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中国茶文化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复习旧知】筵宴的主要环节及设计元素【引入新课】今天的饮茶之道和唐宋茶道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了,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朱元璋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关于朱元璋下诏的原因,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体恤民情、节约财政;二说朱元璋不懂风雅、一介粗人。不管历史如何评说,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因为泡茶道的简便,茶也就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为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讲解新知】一、茶的起源(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二)从地质变迁来(三)从茶树的进货类型来看二、茶的发展阶段中国茶史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野生药用阶段,少量种植供僧寺、贵族饮用阶段,大量发展阶段,衰落阶段以及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远在公元前28世纪茶被神农氏发现,并用作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并药用。(二)少量种植供僧寺、贵族饮用阶段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巴蜀地区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因此认为饮茶的习惯应当起源于巴蜀地区,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末年,茶已经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说明宫廷饮茶更为经常。(三)大量发展阶段2晋以后,饮茶逐渐普及开来,特别是唐代茶作为饮料推广普及,由宫廷贵族走向果腹层。如唐肃宗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攻皇朝。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公元8世纪后陆羽的《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茶叶传入日本国。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比唐人更加讲究,制作也更加精细。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开始在福建建安设立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徽宗在大观元年(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明代中国茶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唐宋散茶的基础发展扩大,散茶成为盛行明清两朝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如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年(1391年)九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二是中国茶叶开始销往欧洲市场,如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现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茶类,从而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四)衰落阶段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中国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1950年至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至1988年,全国(包括台湾省)茶园部面积从317万亩扩展到1630万亩,茶叶产量从7.5成吨增加到56.9万吨,茶中出口量从2.6万吨提高到20.6万吨,1988年分别比1950年增长了4.1倍、6.6倍和6.8倍。茶叶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在1976年(生产25.8万吨)和1983年(出口13.7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随着产销发展,中国茶叶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11.9%提高到1988年的23.0%,而在世界总输送出量中也由6.5%上升到20.0%。目前,在世界上主要茶国家中,茶园种植面积之大,茶叶品类之多,茶树资源之富,中国首屈一指。茶叶年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198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已超过了斯里兰卡,亦居世界第二位。3三、茶的种类(一)按茶叶颜色、品质和特点分类1、绿茶类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未经发酵,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我国是世界上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我国年产约10万吨绿茶,绿茶在我国分布最广、品种最多、消费量最大。我国绿茶,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的典型代表有:竹叶青、龙井、蒙顶甘露、碧螺春、雪芽、毛尖、毛峰等。(1)炒青绿茶。经过杀青、揉捻后主要经过炒滚方式干燥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可细分为细嫩炒青,如龙井、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安花松针等;长炒青如珍眉、秀眉、贡熙等;圆炒青如平水珠茶等。(2)烘青绿茶。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要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3)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4)晒青绿茶。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2、红茶类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其名。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1)小种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除了经过前所介绍工艺后,还要经过过红锅(炒)、复揉、熏焙、筛拣的过程,所以其味道会有一种松烟香,因为熏焙过程中所使用的燃料的正是松木。外山小种是指政和、但洋、古田、沙县以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也称为“人工小种”。(2)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按地区命名的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宁红工夫、湘江工夫、宜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按品种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3)红碎茶。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传统红碎茶是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又分为转子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3、青茶类青茶也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是中国传统六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青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前身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4青茶按其产地可以分为四类。(1)闽北乌龙茶。产地包括崇安(除武夷山外)、建瓯、建阳、水吉等地。代表品种包括闽北水仙、闽北乌龙和白毛猴等。(2)闽南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南部安溪、华安、永春、平和等地。代表品种包括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等。(3)广东乌龙茶。其加工方法源于福建武夷山,因此,其风格流派与武夷岩茶有些相似,外形呈条形。代表品种主要包括凤凰水仙、凤凰单枞、浪菜、岭头单枞、石古坪乌龙等。(4)台湾乌龙茶。其条形卷曲,呈铜褐色,茶汤橙红,滋味纯正,天赋浓烈的果香,冲泡后叶底边红腹绿,其中南投县的冻顶乌龙茶(俗称冻顶茶)知名度极高而且最为名贵。代表品种包括:①文山包种,又名“清茶”,是台湾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轻的清香型绿色乌龙茶。②冻顶乌龙茶,被誉为台湾乌龙茶中的极品,它属于发酵极轻的包种茶类,在风格上与文山包种相似。③台湾高山茶,是指生产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区的茶叶,产地主要分布在阿里山、玉山、雪山、中央山、台东山等山区。④木栅铁观音,产于台湾省台北市木栅区。⑤白毫乌龙,又名“膨风茶”、“香槟乌龙”、“东方美人”,为台湾乌龙茶中发酵程度最重的一种。4、白茶类白茶属于部分发酵茶(发酵程度10%)。因白茶是采自茶树的嫩芽制成,细嫩的芽叶上覆盖了细小的白毫,因此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白茶依照原料的不同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1)白芽茶。代表品种是“白毫银针”。它是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制成,”因其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贵的品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2)白叶茶。其中以白牡丹为上品,它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常饮白牡丹茶,有退热、祛暑之功效,为夏日佳饮。5、黄茶类黄茶是我国特产。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黄茶依据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分为三类:(1)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2)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3)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6、黑茶类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最早的黑茶是由湖南安化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