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应用竞赛知识点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2.孔子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的主要思想观点○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行相结合○4温故知新3.学记论教育教学原则的主要思想观点○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互相补充。○4豫时孙摩:豫是预防,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是循序,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观摩,学习中要互相观摩,取长补短。○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7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4.苏格拉底的主要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和助产术。225.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1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3“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二、教育目的与功能6.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特点素质教育的概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是: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全体性②全面性③基础性○4主体性○5发展性○6合作性○7未来性8.创新教育概念与基本特征概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使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获得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基本特征:○1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2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我国现存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是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教育。○3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4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339.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由三个层次构成:○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2个体的心理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三、学校教育制度10.校园文化的概念、组成与建设策略概念: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组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策略:○1主题统揽策略○2个性塑造策略○3传统拓展策略○4分步推进策略○5重点突破策略四、教师与学生11.教育机智的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三个关键词:○1教学的“复杂性”○2教学的“情境性”○3教学的“实践性”12.教师权利与义务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义务)○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教学义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义务)○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义务)○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业务水平义务)4413.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a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b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c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d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e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创造性:a因材施教b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c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时间)广延性(空间)○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a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b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间接性:以学生为中介实现劳动价值。○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14.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解○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a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对待学生:热爱学生c对待集体:团结协作e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2教师的知识素养a政治理论修养b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e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a语言表达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d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a高尚的师德b愉悦的情感c良好的人际关系d健康的人格5515.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教育要求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的做法都是为被该原则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最近发展区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施教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因材施教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16.学生的学习规律○1学习态度: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17.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6618.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形式与主要特点主要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主要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19.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五、课程20.课程内涵的理解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1.课程标准的设计原则○1课程标准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2课程标准设计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如指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态度的规定”。○3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4课程标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仅仅是应付某一事件。○5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22.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课程,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按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77六、教学23.好课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好课的标准:○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4.教学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a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又称双边性规律)a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c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d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a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于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于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内容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量上,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d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a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b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c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