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道德——基于对人类劣根性的思考摘要:学术界中存在学术道德,有些学者为了追求金钱名誉,通过各种造假手段来向学术界权威展示自己的成果,以获取一时的光荣,一旦这些造假被人发现,自己也就会身败名裂。对于学术界的每一个人而言,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劣根性,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我想说追求名利对于自己本身而言并没有错,但无论是学者还是其他人都应该要有学术道德,决不能超出道德底线。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劣根性学术,是一个听起来很严肃的词语,它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自古以来,学术就有很多的解释,它可以指学习治国之术,可以指学问、学识,可以指观点、主张、学说,也可以指法术、本领。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学术界应该是一个充满文学色彩、崇尚真理的世界,也存在着学者要遵守的学术道德,但经过《学术传播与学术规范》这门课的学习,我才了解到学术界也存在造假行为,用学术术语来讲就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学术失范是指学者违背学术规范所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如在行文、引注、发表、学术批评等过程中的非故意性过失;学术不端又称科研不端是指学者涉及的抄袭(公开直接地)、剽窃(经过改造后,暗地地)、伪造或篡改数据、恶意的一稿多投等的恶意不良行为;学术腐败是指学者或其他人凭借权力为自己谋求学术利益及其他利益,主要包括涉案者在成果评奖、申请科研项目、论文答辩、学位授予、项目评审、职称晋升、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等各种学术活动中的以权谋私、权力与利益交易。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这些是学术各种学术术语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太术语化了,举例来说,像伪造和篡改研究数据,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多发,伪造学术履历等都属于学术造假行为。学术造假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一种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第一次接触到学术造假行为是因为一些关于学术界丑闻的案例,我想大家应该也都差不多了解过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事件、德国贝尔实验室舍恩事件、上海交大的“汉芯工程”事件以及宁波大学郑岳青事件,他们这几个人有的为了追求名誉,有的为了追求金钱,都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利用学术造假获得了一时的荣誉,而之后便是斯文扫地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想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假、欺骗行为也是不可避免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例如我国近期频发的食品造假问题、衣服造假问题、建筑中的豆腐渣工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学术界中的造假问题应该也是不可避免的。学术界中的造假小到一个人的造假,大到组织、集体舞弊。对于个体而言,现在的许多学者在各种科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自我扩张,在不断地为获取优先权而努力着,在这个比赛中,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有学者要求迅速发表那些不重要的投稿和未完成的研究成果,有些为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荣誉就伪造一些其他人以前研究过的数据或成果加以自己的篡改就重新发表。对于组织和集体而言,有的集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不顾学术道德的限制,怂恿集体或组织成员去集体舞弊,还有的组织对那些因为学术造假而获得荣誉的成员给于包庇。近些年来,学术造假的事情屡屡发生,例如,搞学术包装,遇到论文要进行评审时,就对工作人员和评审员搞小动作;有的院士候选人提出的材料都不真实;院士名人存在多头兼职的现象;更有不少专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发表言论,让学术丧失了权威;还有的专家在搞学术评审时,遇到自己单位的,总感觉抹不开面子;有的单位集体造假,从应试教育延伸到了应试造假;还有的领导干部干预论文和作品的评审、评奖,甚至干预到了院士的增选;还有些造假的学者不专心学术研究,忙于跑关系。究其原因,这无疑是人类的劣根性在作恶。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学者、科研人员,就连许多高校中的学术造假事件也是频繁发生,例如: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2009年9月,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领导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因为这样,所以才导致了高校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会有那么一点劣根性,即使是再高端大气的学者、科研人员也是一样,所以学术造假的事件才会发生。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经商者期待一夜暴富,从政者渴求一步登天,社会方方面面的浮躁使各种贪污受贿、钱权交易、投机取巧和假冒伪劣等道德失范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科技界难以保持一片净土,科技人员难以独善其身,科研道德受到竞争的撞击和利益的诱惑,治学者期待着一鸣惊人,名利兼收,从而引发科研道德冲突和行为失范现象。科研人员的不端行为已不仅是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学者为了追名逐利,放弃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放弃做人的良知,就会导致人格的商品化,从而走向歧途。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界也有很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在追求真理,即使他们很少有惊人的著作和发现,但他们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真理,为学术界做着自己的贡献。学术造假不仅让学术界蒙羞,更让公众对于学者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有人出国镀“假金”成了著名的海归,成了学术权威;有人抄袭论文而得以升官晋爵;有人因学术造假得以获得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这些经费最终去向却极为不光彩。了解了这么多学术造假的事例,得出这个结论也是毋庸置疑的,一旦出现学术造假的事件,公众的质疑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它甚至可以让一个学者从赫赫有名变得默默无名。因此,对于如此频发的学术造假事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予以重视,并不断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学术研究方面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更加严格可行的制度,完善我国学术界的体制,不能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利用学术研究来获取私利,造成对自己、对学术界的危害。因此,无论作为学者,还是科研人员或是普通人,利用学术造假来获取利益都是要避而远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学术界的道德底线。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2】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2】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5】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6】沈孟璎:《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7】刘剑辉,吴起军,潘武东:《学术造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