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前5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认识教师职业第一节教师职业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质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学习目标: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素质2.学生及师生关系第一节教师职业一、职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变化而变化。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素质和专业技能。职业划分:1958年,《国际职业标准分类》: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共列项目1881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职业反映社会角色一个人基本的符号、最主要的特征。职业反映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自身的文化、能力、素质水平等。二、教师成为专门职业(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职业化广义的教师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那时部落首领、年长的老人等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意识地把其积累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部落首领和有经验的长者便充当着¡°教师¡±的角色。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即学校。开始时,官吏兼任,以吏为师;中世纪欧洲则主要由神父兼任。•后来,政教分离,于是专职的学校教师便出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学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专职教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出现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学校。•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巴黎师范学校。•我国1897年2月,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在当代,专职教师已成为教育者中的主体部分,其劳动特点和任务已决定了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世界上开始通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有符合了一定要求的人,才有可能充任教师。在本章¡°教师¡±主要指学校教师。(二)教师的概念: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子》:师者,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也西汉杨雄《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人。接受一定社会委托,受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如何理解(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教学任务的复杂性——教书育人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复杂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主客体双重性职业准备复杂——双专业: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因材施教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情境复杂(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由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向师性劳动者、劳动工具或手段融为一体•表现:思想、学识、言行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陶行知:教活、学活(四)长期性(五)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劳动形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集体性*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没有时空限制三、教师职业角色角色——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心理学中指社会角色角色:个体符合社会期望实现其身份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模式教师职业角色(一)教师角色的构成特定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职业理念——教育理念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二)教师的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指社会群体对在社会系统占有一定位置人的应有行为方式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期望:可分为三个方面•1.社会的期望:国家、社区、传媒•2.学生的期望:•心目中的理想教师P7页•3.自我期望•入职动机发展水平(三)教师的角色协调•角色不一致,产生角色冲突•消除教师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进行角色协调1.社会协调管理突出职业性科学评价2.个人协调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懂得合理追求提高心理调节水平,缓解冲突(四)教师角色转换•与时俱进•摈弃传统教师角色期待中不合理内容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1994年《教师法》自己查阅资料自学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管理学生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A:通过活动,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B: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C: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进人类社会发展。1985年教师节•个人价值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霍懋征、魏书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素养)教师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的素质要求,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达到的。归纳起来,我国教师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一、思想道德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思想方法素养2.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事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对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对教师集体—团结协作,互勉共进•对家长—尊重理解,互相配合二、知识素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本体性知识通晓所教学科和专业•2.广博的文化知识•广博的相关文化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识,增强教育影响力学科知识综合化的趋势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好奇心强•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树立现代教育观•教育专业课一般占20~25%,西德33%,中国6%。教育实践苏17~19周,美15,英12~15,日18周,美苏5年制三、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性知识•1.钻研和处理教材能力—加工教育影响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教育传导能力、语言外化能力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基本要求:•语法正确,符合逻辑,要有科学性•要通俗、生动,要具有趣味性•恰当运用体势语言•音量、速度适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3.了解和研究学生能力•4.自我控制能力•调节控制情绪,与学生、与社会保持协调•5.教育机智•6.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7.组织管理能力•8.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9.教育科研能力•10.实践能力•11.职业指导能力4•12.社交能力•13.课程开发能力•进取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教育家意识四、身心素质•1.健康的身体素质——一切工作的根本•2.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效率工作的动力源•兴趣——广泛、中心•情感•气质、性格•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仪表第二节教师职业的对象—学生学生: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此处主要指在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一、学生的基本特征(一)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劳动分工的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学生(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习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终身。学生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教师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附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第三节教师职业的首要环境—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1.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影响教育工作效果。增强学习动机2.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师道尊严、体罚、教师中心、学生中心3.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工作关系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教与学(2)道德关系尊师爱生(3)心理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产生彼此心理沟通的需要而形成的。首先是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其次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二)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四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即高压型、放任型、管教型、民主型。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在心理与行为上协调一致,互相接纳4.教学相长(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思考题:•1.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5•2.教师的角色构成、期望•3.教师职业的素质结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素质提高与角色转换•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6.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质的规定性和教育的基本要素2.理解教育的概念、产生与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过程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我国古代(一)教育的词源“修道之谓教”(《中庸》);“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人生三大乐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故、灾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甲骨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意蕴。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2.西方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苏格拉底语);即教育是指引导儿童使之得到完满发展。“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卢梭语);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塔洛齐语);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赫尔巴特语);“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教育乃是“人的经验的改造”(杜威语)。(二)教育质的规定性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质的规定性((三三))教教育育的的定定义义教教育育有有广广义义、、狭狭义义之之分分广广义义的的教教育育::凡凡是是((一一切切))有有目目的的地地增增进进人人的的知知识识和和技技能能,,影影响响人人的的思思想想品品德德,,增增强强人人的的体体质质的的活活动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主要有三种形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需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指学校教育(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或教育影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