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1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发展阶段时间学科特征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5世纪文艺复兴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体系独立阶段文艺复兴——19世纪中1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体系2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提高多样化发展阶段19世纪中——20世纪中利用多种方法、多学科研究教育问题,不同学派教育学理论百花争妍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学科分化与综合理论逐渐深化四、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教育学课件2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校︱普通教育↗小教︱→中育︱↘大∣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特殊教育︱回归教育↓↓↓死亡(三)教育的科学定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区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教育对象大众化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教育内容多样化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1、生产劳动中提出了教育产生的需要2、生产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能条件:人脑、语言教育学课件3(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的教育形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②教育形式极为简单,内容十分贫乏。③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2、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①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和原始形态教育的并存。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3、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共同点——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致相同1、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趋于结合。现代教育的不同点——社会制度不同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隐蔽性),而社会主义教育具有全民性(理想)。2、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的二重性: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上等人;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训练成既能创造利润,又恭顺能干的奴仆。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教育的性质1永恒性2历史性3生产性4阶级性5、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①传递社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②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第二讲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质量、规格)↘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智力、体力——由生产力水平决定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学课件4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要手段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性质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谁服务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①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②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③利用思想上优势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以巩固、完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起促进或延缓作用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三、教育与文化意识形态(一)什么是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艺术、宗教风俗、社会风气等方面,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二)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作用1、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2、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3、文化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教育学课件5(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1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2吸收、融合文化的功能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过程。人﹁生理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机能增长的︳基∣↑影发︳础↓∣响展﹂心理发展——人的精神方面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社会适应性人的发展体系:发展基础(条件)、发展能力(基础)、发展指向(倾向性)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逐步成熟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a遗传素质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c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评“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有可塑性↗随环境、教育→随实践活动↘随生活条件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环境——围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人员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状况、家长的生活态度与行为表现、家长文化程度及对子女态度与教养方式)→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的方针、基本制度、教育内容、学校物质设备、教师水平、集体活动、人教育学课件6际关系、管理水平等)↘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评“环境决定论”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性化的功能(3)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根据: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②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对人的影响全面和深刻。③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④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条件:(评“教育万能论”):①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③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第四讲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学课件7(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价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价值↗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需要)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内容。(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四、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基础教育任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1、何谓全面发展教育即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2、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①五育各有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不同作用教育学课件8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动力作用智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劳动技术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②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整体。③学校工作中应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则。(三)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注意避免两种倾向。第五讲教师一、教师职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在奴隶社会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出现的。问题:1未来,教师职业会消失吗?教师的作用和职责会有什么变化?2.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教师的作用是越来越削弱,还是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信息能力及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网络时代教师进行判断、选择、整合的能力)的特殊作用→育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点等)↘教学手段的言传身教二、教师职业的性质问题:1、教师职业是传递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2、教师职业是专业、准专业或非专业劳动?3、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还是社会性、公益性劳动?(一)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二)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学科专业、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