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四年级《科学》上学期共有五个单元组成: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磁铁、声音,分别涉及新课程标准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本册的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的要求: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掌握到的科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活动解决问题;二、提高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例如使用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利用测量得到的信息绘制图表等;三、注重收集和了解事实,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2.围绕“溶解”的主题,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阶级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三、教学实施要项学生经过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渐进的。因此,四年级的科学教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要项:1.要求教师尽可能提供时间、空间,创造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某一科学事物的有关知识和观察经验,鼓励学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进行科学探究活动。2.重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要求学生使用科学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有关的现象。3.在观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并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最终形成生物的概念。四、教学评价(一)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1、小组形式开展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观察2、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并在班级进行交流;3、能在观察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寻找资料,解释观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进行整理;4、能在讨论中,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有根据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5、能完成植物根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6、能对动植物的共同特点有正确的认识,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二)第二单元《溶解》1、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新的、有意义的问题,乐于以不同形式参与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和对问题解决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经历;2、学生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3、学生能按要求进行过滤和加热蒸发的实验操作;4、学生能在课外自觉地进行观察更多的其他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活动。(三)第三单元《天气》1、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参加对云和雨的观察、记录活动;2、主动积极地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降水的多少;3、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降水多少的测量;4、以简单的方法对风进行观测、记录;5、比较好地坚持测定、记录一周的气温情况,并进行简单的分析;6、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并简单描述四种以上天气的名称和特点。7、在经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参与讨论与交流,与同学分享。(四)第四单元《磁铁》1、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能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2、能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实验,操作实验;3、能与同学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4、能准确使用科学概念;5、能解决实验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6、能进行小磁铁、磁力小车、指南针等实践活动。(五)第五单元《声音》1、应用以前学过的概念和技能参与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控制的探究活动;2、利用比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3、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声的方法和原因;4、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声音在液体中可以传播;5、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声方面的想法。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第一课时动物怎样生活教学目标:1.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2.通过回顾观察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察内容。3.会查找、交流、汇报对动物的观察结果。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生活,能有目的地查找有关资料。教学难点:能系统地描述观察到的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鸽、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观察过蜗牛、蚂蚁和蝗虫,也观察了蚕的一生。它们的基本需要、生长变化过程、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动?怎样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师:“那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动物?”二、探究内容:1.观察动物。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让学生说出一种自己最了解的动物,可以说这种动物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它怎样生活,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怎样运“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可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由一小组进行描述所观察的动物,其他小组猜该动物的名称。)3.对各小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动物吗?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能找出与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2.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对动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寻找和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马、羊、兔、2种鸟、鸡、2种鱼、蛇、蜥蜴、蝴蝶、蝙蝠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我们怎样了解它们、辨认它们呢?”二、探究内容:1.找相似的动物。师:“请大家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和蜻蜓相似的动物并说明怎样相似?然后把找到相似的动物和这种动物的特点联系起来。”让学生把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填写在记录表里。3.交流和讨论。(1)交流。板书全班找出的与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动物。(2)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你的看法一致吗?”(3)讨论看法不一致的地方,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4)师:“大家看法不一致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整理和汇总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然后板书。(5)“应用同学们找出的队伍的共同特点去识别原来大家看法不一致的动物。”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作补充说明。“用动物的共同特点逐一衡量,哪些属于这类动物?哪些不属于?”(6)交流。师:“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修改和补充?”(7)阅读“常见的6类动物”资料,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让学生在网站:阅读资料。)4.找动物的共同特点。(1)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全班展开讨论,统一意见。(2)让学生把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方面填好活动手册。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观察植物的叶子。参考资料:哺乳类动物:像猫那样,身体表面长毛,胎生、小时候吃奶。鸟类动物:像鸽子、鹰那样身体表面长羽毛、有一对翅膀、一对脚、由大鸟孵化出来的动物。鱼类动物:像金鱼那样,生活在水里、身体表面长鳞、在水中产卵、用鳍游泳的动物。昆虫类动物:像蜻蜓、蝴蝶那样,长着三对脚、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爬行类动物:像乌龟、鳖、壁虎、蜥蜴那样,身体贴近地面爬行的动物。两栖类动物:像青蛙、蟾蜍那样在水中产卵,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以后到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植物怎样生存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2.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3.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准备: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二、探究内容:1.讨论:作出种种猜测。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如果缺水,植物会干死,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在三百多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2.了解海尔蒙的实验。“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海尔蒙的实验是怎样做的?”“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明小树增加的82千克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海尔蒙怎样作进一步的猜测?”“我们怎样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3.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1)阅读课文P7。(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植物利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植物主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三、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四、课后拓展。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教学目标: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二、探究内容: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4.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