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思考题思考题1、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答: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内容上有很大不同,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都是完善的教育科学所必须的,没有哪一个能代替另一个。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学习理论详细阐述了学习过程及控制的问题,但很少涉及到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应该如何引导的问题。我国的课程改革,使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任何一种有效的学习理论也无法告诉我们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但它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发现一般教学原理的最可行的起点。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情境中的关键因素,其可靠的答案大多来自学习理论研究。因此,一种合适的学习理论并不是改进教学的充分条件,但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当然,教学理论不是学习理论的简单直接的应用,我们不能把教学理论看作学习理论的直接派生物。学习理论可以为有效的教学理论提供一般的方向,教学理论的形成,还需要进行许多补充性研究,以说明学习理论不涉及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新的教学变量。我们在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可知:学习理论指导着教学中任务分析理论和方法。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可用来指导学习任务分析。加涅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不同的学习类型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可运用来分析教学任务。该理论阐明了认知领域内各种类型的学习的性质、过程和条件。也是进行教学任务分析的良好工具。奥苏尔提出根据学生之间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原理。他的同化论为教师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原有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他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程序,并对掌握学习的效果及其学校学习中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的测验题编写技术为教师和教育测量人员在不知知识与智慧能力的条件下对学生的认知原有基础进行测量等。2、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你发展哪些方面的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发展一般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教师发展一般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可通过观摩和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行动研究等途径进行。有关学生的知识指: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教育情境的认识是指教育的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管理等方面。(以上答案仅供参考)3、试论述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一、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一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问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以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为核心起点,维果斯基系统的阐述了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因此,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而言,其对教育活动有着诸多启示: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教育活动充当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的角色,在此影响下,儿童的主动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培养和发挥,推动来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教学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外部拉动和熏陶的作用,通过这一交互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促进。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那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儿童的最佳教育期限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科学编排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架构,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随着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儿童的最佳教育期限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修正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4、试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既不是外部物理世界的简单复本(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协调、建构,逐步形成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运算(Operation):运算是指心理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索;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不能用语言和符号描述事物。前运算阶段(3-7岁)开始用语言和符号描述事物;不能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感受;在注意事物的某方面时忽视其他方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8-11岁)思维具有可逆性;获得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概念的守恒;能对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推理和集合运算;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地遵守。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思维是以命题进行的;能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对具体实例进行一定的概括;不再刻板地遵守规则发展阶段的特点:①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具有普通性;②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③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二)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例如,观察学生采用的课题逻辑是什么?他们是不是只注意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他们是否为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是较有系统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还是只是瞎猜?另外,通过分析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类型也有助于确定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心理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来充实和验证其学说。他所强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活动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间的质的差异和对各阶段的具体阐述等,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并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5、试论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埃里克森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