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康复: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预防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的最佳水平,使病、伤、残者能提高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2、康复医学: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3、康复护理学: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的目的,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它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4、社区康复:从社区的层面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实施的,包括依靠有病损、弱能、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所有的家庭和社区。二、简述康复医学的组成及工作方式?(一)组成:1、理论基础:运动学、神经生理学、环境改造学;2、康复医学功能评定;3、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职业咨询、中国传统治疗。(二)工作方式:康复医疗是由多种专业共同组成康复治疗组,致力于患者功能恢复的一种方式。全面康复的实施需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治疗组领导为康复医师(RD),成员有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言语治疗师(ST)、心理治疗师(Pay)、文体治疗师(RT)、假肢/矫形治疗师(RE)、职业咨询师(VC)、社会工作者(SW)和营养师。三、康复护理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如何?(一)康复护理的目的:减轻痛苦,促进康复。使患者尽量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使残余的机能和能力得到维持和强化,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回归社会。(二)康复护理的原则:预防在先,早期介入,贯穿始终;功能为主,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以达到患者的生活自理;重视心理康复;提倡协作精神。四、国际残疾、功能分类标准如何?残损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残疾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残障是社会水平的残疾(一)视力残疾标准: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不能进行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盲:一级盲: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二级盲: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10°低视力: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二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二)听力残疾标准: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聋:一级聋: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91dB(听力级)二级聋: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71dB,或小于等于90dB重听:一级重听: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56dB,或小于等于70dB二级重听: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大于41dB,或小于等于55dB(三)言语残疾标准: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者),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一级:只能简单发音而言语能力完全丧失者二级:指具有一定的发音能力,语言清晰度在10%~3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一级,但不能通过二级测试水平三级:指具有发音能力,语言清晰度在31%~5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二级,但不能通过三级测试水平四级:指具有发音能力,语言清晰度在51%~70%,言语能力等级测试可通过三级,但不能通过四级测试水平(四)精神残疾:指精神病患者病情持续1年以上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一级精神病残疾(极重度):有3个或3个以上问题被评为2分二级精神病残疾(重度):有2个问题被评为2分三级精神病残疾(中度):只有1个问题被评2分。四级精神病残疾(轻度):有2个或2个以上问题被评为1分五、何谓残疾预防三层次?(一)一级预防:1、目的: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效果: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2、措施:预防性保健及咨询指导;预防接种;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安全规则和维护安全的环境;注意精神卫生,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二)二级预防:1、目的: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效果: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一20%。2、措施:早期发现;早期医护干预;早期康复治疗。(三)三级预防:1、目的: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效果: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2、措施:康复治疗;假肢、矫形器、轮椅等应用以改善功能;支持性医疗和护理;康复咨询,提高自我康复能力。六、熟悉康复医学的分类、内容,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一)分类: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康复工程。(二)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应付巨大的自然灾害和战争。(三)康复医学的对象:急性创伤或手术后患者;慢性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者;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残疾患者。七、掌握康复护理内容观察患者的病情并作好记录;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训练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心理护理;不同时期康复护理的重点:急性期、早期——观察残疾情况;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萎缩。功能恢复期——潜在能力的激发;残余机能的保持和强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再训练;康复辅助用具的使用指导等八、社区康复的目标和内容(一)社区康复的目标:使病残人和慢性病、老年病患者的身心得到康复;使病残2人在社会上能享受均等的机会;使病残人能融入社会,不受歧视、孤立和隔离,不与社会分开,并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条件和支持以参加社会生活。(二)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康复技术服务;训练指导服务;CBR转介服务第二章一、运动制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制动心率反应即时心率↑,基础心率↓基础心率↑血压反应运动中血压↑,运动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血容量↓尿量↑,冠状动脉血流↓纤溶系统的活性纤溶系统的活性↑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的粘滞性血小板的粘滞性↓心功能储备心功能储备↑心功能储备↓(二)对肌肉的影响:运动制动肌肉体积肌肉肥大肌肉萎缩肌力肌力↑肌力↓肌耐力肌耐力↑肌耐力↓肌张力增强维持肌肉张力肌肉张力↓关节固定2周以上均可造成肌萎缩,而瘫痪者和老人更为严重。长时间的绝对卧床,2个月后肌容积将减少一半,横截面积减少,肌纤维纵向挛缩,承担重量和步行(下肢肌)以及维持姿势的肌肉(背肌)制动后萎缩明显,伸肌萎缩超过屈肌.(三)对骨关节的影响运动制动骨代谢增加骨密度和骨量,骨刺关节肥大降低骨密度,骨量丢失,骨质疏松骨重建有效刺激塑型与重建不利于塑型与重建骨关节代谢增加关节活动退行性关节病雌激素水平雌激素水平↑二、何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为了主动适应和反映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神经系统能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维持一定时间,这种变化就是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或可修饰性,这包括后天的差异、损伤及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行为改变的反应能力和功能的代偿。1、大脑可塑性:发育期成年期损伤后:系统内的功能重组;系统间的功能重组;内、外界的其他影响因素;2、脊髓可塑性:在CNS可塑性方面,大脑比脊髓大,原因主要因为脑的体积较大,不容易造成完全性损伤,因此残留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功能重组来代偿。而脊髓则不然,其横断面比脑小得多,容易造成完全性损伤,一旦出现完全性损伤,代偿的机会就要小得多。主要依靠轴突长芽和神经移植的方法来解决。三、功能恢复训练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1、为提高过去相对无效的或新形成的通路和(或)突触的效率,重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要求原先不承担某种功能的结构去承担新的、不熟悉的任务,没有反复多次的训练是不可能的。3、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在促进功能恢复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功能恢复训练中,可按需要从周围进行不同的刺激以达到影响中枢的目的。机体必须通过反复的学习和训练,以学会如何接受和利用各种感觉反馈。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步行周期: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落地到再次落地的时间过程,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2、跨距:同一腿足跟着地处至再次足跟着地处之间的距离。3、步幅:同一步移动的距离,一足足跟着地处至对侧足跟着地处之间的距离。4、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的宽度。5、步角:足跟中点到第二趾之连线于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6、步速:每秒行走的距离。7、步频:每分钟的行动步数,成人约110-120步每分,快走可到140步每分。8、ADL: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进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9、PADL:基本的或躯体的ADL指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如穿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等自理活动和坐、站、行走等身体活动。一般为比较粗大的、无需利用工具的活动。10、IADL:工具性ADL指为了在家庭和社区中独立生活所需的关键的、较高级的技能,如操作卫生和炊事用具,使用家庭电器、骑车或驾车、处理个人事务等。大多为需要借助工具的、较精细的活动。11、独立生活能力:指个体在家庭中能否照顾和在社区中能否生存的能力,是日常生活能力更高层次的表现,其与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区别在于不仅需要评定躯体功能,还要评定认知功能和社会交流能力的评定,从而为康复治疗最终回归社会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估。它较PADL能力等其他评估方法更接近康复的总体目标,适用于所有的残疾者12、肌力评定:通过手法或者器械来评定相关肌肉或者肌群收缩的力量的大小,协助诊断引起肌肉力量改变的原因,并指导康复治疗和评定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13、(A、P)ROM: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1)、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2)、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二、步行周期的分期及各期的步态特征如何?1、站立时相(站立期,也称支撑期)从足跟着地起,经历全足放平。足跟离地、膝部屈曲,足趾离地等过程,又分成:中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蹬离期。摆动时相(摆动期)始于足趾离地后,并可分为加速期,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在足跟重新着地3前结束。三、试模拟常见异常步态,分析其步态特征。1、短腿步态:肢体不等长,可出现短腿步态,如一腿短缩超过2.5cm时,患肢在行走支撑时可见骨盆及肩下沉,故又称斜肩步,摆动时有代偿性足下垂。2、减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肢负重疼痛时,患者会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现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3、周围神经损伤步态:1)、臀大肌步态:伸髋肌无力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运动,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2)、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无力时,患者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故患者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弯,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以便依靠内收肌来维持稳定。同时为了防止对侧髋部下沉,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摆动。两侧髋外展肌肉损害时,步行时上肢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3)、股四头肌步态:当股四头肌无力时,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或患者常代偿性的使身体前倾,让使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帮助膝被动伸直。此时髋微屈可加强臀肌及股后肌群的张力,使股骨下端后摆,帮助被动伸膝。在支撑早期利用膝的持续过伸作为一种代偿性稳定机制。严重者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顺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又称之扶膝步。4)、跨栏步态:胫前肌无力时下垂,摆动期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数以防足趾拖地,形成跨栏步。4、中枢神经损伤步态:1)、偏瘫步态:典型的常表现为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由于下肢伸肌群痉挛,故膝不能放松屈曲,摆动时常使患者沿弧线往外侧回旋向前,又称回旋步,上肢常呈屈曲内收。轻症患者步态差异较大,可接近正常或仅有轻度垂足步态。2)、帕金森步态:帕金森病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有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立停或转向,行走时缺乏手臂摆动动作,称前冲步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