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中绿地实习报告姓名:李济清学号:1351218班级:13级园林(2)班一、公园概况公园规划面积达300公顷;现已开放的一期为120公顷。公园内滨江岸线达2公里,吴淞口畔,浦江对面的宝山炮台湾山、灯塔清晰可见;天空晴朗还可以清晰看到长江口的长兴岛与横沙岛。公园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旅游资源。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高沙滩,于上世纪50年代采取吹泥成陆的办法围垦形成。隔黄浦江与炮台山相对,隔长江与横沙生态岛、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相望,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郊野森林公园。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乡土植物和动植物的栖息地,适合游客享受休闲的乐趣。公园设湿地植物观赏园、生态林保护区、滨江岸线观景区、蔷薇园、木兰园、杜鹃园、果园区等多个自然景点,还安排了游览观光车、电动游船、水上步行球、休闲自行车、碰碰车、海盗船等游乐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自然风光、湿地景观、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和园林空间的自由开畅的城市郊野森林公园。基底临江区域有良好的滨江景观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之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木本植物170种,草本植物168种,鸟类32种。理念、目标和主题作为上海城市近郊两江交汇处的森林公园,既要有自然的景观,也要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结合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建设理念概括为: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理念,保护和恢复苗圃这一典型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形态,充分利用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充实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地方历史及文化内涵,建成自然生态和谐,绿化景致宜人的展现滨江特色和近郊自然风光的郊野公园。通过近期改造建设,并在未来的管理养护中,不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引入历史文化内涵,从人工自然环境逐步向具有自我维持功能和生态平衡的森林景观和人性化服务设施的森林公园发展,经过长期经营、管理、维护,将公园塑造成为两江交汇处“城市、自然、文化”的舞台和独具特色的滨江标志性景观,能够在完善和强化原有的环境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地域性特征、本土性特色的高品质的综合环境和形象,同时营造一个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的场所,给人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和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最终通过公园的建设,能够改善地带环境,提升区域性景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公园建设的主旋律,从苗圃改建公园的过程看,既要突出其自然形态和景观效果,也要突出改建的特殊意义,简单来说可以将公园建设的主题概括为“自然、生态、野趣一保护、创新、发展”。3公园定位苗圃改建为公园的项目较少,在上海曾有龙华苗圃改建为上海植物园,共青苗圃改建为共青森林公园的先例,但大都属于搬迁后重新建设,滨江森林公园改造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保护原生态景观为主,侧重于内部调整和完善,在充分保护利用原有生物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郊野森林公园的内涵,形成公园自身的特色,所以在改造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上与以前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建园伊始,首先对基地现有的各项影响改造建设的生物因子进行调查,收集原始资料,对植物、动物、鸟类、土壤以及滨江的潮水位等进行调查,着重突出植物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苗圃内植物资源丰富,部分观花、观叶植物景观良好。苗圃内现有植物20余万株,木本植物170种,草本植物168种。部分自然度较高的区域已经形成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结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环境。但也存在大量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薇草、猪殃殃等恶性杂草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拿出可行性方案,经专家讨论评价后作为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依据。在建设中对改造过程中现状的变化、设计方案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在一系列方案中进行选择,并确定最终方案。通过这样的流程,虽然前期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但明确了公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可以在设计和建设中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森林公园的基本特征,针对滨江森林公园在上海绿化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自身特点,明确了公园的定位:避免城市公园的痕迹,突出野趣和自然风貌,形成人、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同时贯彻生态环保要求,公园趋向零排放和零污染并逐步形成低成本的养护体系。通过对基地现状和建设目标的分析,提出了郊野森林公园概念即位于城市近郊、有良好的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及田园风貌,并可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公园。我们充分认识到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将对自然景观的改变减小到最低程度。要致力于保留乡土植物和动植物的栖息地。也就是要最少的牺牲自然特色、最多的满足植物生长、动物和鸟类生活和游客休憩观赏的需要,要尽可能做到和谐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相统一。同时要体现人性关怀,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心理需求和游憩行为特点,结合环境进行细致有效的设计。既要有原生态的保留,也要给游客带来休闲、运动、阳光与遮荫。由此对现有资源保护就形成了通过有效的人工干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群落稳定,生态系统趋向平衡的森林景观。在植物分级保护方面,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原则:全面保护现有植被;现有植被重点保护、适当整治;现有植被基本保护、适当人工干预;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整体保护及协调的基础上部分改造。由此对原有次生态景观和植物群落如次生态林、杂木林及草甸植物群落、原滩涂湿地等进行重点保护,果木、滨水植物、野生草本植物和原有植被中有特色的局部群落在进行梳理后,适当补充完善以形成新的植物景观。公园建设,地形改造苗圃内地形平坦,缺少竖向的变化和动感,从排水、植物生长的长远角度看,需要做地形的改造。在大面积保护的前提下,不能整体搬迁,所以在改造中没有对原地形整体改造。按照公园总体布局,首先是采取集中区域进行地形改造,即利用现状中植物生长势较差,搬迁方便的区域按照景观区域的划分集中改造,在改造中保留,在保留中改造。如特色植物观赏区和湿生植物区,原有较多空地和多年苗木出圃后淘汰下来的存苗,剩余部分苗木多为新植苗,形态、规格统一且偏小,种植密度高,景观效果差,也不具备稳定群落的发展趋势,所以地形改造力度较大,但在改造中对大规格的苗木和生长良好的群落进行保留,形成林中造地形,地形中保留树木,地形起伏形成竖向景观的变化和更为丰富有趣的林木天际线,保留植物有形成新植物群落的背景和基础,虽是新园,感觉已是老园了,地形营造与植物造景互相交融,相映成趣。其次是通过道路标高降低的方法相对抬高地形。滨江森林公园的平均标高约6.7m,比常地面标高高近3m,但园内地势平坦,加上保留植物分布面积很大,通过外进种植土堆高地形既很难出效果,也造成投资上的很大压力。通过对现状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案讨论和现场试验,我们大胆采用了道路标高降低相对抬高地形的方法,将一、二级道路降到原地面标高20cm以下,首先在视觉上达到了增加绿视率和人与树木之间的感觉更亲近的效果,其次解决了排水问题,通过道路降低,可以很方便将绿地中的雨水排到路上,并通过道路两侧的排水沟纳入公园整体排水系统,通过这样的处理手法在没有破坏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既达到了造地形的效果,也缓解了外进种植土的土源紧张和资金短缺的压力。4.2特色植物观赏区结合“春景秋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海棠林、玉兰林,形成园中各类独具特色的专类植物景区。在土壤改良、苗木品种、种植方式和景观配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力求营造林间花海的效果,突出规模效应和观赏效果。体现自然野趣、山花烂漫的整体景观效果。二、公园主题在“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建设主题下,园中大约有10公顷的土地被列为整体保护区域,原苗圃内留存的20万株乔灌木和204种野生植物被有选择的加以保护,充分体现森林公园的野趣和自然风貌,依然保留着苗圃浓厚的原始气息,自然湖岛、沼泽湿地、芦苇丛、森林等都市难见的乡土野趣。现在滨江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城郊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次生态的人工森林、人造林景观群落与滨江湿地景观,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由于处在候鸟迁徙带,又有沼泽、湿地、芦苇丛、森林等适于野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境,所以园内拥有比较丰富的两栖动物和鸟类。三、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建设着重突出“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主题,以生态为主和以乔木为主,凸现出野趣和自然风貌。充分利用苗圃的原有资源,因势利导,创造更吸引人的城郊森林景观的同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功能服务。三、地理环境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规划面积约200亩,是上海市近年来规划中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园。也是从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景观。该公园在具有20年历史的三叉港苗圃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出来的,在“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的建设主题下充分体现森林公园的野趣和自然风貌。基地中一期范围是三岔港苗圃用地,该区域的土壤、植被条件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它占据上海独一无二的“三水并流”(黄浦江、长江、东海汇聚)的地理位置,分布着自然森林景观群落、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并且是日出和日落的最佳观赏点。杜鹃园面积约10公顷,面积和规模是上海其它杜鹃园之最。园内地势起伏,溪、谷、坡、林相互交叉,西北处的高坡有一弘清泉缓缓而下,杜鹃花盛开时,映山红遍,美景如画。溪流是自然山涧中的一种水流形式。四、特色景观杜鹃园观赏区杜鹃花,素有“花中西施”之称。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拥有全国公园内面积最大、品种最丰富的杜鹃专类园。该杜鹃园占地200亩,其中有杜鹃山、杜鹃坡杜鹃谷、杜鹃湖,杜鹃园中路路相通,游客漫步杜鹃花海,犹如置身世外桃源。为确保满山杜鹃花能在最佳观赏期内绽放其美丽,杜鹃山的喷雾设备每天根据气温的变化,定时开启,这为花海增加了轻雾弥漫之魅力,让游客更有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之感。园内地形为人工堆砌,其中最大落差达5.9米。在北面最高点建造了100平方米的天池瀑布,水流顺势而下,形成时缓时急的溪流,在园内纵横交错穿行。风格独特的龟纹石造型质朴而灵巧,或是作为溪中汀步,或随意堆置溪流岸边,或与绿化围合穿插。园内配置的伴生植物以落叶乔木为主,主要选择了枫香、榉树、香樟、红枫、朴树、无患子、水杉等。每逢开花时节,溪、谷、坡、林中杜鹃盛开,花团锦簇,与水光石景相映,更显婀娜多姿,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园内布置了三个景点:园门口有“迎客鹃”,由引进的近百盆独本杜鹃组成,一条鲜花簇拥的景观主干道,把人们引到杜鹃山;一组风车景,由百花烘托杜鹃,形成了特有的气氛;世博船,也由各类花装点成,海宝在世博船上迎来送往。杜鹃花展期间,醉花草、金雀、报春花、虞美人、矮牵牛、四季海棠、孔雀草等时令草花将布置成色块,成为满山满园的杜鹃之“绿叶”,观赏性极佳。湿生植物观赏区,湿生植物观赏区面积为200多亩,在建设中充分利用了原苗圃植物资源,以四周原有成熟的大片香樟林、水杉林、枫香林、广玉兰林等为背景,新增苦楝、枫杨、枫香、乌桕等乡土树种,同时种植了50多种水生、湿生植物。景区内人工湖面积占了观赏区的三分之一,在湖的浅水区,各种不规则的景石汀步使人们在行走中享受自然的乐趣;数座木桥以及亭台、木栈道延伸至大湖面,当游客徜徉其中,临湖驻足,只见池中荷花盛开、游鱼戏水,岸边芦苇丛生、鸢尾芬芳,岸上林木葱翠、暗香浮动,又有蝉噪鸟鸣之声,蜂飞蝶舞之姿,人、桥、景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副生动、自然的画卷。木兰区在木兰园中我们利用苗圃原有资源,营造近400m的广玉兰大道,通过将不同规格、姿态的广玉兰配置成疏密错落的丛群,打破了成排成行的规则式做法,体现自然流畅的景观效果。另在圃内白玉兰(Magnoliaheptapeta)的基础上,新增黄山玉兰(Magnoliacylindrica)、黄玉兰(Micheliachampaca)、二乔玉兰(Magnoliasoulangeana)、紫兰(MagnoliaⅣ删幻ra)和天目玉兰(MagnoliaamoenaCheng)等品种,使观赏玉兰达到一千余株,形成以白玉兰为主,姹紫嫣红的观赏效果。湿生植物区在现有林地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和水系改造,以四周原有香樟林、水杉林、枫香林、广玉兰林等为主要背景,开挖人工湖,湖面积占了观赏区的三分之一,湖中既分布了有多个不规则的“小岛”和“半岛”,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