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视听语言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课程教案(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理论51学时授课班级:2008广播电视新闻1、2、3班授课地点:J-A131O(1班)J-B1204(2班)J-A1204(3班)任课教师:袁志利重庆文理学院目录2第一章视听语言的基础——————————————3第二章视听语言的特性——————————————32第三章视听语言的视觉构成————————————37第四章视听语言的听觉构成————————————113第五章视听语言的技法构成————————————第一章视听语言的基础31、教学目的:了解影视技术的相关原理和技术发明,理解摄影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了解“注意”的心理机制,格式塔心理机制,理解语言规则,掌握格式塔创造影视效果的技巧。2、教学重难点:影视技术“视觉滞留”原理3、教学方法:讲授、观看影碟4、教学工具:粉笔、多媒体教学工具5、教学学时:3学时6、教学过程:6.1引入(约8分钟)放映国外影片,从影片的内容上,让学生回答讲述放映段落的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即使是不同国家的影片,出去不同语言的干扰,仍能够看懂电影,并收到影片的感染。6.2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4绪言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演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丰富、自成一体的形象语言。电影语言是一种由画面、声音、话语及其有机组织构成的表意系统。它和文学符号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意系统不同,电影语言具有更加直观、感性以及与现实形象世界直接相连的特点,因此也被认为是更具感染力的交流媒介。所以,电影语言被称为超越民族文化界线的具有国际性交流功能的形象语言。既然是一种语言,就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传达和彼此理解的交流规则功能。电影艺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景别区分、镜头组接、轴线原则、声画组合、再现和隐喻等表意规则,就是这种交流功能的约定俗成和成形。观众在观看一部常规电影时,运用电影艺术百年形成的语言规则去期待和接受作者表达的意义,编剧、导演和全体合作者,也按照电影语言的常规法则,去完成一个故事的叙述和主题意义上的表达。这样,就形成了电影表意和电影接受的一个畅通的感知渠道。自从有声电影技术发明出来,语言、台词加入的电影的表意系统中来,大大强化了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不过,人们在接受电影作品的意义传达时,从来不是孤立的将人类的文字、话语作为电影传达、接受的根本方式,而是从观看、聆听一个视觉形象和听觉系统交织复合的表意系统来接受的。因此,在讨论电影的表意-接受过程中,我们离不开电影语言明显区别与其他符号系统这一基本事实。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认为,电影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他认为电影画面(由影像和声音构成)“是一种具有形象价值的具体现实,是一种具有感染价值的美学现实,也是一种具有含义的感知现实。”在他以后,虽然还有不同的理论家,在电影作为语言的属性界定上,做出了更加细致、规范和精密的探索,但是就电影语言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尔丹的界定和解释,应该说是一种接近电影的特性和浅显易懂的表述。视听语言是研究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无论是一个电影创作的初学者还是一个电影理论的爱好者,进入电影艺术的领域,都必须认识和了解电影的基本元素和组成规律,掌握电影语言的初步表现原则。第一章视听语言的基础第一节视听语言的物质基础5视听语言的主要物质媒介就是视听媒介。其中视觉的影像和听觉的声音得以记录、保存的物质基础的探索有助于寻找视听语言的本质。一、科学原理(一)光学原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便会产生影子(阴影和投影)。在我国,产生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的“灯影戏”就是对这一光学原理最初的、也是最朴素的时间。尽管灯影戏和电影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原理是如出一辙的。(二)“视觉滞留”原理大约在公元前65年,罗马人留克里休斯认为人眼具有视觉滞留的特性。二百多年后,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也提出了同样的说法。1829年,比利时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经过反复的实验,证实了人眼的“视觉滞留“的原理。当人们看到某一事物后,即使眼前的物体被移走,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也不会立即消失,还会继续短暂滞留一定的时间。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被留意。因为人眼对一般物象的视觉滞留感觉不太明显,只有当目睹的物象光照度十分强烈的时候,眼睛才会产生视觉滞留的感受。比如,当眼睛凝视太阳几秒钟后,即使闭上眼睛仍会感觉眼前留有一个黑黄色的原点,这就是太阳在人眼视网膜上产生的视觉滞留现象。其后的一系列视觉研究实验进一步向人们证明,人眼视觉滞留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静止的画面组合起来,造成连续运动的视觉幻象。19世纪30年代,依据这一原理制作的走马盘、活动视镜等视觉器具便相继在欧洲出现。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视觉玩具,卓特洛普和魔吐镜。在1894年爱迪生研制“电影视镜”的时候,放映画面的频率是48格/秒,比起正常色视觉转换频率快了一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向全世界首次公映电影时采用的频率是16格/秒,又比实际视觉转换频率慢了8格/秒。直到有声电影诞生,科学家们彩最终解决了视觉转换频率的难题。(三)电声传播原理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疏密的波形变化,人耳的耳膜能感到这种振动变化,叫做声音。1843年,欧姆通过对人耳功能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欧姆声学原理,即人耳可把复杂的声音分解成谐波分量,并按分音大小判断音色。从最初的声音研究到视听传播的实现得益于声音研究与电声研究的结合形成电声学。事实上,电声学的形成最初就是缘于声音自然传播的局限。接受者距离声源太远,声音就衰减得无法听到了。为了达到远距离传送的目的,1844年塞缪尔·莫尔斯在长期的电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运用金属线输送电脉冲信号来传递信息的设想,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线电报传输,亚历山大·贝尔采用声波震动受话器的薄膜的方法,使磁铁波动,把交流的电流通过电线传送出去。另外,1873年,麦克斯韦发表《电学与磁学论》,在理论上研究论证了电磁在空间传播的一系列问题,指出电波与光波的不同主要在于震荡频率的不同;电波和光波及声波一样是以一定的速度传输的,而且可以被检测。1888年,无线电原理被揭秘,声波信号成功地转换为电磁能,通过空间播送到远方。将声音信号变为电子信号,利用电线或无线电波,远距离传送给接受者,对方再将电信号转变为相应的声信号,从而完成声音传输。这是这一电声传播原理的发现和运用,使录音回放技术寻找到了理论依据,使电影、电视最终拥有了完整的视听语言体系,使新颖的现代艺术具备了视听传播的强大功能。6二、技术发明作为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语言,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是它诞生、发展、成熟的直接催化剂。电影最初是一种机械装置,用以记录现实的活动形象,而不是一种叙事的手段。今天当我们观看影片时不会发觉它们与技术有多重要的关联,其实,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放映机、录音机、彩色技术等设备都是艺术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摄影术电影基于摄影术而存在,那么摄影术如何催生电影摄影并直接推动新艺术的发展?1515年,达·芬奇设计出了“暗匣”,这是传统摄影术的先声。1839年,易斯·达盖尔在与化学家尼塞弗儿·尼埃普斯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达盖尔照相法,使用的是镀银磨光铜板。1851年,钳制照相术的一大难题——快速曝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从早先曝光14消失压缩到短短的几秒钟。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摄影胶片的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成功地推出了软胶片,它能轻易地缠绕在机器的轴上。1886年,这一新产品行销全世界。1872年,爱德华·幕布里奇又开拓了原始的连续拍摄的思路。把它24架相机按一定距离排成一行,当马跑动经过时,马蹄触动相机快门连线,相机被一一启动,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就被依次拍摄下来。后来,爱德华·幕布里奇用幻灯投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成果。它为连续摄影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发。1882年,法国生物学家艾丁纳·米尔斯·马莱又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出了“摄影枪”,用于拍摄飞翔中的海鸥。到1888年,马莱的摄影枪可以在一条感光纸上连续拍摄40张照片,放映时间可持续几秒钟。此后,他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软片式连续摄影机”,使用的摄影材料也由玻璃、感光纸到了赛璐珞薄片。至此,人类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摄影技术,能够利用光学原理和视觉滞留原理把一系列离散的照片展现为连续活动的图像,这种技术原理与现代摄影机工作原理已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了。1889年,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及其助手狄克逊在借助马莱摄影枪原理的基础上,研制成了一种初具现代摄影机雏形的“窥视镜”(电影视镜)。爱迪生使用35毫米的胶片,而且为了使胶片严格定位,他在胶片两侧设计了孔洞,每个画格打上四对齿孔,用齿孔来拉动。这与现代电影胶片已经非常相似。爱迪生的发明初步解决了胶片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已基本成形。1895年3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影片牵引传送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仿照缝纫机送布牙的结构,制作了活动电影机。运用三角歪轮带动一个有爪尖的框完成间歇拉动影片的运动,并用一个可以调整开口的圆盘和抓片配合工作,这样可以准确的进行摄影、放映。”活动摄影机进一步完善了活动照相技术。因而真实再现生活不再是梦想。(二)放映术1894年,爱迪生在研制出电影视镜后,开设了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镜观赏店。他在一个4英尺大小的长方形立柜式相机中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活动影片,外面装有一个2.5mm的透镜,供一个人观摩15秒左右(48格/秒)。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商业运作的方式看电影,但由于爱迪生错误的理解了电影视镜的商业利益,拒绝利用投影的技术将活动影片放大供集体观看。1895年德国的发明家马克斯·施克拉达诺夫斯基发明了活动影戏机,并在柏林的冬园游艺场公开放映了10秒钟的活动照片。71985年1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用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咖啡厅的地下室公映了一系列短片——《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大获成功。这次放映不仅在技术上比先前的所有放映更先进(使用的是摄影、放映、印片合一的电影活动及,采用的是价廉物美的赛璐珞胶片,而且放映时间为16格/秒,而且是真正意义上具有电影放映特色的活动,封闭的放映场、公开售票、集体观影。摄影术和放映术的发明,直接孕育了无声电影。虽然在初期电影是供人游乐的杂耍,但从诞生起,它便显示出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区别,无论是媒介属性,还是语言方式都呈现出鲜明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三)录音、还音技术对于最初的默片来说,声音是由乐队现场伴奏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原版卓别林早期电影、以及爱森斯坦著名的《战舰波将金号》都属于这样的作品。那时不存在录音、还音技术。1877年,“爱迪生在摆弄打着莫尔斯电码的电线符号的电报纸带时,注意到一种现象:电报纸带快速传递时,产生了一种类似‘听不清楚的说话声’,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刻有印痕的线带可以用来记录电话。”由此,爱迪生从记录声波的科学仪器入手,发明了留声机,随后影片制作开始使用留声机还音的方式进行配音。1887年,爱迪生设想“设计出一种工具,它作用于眼睛的功能就像留声机作用于耳朵那样,并且通过两者的结合,一切动作和声音都可以记录和复制”。1889年,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实践了他的想法,“把留声机的滚筒或唱片和那轴的尺寸一样或更大的鼓结合在一起,在这个鼓上覆盖这针眼大小的微缩照片,它当然必须和留声机记录同步。”同年10月6日,狄克逊第一次展示了他的“留声视镜”,并演示了会说话的对白片。但实际上,“留声视镜”只是一种机械联动装置,它无法解决声音的环形、连贯的记录方式与视觉画面的线性的、不连贯的记录方式间的矛盾,而且,留声机的放大能力有限,不可能在广大的空间范围内播放。同时,这对白片也仅仅是声音配合视觉影像而已,视听依然是两张皮。同时,声画错位及其普遍。而要解决声画处理的同步问题,面临的是将声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以便印刷在胶片上。无数的科学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1904年,英国的物理学家约翰·爱布罗斯·弗莱明研制出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的李·德·福莱斯特在弗莱明的基础上进一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