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小册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遗传与环境(含“第一编”)1.西方一种旧的儿童观的概括和例证。承认儿童的特殊性,这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也不过是最近几百年的事。在教材中引用了17世纪中叶(1656年)一的幅绘画,图中小女孩的衣着样式和成年女性的没什么两样,就是尺寸小一些,折射出成人否认儿童有独特的精神世界。这表明西方直到17世纪中叶还继承着一种悠久的旧观念,即儿童不过是“小大人”,于是也就不必单独地讲儿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只要讲成人的就行了,正像把成人衣着的式样套用于儿童那样。2.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3.关于遗传与环境影响的代表性观点。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系列。比如:霍尔的代表性观点是“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等等。4.遗传与环境影响之间抵抗与互补关系的例证。苯丙酮尿症事件表明环境影响成功地抵抗了遗传的作用,等等。5.细胞分裂的类型。一是有丝分裂,即指体细胞的成倍分裂。表现为胎儿长大、婴儿出生、儿童成长……一是减数分裂,即指成熟的性细胞恢复成只含23个染色体的状态。6.细胞、染色体、基因的结构关系可以概括为:细胞里有染色体,染色体里有基因;基因里有DNA。细胞可以粗分为两种:体细胞和性细胞。细胞里面有细胞核,细胞核内有一种条状物质叫染色体,一对里的两条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23条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标记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标记为XY。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座位上就有一对基因,称“等位基因”,它俩控制着同样的生物机能,不过控制的方式可以不同,好比电灯的开关,“开”使灯亮,“关”使灯灭,不同的控制方式用同名字母的大小写表示。以色觉为例:一个人的一对等位基因里只要有一个是显性的,即AA或Aa,那就有正常色觉;如果两个都是隐性的,即aa,那一定是色盲。7.环境的概念。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8.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以色觉为例的Aa不为什么造成色盲呢?就是基因的显性效应,也就是说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作用、影响或效果。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9.格塞尔关于机能成熟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说明在遗传和环境都正常的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的。10.胎儿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胎儿环境应该从受精卵的形成算起,延伸到母亲的生产过程,而以婴儿的出生为结束。11.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首先,不同的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有差异,这会在成年前的子女身上体现出来。其次,促进儿童达成最初社会化的教养,受父母对传统与新风的选择与认可的程度所制约,还受到家族内足以刺激儿童作出反应的不同教养人士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制约。第三,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受父母或家庭内主要的教育承担人的知识水平和类型的制约。家庭环境影响的上述3个方面还可以交互作用,形成不同的组合,甚至出现奇异的变式。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在扩大儿童个体之间差异的同时,也在缩小个体差异。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特别在儿童的知识、能力、才艺、行为格调、精神风貌诸方面形成多样性差异。12.学校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第二讲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的含义。“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认知发展是其他心智发展的基础。比如儿童虽然生来就有情绪,但是那情绪只在充实了认知内容后,才能超越单纯的生物性机体反应而成为具有社会内容的情感;又比如儿童的品德发展,那也要先懂得道理。2.以洛克为代表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旧观点。直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以前,人们还普遍接受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一个说法,他认为儿童生来是一块“白板”。这个著名比喻的教育含义恰像我国的人们一提到“填鸭式”教学时会想到的那样:把儿童的头脑当成“空匣子”,只管往里塞知识就成了。3.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正由于基本结构或原理是以便于学生掌握的形式呈现的,布鲁纳提倡和组织学生去“自行发现”,这就是所谓的提倡“发现(教学)法”或“发现学习”。4.皮亚杰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概念。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皮亚杰认为完成任何一次平衡都将经历以下阶段:(1)儿童满足于现有的认知图式;(2)儿童意识到已有的认知图式存在不足,因此产生不满足感;(3)儿童克服既有认知图式的不足,发展起一种更有效的、更成熟的新的认知图式,从而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5.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6.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7.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学说的基本差别。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比较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姆则强调了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8.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她)知道这不表明该物体不存在了,而表明该物体被藏在了某个地方。在发展出客体永久性意识后,婴儿可以减少对具体事物和动作的依赖,而逐渐利用起表象,这使儿童从局限于当时当地的身体动作中解放出来,感知运动阶段也就结束了。(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此阶段的儿童便有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舞动双臂学飞鸟、拿一根竹竿当马骑、排几张凳子“开火车”、抱个布娃娃学习做妈妈,而在现代幼儿园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更能回家后表演好看的歌舞……也正因为具有延迟模仿的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儿童对很多事情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背着“大人”而“偷偷地”做,结果“闯祸”了。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但过了母语的口语交流关,而且可以系统地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这典型地表现为他们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数学。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又反过来促进儿童不但能更形象地而且能更有逻辑地表征世界。只是之所以叫“具体(的)”运算阶段,是因为儿童在逻辑地表征世界时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或不善于单纯根据规则或语词的含义作抽象的推理,比如初学算术时会掰手指来计算、难以理解大尺度的时间与距离单位、难以判断复杂情节里的“好人”和“坏人”等等,而当具体情景的变化超出了他们日常经验能够估计的范围时又会变得不守恒。比如两个同样大小的面团,当其中的一个被搓成长条时,儿童可以守恒地认为两个面团的包含物一样多。但是当长条面团被搓拉得更长更细时,儿童又会认为此时的这个面团包含的面“少”了,这又暂时退回到只注意细的一面,而忽视长的一面的不守恒。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论接得上口的。9.布鲁纳3种心理表征的行为表现。第一种是动作表征。那是用实际动作来表征实际事物或情况。比如你骑上自行车转一圈,这就用实际表征了这辆自行车是好的这一实际情况。同样,不用话语辩白,你骑着自行车去办事,这个行动本身就表征了你会骑自行车。第二种是映像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