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客观见诸主观教育方针是人们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制定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它是主观见诸客观。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而教育实践经验则偏重感性认识。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学习和学习与行动结合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世界最早系统教育问题专著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教无类的延伸裴斯泰洛齐:自然法则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学》4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的美国的学校教育》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活动。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通过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期望方向发展。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4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一个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二个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统一:文化与思想、书本与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五育协调: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中国: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制度:国学与乡学西方:雅典:有修养文化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事教育,培养军人现代教育的特点终身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三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及其系统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二)教育功能的作用1从作用的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划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功能,谋生功能(四)教育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制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4)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2.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相互制约1)社会政治文化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文化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与目的(2)政治文化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文化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社会政治文化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遗传: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可能前提。但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教育应充分发挥身体机能的互补性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规格的总要求。两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指导功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方针政策上;调节教育实践的方向上激励功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设想,理想性较强评价功能:评价现实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的标尺,考究教育目的是否与实际相适应教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1、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要求)2、学校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各级学校)3、课程目标(科目及其领域)4、教学目标(教材过程中具体的体现)宏观到微观抽象到具体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社会生产方式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正确观点: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历史上两大错误观点:1个人本位论: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2社会本位论: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2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四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德育概念: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需要,有目的,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加以影响,形成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德育的原则、途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途径:政治课与其他课结合、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劳动、班团活动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陶冶发、表扬与批评发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二、智育:概念: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三、体育:概念: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1.增强学生的体质;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四、美育概念: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五、劳动技术教育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正规教育制度标志:学校教育二、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3.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4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现代常用三学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界定: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具体作好以下几项工作1)搞好教学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2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复杂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三、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1职业素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集体精神4)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相关文化基础知识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4实习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的技能技巧3能力素养1)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5)研究能力教师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原因:1)终身教育的要求2)网络时代信息源扩大3)知识观的变迁4)新课改的需要重新定位:1)教书匠转向研究者2)独白者转向对话者3)学生的评判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二、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工作关系师生心理关系师生个体关系三、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四、传统的师生关系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五、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发扬民主5控制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上进心,信心)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二、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地位: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3)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三、教学的任务1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及个性发展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四教学观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