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全面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教育心理学的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应当具备的要求。2.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的问题,它主要形容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能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方法基础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1913改名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共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创时期(1903~20-20)2.过渡时期(20-30~20-50)3.发展时期(20-50~20-80)各位有影响的人: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早年:教育目标分类,后来:掌握学习理论。2.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和发现学习理论。3.加涅:《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4.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5.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行为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2.认知心理滨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4.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系统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教育心理学常用方法:1.观察法: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自然观察法’2.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3.教育经验总结法:专业研究者同教师一道,从心理学角度加以总结,有上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4.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5.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6.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也是社会的。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a.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a.“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说是“学会生存”.教学: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内容输入;2.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3.经验输出;弊端及改革:1.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相应也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倾向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2.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各方面的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得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积极正常发挥。3.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4.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学生群体的分类:1.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a.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团结的、散聚的、离散的班集体。b.优秀学生班集体形成的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c.史莫克:建议老师应在下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i.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支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ii.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iii.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iv.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v.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的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a.类型:正面、消极、中间、破坏型。b.特点: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2.情感依赖;3.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社会测量法由美国莫雷若提出,步骤如下:1、填写调查表;2、制作矩阵表;3、绘制网络图。教师扮演的角色:教员(中心角色)、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权威人物。(10)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1968,《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讲台效应”:这种台上与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老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我国教师具有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1.合格教师:a.教师应具备的能力;b.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c.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d.有耐心和信心;e.乐观、活泼的性格;f.公正不自私;2.优秀教师:3.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理解学生;4.与学生的有效交际;5.理解自己。课堂交往具有的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正式交往、代际交往和一对多交往的特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p61a.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b.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c.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d.关心他人;e.团结互助精神;f.事业心;g.创造性:h.尊重男女平等;i.思想开放迎接变革;j.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珍妮特.沃斯,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学习的四个层面:1.自尊;2.生活技能培训;3.学习怎样学习;4.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学习的三重目的: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好、更快、更轻松。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地方。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中。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1.首先要学会认知;2.其次学会做事;3.尤其要学会生存。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1.学校应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切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a.应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b.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c.应培养“经济的使用思想”;d.发展理智上的忠诚。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a.教师的专业化不仅是现代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活动现代化的标志和保证,也是提高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基础。b.专业化:c.他们不但能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d.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e.人性化:f.教师应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要求学生爱护学生的各个方面。美国泰勒是学习(行为)之父,主要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的研究。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1.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2.功能:a.启动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聚合功能。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a.价值性标准: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b.可能性标准:对目标要求有无可能达到;c.低耗性标准:不仅考虑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d.丰富性标准: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e.就高性标准:大小目标的地位是不同的。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a.马杰的三个基本要求:(行为、条件、标准三要素)b.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达到;c.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d.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e.ABCD:应明确教学对象;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即条件;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a.认知(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b.情感(柯拉斯沃: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c.心因动作(齐卜勒:整个身体的动作、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1.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2.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a.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a.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