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我不希望我的住所四面围合,窗户紧闭。我希望我的居处四面开敞,各国文化之风在这里自由的吹拂……”——甘地•1930出生于印度•1949~1953就读于密歇根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53~1955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62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教授•1972获印度总统颁发的帕德玛·希来里奖•1975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印度现代建筑”展•1976在坦桑尼亚新首都规划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顾问•1976担任联合国人居会议总理事的顾问•1979被聘为美国新奥尔良图兰大学戴维斯教授•1980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82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1984获查尔斯王子颁发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1984获国际建筑师协会罗伯特·马修爵士奖(改善人居环境奖)•1985被聘为剑桥大学的尼赫鲁教授•1986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芝加哥建筑奖•1987获印度建筑师协会金奖•1990获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1992~1998任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1993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1993被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95在日本东京举办“天空的祝福”个人展•1996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居Ⅱ”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国际顾问•1999获卡塔尔政府举办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竞赛第一名•1999被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代表作品阿穆达巴的圣雄甘地纪念馆(1960年)加霸的斋浦尔艺术中心(1990年)博帕尔省维德汉.巴瓦尼州议会大厦(1998年)在印度的达理、孟买、阿穆达巴等城市的许多市镇规划及住宅设计。一、自然环境层面的摸索1.气候环境的制约印度气候的形成与海陆分布、风向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寡有密切联系。印度地形总的来说南北高中间低,北侧的高山阻挡住了北方的冷空气,加之三面临海形成了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具体到印度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印度不利的气候条件归纳为“干热”和“湿热”两个主要方面。“干热”环境要求尽可能的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湿热”的环境要求促使空气流通,形成穿堂风,减少室内热量。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柯里亚地域建筑解决气候问题的探索方向。•1.1柯里亚的探索•1.1.1传统语言的提炼•A.离散、独立的建筑模式•b.分户墙的狭长建筑单元组合模式•C.阶梯状金字塔的剖面设计德里红堡剖面示意加尔各答的桑农宅夏季剖面和冬季剖面阶梯状金字塔剖面设计•1.1.2对大师作品的反刍•本土建筑丰富的营养成为了柯里亚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柯布西耶的遮阳建筑构件印度经管学院一角•柯布西耶是20世纪重要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1887年柯布西耶出生在瑞士西北边境的一个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业,年少时钟表技术学校的学习经历培养了柯布对美术的兴趣。•1907年,20岁的柯布西耶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旅行,他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1910年柯布结束旅行返回母校,并受学校委托再次出行到的德国学习装饰艺术,在贝伦斯事务所工作期间,他遇到了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并与他们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思潮。•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欧和东方旅行,参观探访古代建筑和民间建筑,旅行为他在后期的创作中提供了重要的灵感,•1917年移居法国,1930年加入法国国籍。定居法国在城市规划方面,他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最早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这是极有远见的划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布西耶先后去了印度和非洲工作,他的设计风格逐渐发生着转变,从追求平整光洁转向追求粗犷原始的风格。•这在这一建筑生涯的巅峰时期,柯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建筑智慧开始了与印度的国情、自然、人民和建筑传统的对话。•昌迪加尔高等法院昌迪加尔议会大厦•路易.康1901年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边爱沙尼亚一个名叫奥赛的岛上,是从小受着多种语言文化熏陶的犹太人。•1906年,穷困的家境迫使5岁的康与家人移民美国。进入学校后的康在同学面前非常腼腆,但他很快凭借他的绘画才能得到老师的好评。•在康考进费城教育系统得重点学校、淘汰率很高的中心学校后,他继续着他的艺术学习,他的画曾赢得全市一等奖。•同时的他的音乐天赋使他十几岁就可以靠在剧院弹奏来补贴家用。•1920年,中心学校毕业后,康选择了去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伊斯兰风格图案印度管理学院•达卡的孟加拉国民议会大厦•1.1.3构造设计学•构造设计学是受启发于地域技术而建构的,是一种节能、节地的重要途径;一种面对地域特质而获得的建筑艺术自然而真实的源泉的创作思路。•构造设计学的基本思想是:不依赖任何耗能设备,而通过对建筑的空间形式﹑布局及构造采取措施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柯里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独具匠心,为解决干热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他倡导使用开敞空间、管式住宅及棚架屋顶等多种手法。•1.1.3.1开敞空间(opentothesky)•开敞空间作为热带气候的伴随产物,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特性。它体现了柯里亚对户外生活模式的执着。•他探求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围绕“露天空间”与“露天建筑”的构成,庭院平台、凉廊和台阶等等,使人联想起印度村庄中的模糊联接。甘地纪念博物馆圣雄甘地纪念馆总平面图圣雄甘地纪念馆剖面图圣雄甘地纪念馆气流分析图巴洛特·巴哈汶艺术中心•1.1.3.2管式住宅•“管式住宅”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具有小型阴影的户外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管式住宅干城章嘉高级住宅•1.1.3.3棚架屋顶•查尔斯·柯里亚发现在干旱地区,最大的蓄热面是屋面,因为屋面暴露在太阳底下的表面积最大。•屋顶越厚,温度升高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但一旦升温后,在夜间就会持续不断地向室内辐射热量,直至冷却下来。•防止屋面升温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屋面的日照量最小,这可以通过增加保护层来实现,做成条形效果更佳,也冷却得更快。•抬高保护层形成棚架,屋顶就能够作为一个有遮蔽的露天平台,在夜晚使用非常适宜。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内部剖面形式可以形成空气对流。ECLL综合办公楼•1.2对地形与地貌的回应•在柯里亚的作品中建筑与地形地貌和谐共生;这种共生关系并非指简单的适应和保存原有景观,而是将建筑融入环境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环境性格,形成更加完美的景观。•其手法归纳为:顺应地形地貌、对环境景观的因借。•顺应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场地的起伏是对“场所”的一种保护和延续。•在对地形地貌顺应的同时,柯里亚还注重对优美环境景观的因借,在建筑内部营造使人能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相同气氛,使人身心愉悦。考瓦拉姆海滨度假酒店港湾酒店二、人文环境框架的关注•2.1传统哲学观的当代表述•2.1.1“曼陀罗”的启示•2.1.1.1原人渊源说•曼陀罗源于古印度的太阳崇拜文化及生殖崇拜文化,“曼陀罗”的原意是球体、圆轮等,是佛教按一定礼仪制度建立的修法坛场,可以引申为“本质”的意思。•曼陀罗分方、圆等多种形式。圆者象征世俗的世界和时间的运动;而方形则象征神灵的世界,是固定的,不能运动的,因而是一种完美的绝对形式。无论方圆,都以大梵天居中,众神按照等级围绕梵天。•曼陀罗的世界结构可抽象成以弥楼山为世界中心、十字轴线对称、方圆镶嵌的模式。无论是怎样的具体形象,在空间形态上,都强调表现中心与边界,这也是曼陀罗的实质所在:以中心为主导向外辐射,以边界为约束向心凝聚,由此构成内聚外屏的神圣场所,因此无论中央区域如何气象万千,围合的边界却简洁无华。•2.1.1.2建筑——宇宙的模型•1.传统宇宙观的表达•柯里亚早期的建筑作品里展示的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对隐性世界的感知。他采用的图案是基于原人曼陀罗的图案。中央邦新国民议会平面桑奇(Sanchi)佛塔中央邦新国民议会大厦模型曼荼罗图形之一中央邦新国民议会大厦•斋浦尔艺术中心(方形曼陀罗)古斋浦尔城平面图斋浦尔艺术中心平面斋浦尔艺术中心墙体斋浦尔艺术中心东向主入口斋浦尔艺术中心内部空间•2现代宇宙观的呈现英国议会大厦空间序列轴测图•2.1.2地域精神的诠释•探索建筑的地域性特性有许多途径,一些建筑师采用了模拟和象征的手段来试图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吸收传统时,他们从形式出发的同时面向更为广阔的文化和功能目标;并在运用已有的设计原则时,通过结合现代的和本土的材料、形式、质感和品位来对其进行修正。这样带有复古主义色彩表达方式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建筑物而言无疑也表达了比较强烈的地域性特性•然而,我们更应该从地域建筑的传统精神内涵出发,而不是仅仅限于对其表面简单的模仿。•2.1.2.1漫游的路径•将建筑形体分解成为系列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体量,这在印度建筑中非常普遍。拉贾斯坦邦一些村庄中的住宅•东方宗教仪式的进行常常以长途跋涉来表达虔诚,经常强调在露天空间中的运动及由之产生的神奇体验。与采用各种密闭盒子的欧洲的教堂模式相反。•的确,印度许多宗教庙宇如德里和拉合尔清真寺不仅仅是门道与圣殿的集合,还表现在一条穿越两侧神圣空间的进香步行道上,这种露天的行进运动极具宗教与象征意味。礼拜者顺时针方向绕神像、舍利、神座或圣物行走.从东方起步往南行进,朝着太阳运行方向,使得受崇拜的对象始终在右侧;•有些朝圣者这样绕行圣城瓦拉纳西全程约58km;也有人从恒河源到恒河口这样绕一周,步行得需要几年时间。•柯里亚的许多作品中通过空间序列的安排,让人们不断地穿过露天空间,强调出这种东方人心理体验的“行进之变”。•柯里亚的建筑往往外表简单、平实,内部空间极其复杂。这一点就像他的草图:精确而有启发性,朴素的表面后隐藏着惊人的丰富内涵。•从一个角度看他的建筑,绝对想象不到另一角度的模样;看到平面图,也很难推测出实际的空间效果。在他迷幻的空间形式里充满着流动性和通透性。•“漫游的路径”与地形完美结合在一起,路径的组成极为丰富,设计把花园平台和下沉式庭院联系起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又起到了调节建筑小气候的作用。•这是一个半覆土的建筑,建筑外轮廓依顺平缓山形,而显得格外柔和印度巴哈汶艺术中心•贡德——冥思的场所•在印度,每年从6月开始的季风大约延续三个月,带来了全年的降雨量。除沿海地带和其它一些地理条件特别优越的地区,别的地方只有极少的雨量,甚至完全无雨,将有用的水储存起来,在耕作者中恰当地分配,这是印度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可见水在印度人民心中的某种独特的情愫。•在印度形成了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恒河圣水沐浴节以及印度教信徒12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宫巴库会”。•“台阶”是印度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文化要素,它的形成也与气候有关,并因为提供了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而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台阶已成为体现印度文化的重要场所。•台阶和水相结合,便构成了极具印度特色的“水池”(贡德)。贡德作为一种方形的传统的沐浴池,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荡涤心灵的场所。到神庙里来朝拜祭奠人们先到水池旁洁身洗浴,成为了整套仪式的前奏。阿达拉吉的阶台式水井苏利耶太阳贡德园斋浦尔艺术中心中央庭院•2.2地域性生活模式的再创造•2.2.1原型文化的模式归纳•印度古代建筑中的广场、街道以及家庭中的庭院、露台等构成的要素都有其生活的根基,造成了独特的传统交往模式。•柯里亚对这些为了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某些建筑原型,广泛的加以应用。•他总结出一些建筑语汇:有绿荫的院子、绿草如茵的层层平台、有水的花园、曲折的路线以及迷宫般的公共空间等等,是这些建筑要素构成了印度现代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师通过空间和形式触及到了印度精神。•2.2.2生存模式的深层提炼•1崇尚户外的生活模式•柯里亚注意到:在一个温暖的气候中,人们与建筑形式具有非常不同的关系。在白天,一个人需要哪怕是最少量的遮蔽,如悬挂在头顶上的斗篷,在清晨和夜晚,最好的场所当然是在户外,在广阔的天空下。•2亲地的生活方式•在印度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种亲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印度人吃、睡、享有社会生活等都是在他们家里的地板上。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