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作者:刘广伟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郑也夫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流动性风险较大的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银行流动性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流动性不足转变成流动性持续宽松,存贷差不断扩大,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益突出。那么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已摆脱了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管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呢?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分析了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再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当前银行的流动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过剩的掩盖之下仍存在发生流动性风险的隐患,流动性过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向流动性风险转变,因此不能因现阶段暂时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而忽视长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反,须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否则,从长期来看会积聚更大的风险,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最后在分析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提出让商业银行流动性回归到正常水平的对策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本文正文分四章:第一章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理论综述。界定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的概念,阐述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着重介绍了西方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演变和发展。本章最后介绍了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一些财务比率指标和市场信号的反应来判断辨别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监测流动性水平,对流动性需求做足准备,以控制流动性风险在最小范围内。第二章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了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成因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本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引用大量数据和图表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商业银行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M2与M1增速背离,两者差额成喇叭型扩大、M2/GDP持续扩大、存差不断增加、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第二部分分别从银行的负债角度和资产角度两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首先,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外汇储备上升过快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快速增长;其次,我国储蓄率的居高不下、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与核销、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活,贷款能力低下,贷款主动性不强等因素都导致银行存贷比不断增大,从而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不断增多。第三部分全面阐述了银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导致过度竞争,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从宏观经济看来,流动性过剩还会增加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削弱其独立性和传导效果,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甚至引发通货膨胀。第四部分指出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背后,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首先,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风险,为未来发生流动性危机埋下隐患;另外,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放开,有可能出现“存款搬家”趋势,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流动性将不仅面临银行业产业调整所需资金的压力并且同时面临外部挑战与竞争的压力,这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银行所处的流动性环境较好,但不排除以后会有反转的可能,因此,暂时宽裕的流动性现状并不能表示流动性风险管理就不重要了。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容易掩盖我国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忽视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若不提高我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现阶段潜伏的一些风险因素便有可能在未来转化成现实的流动性危机。第三章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初至90年代中期,而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至今为第二阶段。第二部分在大量统计数据计算基础上,从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率、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等三个流动性指标着手,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并从不良贷款率偏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银行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分析阐述了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诱因。银行体系中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日益突出: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金融环境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显性化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因此在长期内银行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体错位、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意识薄弱、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的局限性、欠发达金融市场的束缚、利率非完全市场化等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第四章是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思考。针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现状,首先需要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回归适度的银行流动性水平。本文从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改变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发展资本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中长期内需要健全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建立流动性风险的内控机制,搞好预测和分析,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并且提出要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关键在于进行金融创新,调整资产结构,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最后指出强化流动性管理必须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实施银行破产制度结合起来,以市场规律解决市场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树立公平、公正的平台,推动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率。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1)选题新颖。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个当前比较热的研究课题,近期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多围绕在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上。而本文在阐述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暂时的流动性过剩现状可能掩盖一些深层次的流动性隐患,提出流动性风险的潜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2006年最新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中大量的表格图形和数据资料均来自于本研究亲手收集或是根据权威统计资料计算得到,增强了本论文的严谨度和可信度。(3)针对我国目前的流动性现状提出了短期内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使银行回归适度流动性的措施;并对中长期里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具体建议,便于商业银行落到实处。2.期刊论文杨伯元.杨小菊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5)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对金融机构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提,本文在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及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学位论文胡爱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2009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在我国,中央银行已经把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作为一项首要的工作来抓.但是,由于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缺乏深入的定量研究,使我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因素以及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缺乏量化的、精确的认识,因此,在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时往往把握不住重点,抓不住其中的关键因素,找不到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监控指标,使中央银行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效能大大降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同时将逻辑演绎与实证检验、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是指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抽象理论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与实践。所谓从一般到特殊,是指从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类型,从一般意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到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情况的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在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由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流动性问题。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产负债结构、银行业监管政策、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信用风险和利率变动等方面。然后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现有的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构建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指标体系。完整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产流动性的监控指标;对负债流动性的监控指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其他一些侧面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一些反映银行市场信息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它们赋予各自的权重,以便对流动性风险做出整体的评价。最后,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某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主要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手段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外部环境改善等几方面入手,针对指标体系的监测内容,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化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各生成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定量判断,对几个样本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因此,本研究对于我国建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4.学位论文季敩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衡量及相关问题研究2006人们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方法基本上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银行对流动性管理的认识过程。同时,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衡量也是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前提和基础。从目前看来,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各国银行界都在依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不断深化混业经营模式来适应新的变化。由此,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为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提供了更多的衡量资本充足的计量方法,其基本目的是如何使监管原则更为灵敏的反映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使银行的风险监控始终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风险变动。遵循巴塞尔资本协议(Ⅱ)框架中的基本思想,本论文对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测度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体系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实际,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酌风险计量和监管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路用以开发具有高度风险敏感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用以验证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真实性,同时用来解决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中的实际问题。在当前银行界的实践中,VaR是度量缓冲各种风险所需资本金的主要风险测度。长期以来,VaR受到学术界的批评,批评者认为风险度量应使用以ES为代表的相容风险测度(还有SpectralRiskMeasure、ConcaveDistortionRiskMeasure等等)。然而,相容风险测度CRM虽然克服了VaR的局限,但其只能保证不违反零阶随机占优(即绝对占优)规则。在传统随机占优理论下,人们无法得到既满足传统随机占优单调性公理又满足CRM另外三条公理的风险测度。因此无法在符合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站在监管者和公众的立场上)共同价值判断的条件下实现风险测度的四大功能(1、风险排序和信息披露;2、风险预防和控制;3、风险监管:4、投资决策和业绩评价)。本论文充分利用我国安徽省境内主要金融机构的实际数据,探讨运用满足广义随机占优单调一致风险测度的高阶期望损失风险测度ES'(n)来解决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问题。ES'(n)不但能保证风险测度不违反广义随机占优规则,还可以保证满足CRM另外三条公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构架和创新贡献概括如下:1、文献综述工作,综述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及其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