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康复评定复习大纲总论康复医学评定的定义康复评定是通过收集、分析患者的各种资料,从而准确地判断障碍的情况并形成的障碍学诊断的过程。康复评定学的三层面功能障碍的评定、能力障碍的评定、社会性障碍的评定康复评定的目的一、确定障碍层次,明确障碍情况二、制定康复目标,奠定治疗基础三、判定治疗效果,修正治疗方案四、帮助判断预后,加强医患合作康复评定学特点广发使用量表法强调分析性评定与综合性评定相结合重视专项的综合评定分期反复进行评定康复评定的步骤1、收集资料(采集病史检查障碍)2、综合分析障碍问题(确定障碍问题明确残存的功能或能力)3、总结评定结果(分析障碍原因形成障碍学诊断明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康复医学评定的类型和常用方法。一、定性评定二、半定量评定三、定量评定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量表法视觉模拟尺评定法仪器测量法康复医学评定的基本原则一、选择正确的评定方法1、根据评定目的选择评定方法2、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3、根据障碍选择评定方法4、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适当选择评定内容5、根据客观条件选择评定方法二、确定恰当的评定时机三、营造优良的评定环境四、实施专人的检查评定五、加强医患密切合作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关节活动范围的定义指关节活动时经过的角度。具体而言,关节活动度是指移动骨在靠近或远离固定骨的运动过程中,移动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夹角。Rom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评定测量目的1、确定关节功能状况2、明确关节活动异常的原因3、指导康复治疗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生理因素1、构成关节的两个关节面的弧度差2、关节囊的厚薄、松紧3、关节韧带的强弱、多少4、主动肌、拮抗肌的力量影响Rom范围的病理因素关节内异常关节内骨折或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积血或积液、以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先天性畸形等关节本身的疾病或损伤均可引起疼痛、肌肉痉挛或软组织粘连。导致rom减少。关节外异常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及粘连、瘢痕挛缩、骨折、肌肉痉挛、严重的肢体循环等关节外的疾病均可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少:周围神经损伤也引起关节活动度减少;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导致关节活动度增大,痉挛期则导致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少。ROM测量的注意事项1、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2、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固定3、正确摆放角度尺4、暴露检测部位5、同时测量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6、认真分辨运动终末感7、正确记录、分析测量结果主要关节的测量方法(肩、肘、腕、髋、膝、踝)P16ROM结果分析1、主动rom被动rom均减少关节本身疾病(关节内游离体、关节积血或积液、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关节先天性畸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肌肉痉挛、皮肤瘢痕挛缩、骨折等2、主动rom被动rom正常周围神经和肌肉损伤导致的主动肌肌力下降,损伤导致的肌腱断裂,患者的活动意愿、协调性、意识水平降低等3、Rom增大肌肉迟缓瘫痪、关节支持韧带松弛、关节骨质破坏;中枢神经损害早期肌力评定肌力的定义肌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狭义的肌力指肌肉主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即静态或动态收缩能力。肌的分类(原动肌、拮抗肌、协同肌)一原动肌指运动的发动和维持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肌肉。二拮抗肌指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与原动肌收缩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协调性地收缩,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作的精确性。三协同肌指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起收缩的肌肉或肌群。根据作用,协同肌可分为联合肌中和肌固定肌肌收缩类型(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向心性、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改变,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日常生活工作中,等长收缩常用于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改变,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根据肌肉起止部位的活动方向,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靠近,肌长度缩短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肌长度增加。等速收缩是肌肉收缩时的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形式。它是借助等速训练装置来完成的,不是肌肉的自然收缩形式,而是一种肌力评定和训练方法。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纤维的类型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动频率4、肌肉的初长度5、肌肉收缩的类型6、关节角度肌力测定的方法分类1、根据使用器械与否进行分类2、根据肌肉收缩形式进行分类3、根据评定部位进行分类4、根据评定目的进行分类掌握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补充分级法)+-P30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宜做肌力测试2、应取得患者充分理解及积极配合,测试前向患者做好说明,并做简单的预试活动。3、采取正确的检查顺序,检查评定时一般应先做三级的检查,能够完成3级的动作再继续做4级和5级的检查;不能达到3级的则做2级检查,不能达到再逐渐降级检查。不必所有级别进行检查评定,以减少患者体力损耗。4、指导患者采取标准的姿势和体位,并固定可能产生代偿动作的部位。5、在评定过程中,阻力应施加于肌肉附着的远端部位,阻力的方向应与肌肉牵拉力方向相反,阻力施加的大小应该持续而平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一旦发生不适反应,应立即中止检查。6、测试时应注意两侧对比,如单侧肢体病变,应先检查健测,后患侧。在施加阻力大小、完成运动情况方面也应进行双侧比较。7、把握禁、慎用情况,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慎用检查;疼痛、骨折、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创伤未愈等影响检查结果的而患者,不适用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患者不宜进行徒手肌力评定。主要肌群MMT评定方法(肩屈曲、伸展、外展、内外旋,肘屈曲、伸展,腕屈曲、伸展,髋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外旋,膝屈曲、伸展,踝跖屈、背屈)P31器械肌力评定的常用方法等长收缩肌力评定——握力测试捏力测试背肌力测试四肢力测试等速收缩肌力评定——等速装置,常用Biodex和Cybex肌张力评定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表现为肌肉组织微小而持续的不随意收缩。肌张力分类1、静止性肌张力2、姿势性肌张力3、运动性肌张力肌张力异常的类型肌张力增高(痉挛僵硬)肌张力地下肌张力紊乱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P75发育性反射评定发育性反射的分类1、脊髓水平的反射2、脑干水平的反射3、中脑水平的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评定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3、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各反射的水平、评定方法(重点抓握发射、对称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颈部、躯干调整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平衡反应、迈步反应)结果分析P79平衡评定平衡定义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所需姿势的过程。分类静态平衡动态平衡1、自动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无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即人体对外界干扰产生反应时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2、他动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即人体对外界干扰产生反应时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平衡的维持机制一、感觉输入视觉系统躯体感觉前庭系统二、中枢整合三、运动控制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平衡反应、种类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变化时,人体为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对应反应,使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性反应。(自主反应、受大脑皮质控制、高级发育性反应)能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种类(表现形式)1.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支撑面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2.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由于身体的支撑面发生倾斜或移动而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外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3.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蚯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至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4.坐位或站立位,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平衡评定的内容、常用方法1.精致状态下的平衡功能2.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功能3.运动支撑面的平衡功能4.姿势反射评定方法——观察法、量表法(主要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量表)、仪器评定法协调评定协调运动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的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的、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特点——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行运动。主要分两大类——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eg.翻身、坐、站、行走)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eg.手指的灵活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协调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表现一、小脑功能不全以四肢与躯干协调运动失调为主,表现为四肢和躯干不能灵活、顺利而准确地完成动作。缺乏精细协调级对距离的判断力,可以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具体表现:①二、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三、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非平衡性协调运动的评定a)检查方法指鼻试验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对指对指实验粗大抓握轮替实验反弹试验交替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跟膝胫试验足趾触评定者手指画线试验振子试验b)分析评定步态分析步行周期的定义:指一侧下肢完成从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分为站立相60%和迈步相40%。站立相又称为支撑相,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迈步相又称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分期:(站立相)首次着地、承重反应、站立中期、站立末期、迈步前期;(迈步相)迈步初期、迈步中期、迈步末期常见病理步态的特点:中枢神经损伤1偏瘫步态:原因——患足下垂内翻,下肢外旋或内旋,膝不能屈曲表现——摆动腿向前迈步时患腿常经外侧回旋向前,故又称回旋步或划圈步;上肢常出现屈曲内收,停止摆动2截瘫步态:又称交叉步或剪刀步原因——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瘫痪,下肢内收肌痉挛表现——迈步相会出现明显的足下垂,患者只有增加曲髋跨步来克服足廓清的障碍,形成跨槛步态。足落地时因缺乏踝关节控制故稳定性降低,患者通常采用膝过伸的姿态以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稳定性。3脑瘫步态:原因——小腿肌肉痉挛导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导致迈步相膝关节屈曲、足偏向内侧等表现——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4小脑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步态原因——小脑功能障碍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且步宽加大,步幅长短不一,双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其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又称醉汉步态,酩酊步态。5帕金森步态:原因——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表现——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或基底节病变时,步态短而快,并出现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上肢摆动缩小或停止,称慌张步态或前冲步态疼痛评定疼痛分类:(一)按性质:刺痛、灼痛、酸痛、放射痛(指患者除感觉患病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远离病变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疼痛往往会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二)按部位:躯体性疼痛、内脏性疼痛(三)按持续时间:短暂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亚急性疼痛、再发性急性疼痛(四)按程度:微痛、轻痛、甚痛、剧痛疼痛评定常用方法:1、45区体表面积评定法;2压力测痛法;3视觉模拟量表;4口述分级评分法;5数字分级评分法;6疼痛简明记录量表;7McGill疼痛问卷及简式cGill疼痛问卷;8疼痛行为量表视觉模拟量表的具体评定方法:P129神经电生理评定正常、异常肌电图的表现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基本方法、结果分析心肺功能评定代谢当量概念:心电运动负荷试验的类型、注意事项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总容量概念每分通气量、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