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培训(初级)讲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培训讲义(初级)武平县中山中学2012-12校本培训1目录模块1培训准备........................................................................................2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4模块3选用教学的媒体...........................................................................9模块4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12模块5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15模块6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16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17模块8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20模块9体验单元教学设计.....................................................................24模块10培训的总结与提高....................................................................272模块1培训准备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关系3、明确此次培训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4、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重要性5、形成学习小组,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学习成果:1、培训班教师、学员情况表和通讯录2、选题计划3、学习记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1、管理员创建班级2、分配培训平台登录帐号3、学员完善个人信息资料(学校类型:、申请电子邮箱)4、分组(每5人一组)5、培训平台使用简介(重要的是资料馆和作业。)6、明确培训方式与成果(完成作业并上传,保留所在电脑上的个人文夹。完成作业的几种方式)7、创建个人学习用文件夹8、理论教学。9、完成作业。理论导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涉及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的改革。教与学方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以“口授、板书、演示”为主要特征,传统学习方式以“耳听、手记、做题”为主要特征。教师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4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注意两点:1、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形态),即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与差别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包括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观念形态)两大类.信息技术要求:1、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能收发电子邮件,给多人发送和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在地址簿中保存邮件地址。2、会登陆论坛注册并发帖。模块2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学习目标: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关键环节3、能够运用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54、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合作的意义;在对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教学时间:学习成果:1、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教学设计方案2、学习记录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定义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1SystemDesign),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2、教学设计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其中学习理论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三类:1、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2、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利弊:6、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教学策略的选择(4)、学习情境的创设6(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7、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阅读资料:1、教学设计的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1、“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由于“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想理解和掌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不困难,只需了解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理论基础,再把前面所介绍的有关以教为主ID和以学为主ID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结合起来,并加以适当的补充就可以了。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和理解双主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我们用图来表示。从图我们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左分支)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框(右分支)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左分支)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环节(右分支)中,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视7学习者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决定内驱力的种类)。由于具有两个分支(右分支对应“传递—接受”教学,左分支对应“发现式”教学),所以显然它应能支持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类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此外,由于这两个分支既有公共部分又可相互跳转,因而还可方便地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求。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学习”策略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不同子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也可进一步细分,加上有些策略之间可以相互跳转且有多条不同的出口通路,因而上图能够适用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况。2、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下图。(1)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8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