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对该专业的发展及毕业生的就业能有所帮助。【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作为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较强的教育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曾经一度成为社会上的宠儿。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全国高校纷纷扩招的大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获得了较大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大规模扩招的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202所高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其中50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激增的同时,社会对该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量却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因此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已引起广泛关注。1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1)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缺少竞争力。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受过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并熟悉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们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相比具有的优势。而现在的学生都是80后甚至90后,由于个性十足和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急功近利,对这些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这些课没用,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又不下功夫,学得又不深。因此便出现了“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的现象,也使自己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论计算机技术比不上计算机专业,论教育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致使就业竞争力较低。(2)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知度不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如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大学的兴起,许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与电视教学相关的工作。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除延续从前的电视教学工作外,许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开始从事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相关的工作。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教育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化。按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可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外,还可从事教育软件公司教学资源的开发、网络教育公司的技术支持、各级各类电视台、广播电台站的教育节目制作、远程教育等工作。然而,由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不高,目前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还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不少人对该专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专业。如在很多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的一个主要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许多学校领导却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而计算机课理所当然应由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承担,因此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去竞争,而在这种竞争中该专业的学生通常又处于劣势地位。(3)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实践经验不足是困扰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因素。很多用人单位比较青睐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致使不少集多媒体技术与教育能力为一身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却缺少无工作经验而被淘汰。(4)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不少学生就业观念滞后,认为只有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才算工作,不愿意到私立学校去,要求找到一份一劳永逸的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愿意跳出教育系统。再加上师范院校毕业生真正进入了“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市场轨道,且允许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这就冲击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加大了我们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应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难的策略要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就必须使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现今的和未来的需求。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都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拓展未来,应努力培养出一种基础扎实、知识面[1]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中针对本专业有以下解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向信息化教育迈进。信息化教育技术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各种观念、[2]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综合以上观点,结合笔者了解的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提出以下策略。(1)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缺少就业竞争力的原因主要是对专业不了解或是认识不够深入,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从而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激情,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及其所开设课程的目的、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一些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了解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该专业产生兴趣,并且树立足够清晰的目标。另外还应邀请本专业较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大三或已毕业有过一些实践经验的学生定期到低年级的班级里进行解答解释,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在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习期间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加强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教育又懂技术;既懂硬技术,又懂软技术;既有信息素[3]养(Informactionliteracy),又有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因此,加强学科素质很关键,这也就需要本专业的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拓展所涉及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可以设置探究小组,定期制作探究课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让学生在课下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行了学科研究,理论实践紧密结合。(3)专业方向化。所谓专业方向化,即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方向进行培养。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到公司从事IT行业工作、影视后期制作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而已就业和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都反映其专业技能较为肤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在大二下半学期课程已基本结束,可以把学生分为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愿意从事IT行业的学生和愿意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的学生。然后在大三上半学期,分别对其进行更加专业和深入的指导。例如,对于愿意从事教育的学生可适当地讲授理论策略、教学技能等课程。而对于偏爱IT行业的学生则适当加开如3DMAX、动态网页设计等相关并且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技术课程辅导。这一策略主要是想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能够有过硬的技术能力。(4)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学生除了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外,应多进行实习和实践。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讲课、说课,先让学生对教学有个大概的认识。等到大二下半学期的时候,学校可以与周边中小学进行合作,每星期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周边学校进行听课甚至讲课,这样既接触了教学,明白了教师这个行业,又跟中小学的教师学习到了讲课的方法,同时又积累了教学工作的经验。②多举办一些与专业实践有关的一些竞赛活动。如教育软件制作大赛、网站设计大赛、动画制作大赛、DV大赛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③若有可能,教师申请的课题可以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特别是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基地。虽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但由于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总体跟不上,且中小学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不属于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其相关人才需求量一直不大,再加上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争抢饭碗的现象使得仅靠这一个就业领域前途不容乐观。而从事其他相关工作对实践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除了给学生安排教育实习外,若有可能,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联系其他的一些实习基地。(5)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改变就业难的现状,还需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就业指导课、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上岗能力。同时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要放下架子,提倡先就业后择业。能够先在社会上立足,保证自己可以独立生活,然后再找自己所向往的地方或更向往的工作。(6)密切关注需求信息,做好专业宣传工作。培养教育技术学种有pvt计算的油田应用软件的开发中,有效的避免重复开发,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参考文献】[1]柳春艳.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2006,(1)[2]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吴其军,江义凤.教育技术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教育技术学导刊,2006,(12)“混合”:通向未来之路——何克抗谈教育技术发展新动向2010-01-06从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近十来年的发展来看,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就是“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在前不久举行的2003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对这种趋势作了充分的阐释。“混合”何谓?BlendingLearning究竟是什么?何克抗教授说,这个概念原来就存在,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Blending原意为混合或结合,BlendingLearning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结合等等。何克抗教授从最近一些国际有关会议上总结出BlendingLearning的新含义,那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何克抗教授说:“这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回归,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混合”何为?对BlendingLearning的认识,何克抗教授预测:当代教育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等,将无一不打上“混合”的烙印。何克抗教授说,“混合”思想使四个方面的认识得到深化:一是对建构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在来看有两点反思:第一个反思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还是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实际上,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来看,无论是情境的设计,还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点反思是,学习者所构建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现在的看法是,还是应回到主客观统一这一认识上来。这两点反思均体现了“混合”的精神。二是信息传播技术(ICT)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技术界更多强调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后来转向如何运用信息传播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迄今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能否运用信息传播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成为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以往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如WebQuest,强调跨学科的课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何克抗教授说,从“混合”的思想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信息传播技术必须面向这个主阵地,把系统学习科学知识与创新性精神培养结合起来。三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认识的深化。这二者为什么要整合?其实质与内涵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整合?国外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理论来解释。何克抗教授说:“我们的理解是,理想的教学环境与新型学习方式结合,从而使教学结构发生改变。整合的实质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而走向‘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这恰恰是体现了‘混合’的思想。”四是对教学设计认识的深化。何克抗教授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近些年来,则是“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混合”思想的充分体现。多年来,我们的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