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姓名:刘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廖进中20081010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刘娜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彭琦中国商业银行绩效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2006根据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公报的统计结果,目前我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有3万多家。在这些机构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邮政储蓄等机构为争夺“银行市场蛋糕”展开了较为激烈的竞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的情况有喜有忧:一方面,国内各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上取得一定成绩,银行规模和竞争实力迅速壮大,已有15家银行己跻身世界银行500强的行列;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也暴露出诸如盈利能力弱、竞争实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目前已有多家外资商业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外资银行介入所产生的“鲶鱼效应”虽然有助于银行业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但也对国内各商业银行形成长期的冲击。可以预见,2006年金融保护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将可能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进行相应的银行改革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又该如何理顺银行众多改革措施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提高银行绩效的角度来分析银行各改革措施之间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绩效是各项改革的一个基本目的,为实现这个基本目的,就目前形势分析,笔者认为:银行改革本身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首先需要理清银行改革与金融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的关系。对银行业而言,产权改革的深化、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甚至社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其他改革的配合、社会信用、人文历史环境),银行的绩效可能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在产权改革深化、治理结构完善的过程中,不采取相应的其他措施,并不是很稳妥。为保证银行业绩的稳定性,在动态发展的条件下不断提高银行绩效,目前较为稳妥可行的方法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取商业银行中、短期内的样本数据,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找到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各类关键性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建议采取短期、中期、长期搭配的改革措施,使银行改革更具层次性和合理性。在产权改革深化、治理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使我国商业银行维持较好的绩效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随之而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因为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其重要性程度可能不一。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是什么,二是在这种环境下,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关键性因素究竟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从不同观察角度、运用不同理论所得到的结论可能多种多样。鉴于现有的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直接照搬这些现成的理论来解释我国银行业情况,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因此,本文以现代经济学、现代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为指导,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选取商业银行的大量数据,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市场结构、各家银行之间的相互行为、银行内部的运行情况,发现商业银行绩效变动规律,进而找到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最根本因素。通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垄断竞争性的特征显著,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微观银行企业层面的因素,比如银行X效率、银行内部成本控制指标、风险控制等内部因素,而中观层面的市场结构性因素、宏观层面的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内部运行的有效控制上;同时,找出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也就找到了银行改革的重点。从长期看,各项改革措施与提高银行绩效是一致的,笔者主张:不同时期的改革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采取短期、中期、长期搭配的改革措施,可能使银行改革更具层次性和合理性。在产权改革深化、治理结构完善的过程中,同时采取多种中短期性的改革措施,尽可能地使我国商业银行维持较好的绩效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本文基本思路是:1、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和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以及决定商业银行绩效的关键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和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文献进行了述评;2、对我国银行业的演进史进行简要回顾,尤其是1978年以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各家银行的概况。在这个基础上,对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重要因素进行规范性分析;3、按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建立结构法模型(StructuralModels),计量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垄断程度、已有五种假说和本文所提出的新假说,找到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结构性因素;4、按新产业组织理论(NIO)设定非结构法模型(Non-StructuralModels),计量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产业的竞争垄断程度、均衡条件,找到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非结构性因素;5、根据实证结果,得出本文的最终结论:银行X效率、银行内部运营的控制指标等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市场集中度、规模效率损失、贷款呆帐损失准备等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提高有一定负面阻碍作用;市场份额因素、存款市场增长率等因素与银行绩效不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中短期内,银行所有权性质因素对银行绩效的提高有一些正面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没有找到银行所有权性质对银行绩效有非常显著促进作用的证据。中短期内,鉴于银行产权改革的深化、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会一步到位,所以,提高银行X效率、减少规模非效率、加强内部运营的控制机制、降低竞争进出门槛等措施,会有助于商业银行保持较好的绩效水平。从长期看,银行应该在坚持中短期措施的基础之上,逐步完成产权改革和完善治理结构,才能持久地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绩效。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6章:1.相关产业组织理论分析:(1)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中的市场支配力理论MP和效率结构理论ES的观点进行述评;(2)介绍多种银行效率估计方法;(3)对新产业组织理论(NIO)中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Panzar-Rosse模型、Bresnahan模型的观点进行梳理。2.实证文献综述:首先,对采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的实证文献进行述评;其次,对采用多种银行效率估计方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的实证文献进行较完整的评析;其三,对新产业组织理论(NIO)中的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文献进行较完整综述。3.我国银行业的演进和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因素的规范分析: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基本的经营环境,包括银行体系概况、银行市场集中度、银行效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等;其次,探讨银行绩效的度量与方法;其三,采用规范分析法来研究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因素,包括基本经济状况、市场结构、银行效率、内部成本控制、银行机构的地理分布、银行资产多元化与专业化、风险管理等因素;最后,根据我国银行现实状况,结合产业组织理论,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一种新假说——“银行市场双轨制假说”(DSBH)。4.结构法模型实证部分:首先,设定结构法模型(StructuralModels),对已有五类假说和所提出的新假说进行检验;然后对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结构性因素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我国银行数据实证结果基本支持本文所提出的新假说,部分支持X效率结构假说。银行X效率对我国银行盈利的水平影响非常大,银行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对银行绩效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银行规模非效率将使银行绩效遭受损失,市场份额因素对银行的绩效影响不确定或不显著。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X效率、规模非效率显著好于四大银行,其市场份额则明显低于四大银行。中短期内,银行所有权性质对银行绩效的提高有一些正面影响,但并不十分显著,没有找到银行所有权对银行绩效有非常显著促进作用的证据;(2)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银行内部因素指标的较大影响,比如存贷比率、权益资产率、多元化程度、资产信贷比率等;(3)银行存款市场增长率对银行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4)真实经济增长率有助于提高我国各家银行的收入利润率,但对于银行ROA和ROE的影响不显著。1993-2003年期间有绩效明显下滑的时间趋势特征,这种特征背后可能的原因是:国家对银行监管的严格、银行扩张过快、银行市场化趋势的加强、银行为历年累积的不良贷款付出高昂代价。5.非结构法模型实证部分:首先,设定Panzar-Rosse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垄断程度和均衡条件,然后对决定银行绩效的非结构性因素进行检验。结论是:(1)我国银行业呈现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特征。从1993-1998年银行业的H值与1999-2003年的H值比较可看出,市场竞争程度有下降的趋势;(2)虽然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四大银行之间的竞争环境还是较为激烈。10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程度要低于四大银行之间竞争程度;(3)从非结构因素角度看,对我国银行绩效有正向促进的因素有:资本费用率和银行资产信贷率;对绩效有负向阻碍的因素有:资金成本率、银行的规模指标和银行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占总贷款的比例。2.期刊论文赵勇.ZhaoYong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与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海南金融2006,(6)改善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已成为我国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在国内由于银行信息不透明和由此导致的相关研究数据的难以获得,使得对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本文采用银行年报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银行第一大股东和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呈比较明显的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与商业银行绩效没有显著相关性;独立董事比例和每年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商业银行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与商业银行绩效正相关.3.学位论文黎梅我国上市非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2008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进程显示,中国银行业历经银行商业化,信贷计划管理转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权开始独立于所有权;加入WTO,对外开放,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股权改制: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加快境内外上市步伐等改革过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是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特别是中资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股权结构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研究中备受关注和最具特色的问题之一。但与一般公司相比较,商业银行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殊性质,并由此决定了关于上市商业银行治理并不是公司治理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简单运用,而是一般公司治理理论与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研究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关于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特殊性质,Levine(2004)[1],成思危(2006)[2],DiamondandDybvig(1983)[3];LaPortaetal(2002)[4],杨德勇,曹永霞(2007)[5],Macey和O’Hara(2003)[6]等对银行的特殊性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总结描述,在普遍的意义上分析了一般公司治理架构对于商业银行的适应性。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重点主要定位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契约、金融产业、金融产品等方面。CaprioandLevine(2002)从全球的视角探讨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本质特征[7];ArunandTumer(2004)对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体系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8];Sang-WooNam(2004)认为银行业的脆弱性意味着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内控制度比其他行业更加重要[9]。银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方面,And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