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思考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教育学与教育政策、教育汇编是不同的?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A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就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虽然有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学不具有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解释权,教育的方针政策也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B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汇编: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教育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但不能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而是要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是什么?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公元前6世纪-16世纪)在人类的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B教育学独立形态的形成阶段(16世纪-19世纪)1632年杰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806年【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表这个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C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D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A历史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A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生产于生产劳动。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C教育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上虽然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那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种系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系列。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授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需要这两个尺度,在头脑里观念地建筑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实践模型,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将既存的世界转化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正是由于要将改造上一节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象意识,自我意识的实践意向,实践能力,才产生了这种有社会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活动。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2、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古代教育:A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B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C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D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教育:A学校教育逐步普及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D教育制度逐步完善4、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知识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遗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体的能动性四个方面。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身心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由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C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与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相互作用蕴含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C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四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B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C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有人认为“近墨者黑”,有人认为“近墨者未必黑”。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看法。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作答4、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机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3、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么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这一战略决策:首先要坚持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先导性,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最后要坚持教育的全局性,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其实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认同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了出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5、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有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热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社会本为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焦距除了满足社会要求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理论基础是什么?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4、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应把握以下几点: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第六章课程1、课程、课程方案、课程标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概念。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课程教案:课程教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类?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3、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5: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总和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