率),给出表明路径有多“好”的数值。链路状态传播:节点周期性地从本地性能数据库中取出到其它节点的各种路径度量的汇总信息,通过RON本身的网络发送。路由表构成针对每一种路由策略计算一组路由表,每一个路由表针对一种路径度量计算得到。路由表的层次结构:每个策略标签指向一个路由偏好表。每个路由偏好对应一种路径度量的路由表。RON转发转发器检查每个到来分组的RON报头,确定要发给本地客户还是一个远程节点:如果去往本地客户,利用RON报头中的packettype将数据包交给对应的RON客户。如果flowID匹配流缓存表中的一个表项,使用表项中的路由信息。如果flowID不匹配流缓存表中的任何表项,利用RON报头查找路由表。RON报头结构路由表查找过程路由表查找分三步完成:基于策略类型查找基于路由偏好查找基于目的地址查找1.2服务覆盖网络ServiceOverlayNetworks(SON)每个ISP只关心自己网络的性能,并只对自己的用户提供服务保证。BGP只能找到一条可达的路由,无法保证端-端应用性能。SON是为了在因特网上提供端-端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而提出的,以方便创建和部署QoS敏感的增值业务。SON的实现基础SON服务商通过双边服务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SLA)从各个ISP购买具有一定QoS保证的带宽,在已有因特网上构造一个逻辑的端-端服务投送网络。用户通过业务合同,直接向SON服务商付费来使用SON提供的增值服务。SON体系结构SON由服务网关连接而成两个服务网关之间的逻辑连接由底层ISP提供,带宽和服务质量由双边SLA保证。SON的优点引入一个新的流量聚合层次(服务聚合):ISP按流量所属的SON进行流量聚合。解除了应用服务与网络服务的耦合:ISP根据SLA设置数据传输服务(粗粒度)。SON采用与服务相关的带宽管理、流量工程和QoS保证机制,确保服务的端-端服务质量(细粒度)。减小了管理和控制网络服务的复杂性允许灵活地创建和部署新的增值服务1.3面向服务的因特网ServiceOrientedInternet(SOI)覆盖网络的缺点:由于完全不考虑网络层,一定程度的低效率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覆盖网络提供的服务需要底层网络的支持才能发挥作用。有些功能在多个覆盖网中重复实现。服务覆盖网下面需要一个底层基础架构,解决覆盖网的低效问题,并支持新的应用需求。SOI概述SOI在逻辑上分离数据传输网络和服务覆盖网络:数据传输网络:大致对应当前的自治系统,为服务覆盖网提供比特管道服务。服务覆盖网络:由服务提供商运营,向订户(服务订购者)提供特殊的增值服务。服务覆盖网络被抽象成服务云,在多个地方与数据传输网络接口。用户请求在数据网络上被路由到某个服务云的最近(或最合适)入口,由服务云中的某个主机服务。SOI体系结构SOI概述(续)数据网络与服务网络逻辑分离的好处:允许这两种网络独立进化,在支持已有服务的同时方便未来因特网服务的灵活部署。实现逻辑独立性的机制:彻底分离数据网络与服务网络的编址、路由和转发机制每个服务云可以独立实现自己的编址、路由和转发机制SOI的抽象SOI是建立在已有IP网络之上、为灵活部署新的因特网服务而提供的一个公共平台。SOI架构基于三个重要的抽象:服务云面向服务的编址方案(服务云,云中的对象)服务层(服务网关,服务存在点)(1)服务云服务云是一群部署在因特网上、相互协作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服务实体(如服务器、代理、缓存、内容交换机等)。服务云是一个虚拟的服务覆盖网络,依靠下层网络域在因特网范围传输数据。服务云和因特网的接口称为服务存在点,数据对象进出服务云只能通过服务存在点。(2)面向服务的编址方案SOI的编址方案提供服务云及服务云中对象的位置无关标识:每个服务云被分配一个固定长度(32位)的ID(称sid),由一个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服务云中的对象用一个对象ID(称oid)标识,其语法和语义由各个服务云定义,只在服务云内部使用。命名与名字解析服务云的命名与解析:每个服务云大致对应了目前具有两层或三层域名的一个机构(如yahoo.com),机构的域名就作为服务名。可以重用DNS或建一个类似的名字解析系统,将服务名解析为sid。对象的命名与解析:服务云根据自己的商业需要定义对象的命名和编址系统。服务云提供对象解析的功能。将两级地址的解析分开,增加了灵活性和安全性。(3)服务层SOI架构的基础是位于IP层之上的一个服务层,包含两个网络单元:服务网关:可看成是下层网络域的扩展,通常部署在网络域边缘,负责穿过网络域的路由和服务交付。服务存在点:服务云与网络域接口的地方,逻辑上是服务云的一部分,负责在服务云内部交付对象。进出服务云的数据都要经过服务网关,服务网关提供服务区分、识别和跟踪服务云流量的功能。服务层在协议栈中的位置服务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头部分为sid部分和oid部分服务修正符由服务云定义,对服务对象的转发有影响。服务网关(ServiceGateway)数据面功能:根据目的sid(或目的sid+源sid)及相关的服务修正符,将服务对象转发到去往目的服务云的下一跳(相邻的S-POP或另一个SG)。控制面功能:运行服务网关路由协议,建立服务路由表。服务路由表包含目的sid(及相关的服务修正符)到下一跳SG/S-POP(用IP地址表示)的映射。服务存在点(S-POP)服务存在点有两个主要功能:与服务网关合作,为它所代理的服务云路由和转发服务对象(发往服务云外部)。和服务云中的其它S-POP合作,在服务云内部路由和转发服务对象。(服务云内部机制)为实现第一个功能:控制面:参与服务网关路由协议,建立(部分的)服务路由表,表中包含从sid空间到相邻SG的映射。数据面:利用服务路由表,将服务对象转发到服务云外。服务网关路由协议服务网关路由协议主要负责建立服务路由表,包括两个部分:S-POP注册和公告:S-POP向本地服务网关注册,通告其存在、所代表的服务云sid、能够处理的流量类型(一组服务修正符)。传播服务可达性:从邻居服务网关学习路径和向它们发布路径(类似BGP)。参考文献ResilientOverlayNetworks.SOSP2001.ServiceOverlayNetworks:SLAs,QoSandBandwidthProvisioning.ICNP’02.ServiceOrientedInternet.2应用层组播IP组播体系结构:路由器采用分布式算法构造一棵数据转发树;组播分组沿转发树转发时,在树的分支节点处由路由器进行复制。IP组播协议:MOSPF、DVMRP等。IP多播骨干网:MBoneIP组播是实现组播转发的最有效方法,可使全网范围的分组复制数量最少。IP组播的缺点路由器必须为每个组播组单独保存状态,路由表和转发表也需要为每个组播组维护一个地址项(组播地址不能聚合),扩展性很差。要求所有路由器支持组播功能,给IP组播的推广使用带来很大困难。试图用一种统一的组播模型来适应所有的应用,给组播算法的设计造成很大困难。组播组的管理开销大。在IP组播中实现可靠性和拥塞控制非常困难。在经济方面,尚没有针对组播的流量计费机制。应用层组播在应用层上,依靠端系统之间的单播实现组播。优点:不需要改变现有路由器,能够很快进入应用。单播技术较成熟,基于单播实现的应用层组播易于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缺点:延迟较大:应用层组播不考虑网络本身的拓扑结构。效率不如IP组播:应用层组播会产生较多数据冗余。应用层组播研究如何构造并维护高效率的覆盖网络。应用层组播的例子:OvercastOver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