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普兰店教师进修学校1、关于复习导入的问题复习导入问的问题太多太零碎,复习的时间太长,有的老师复习的时间将近10分钟。复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复习的切入点要直接指向知识的生长点,导入越短越好,最好开门见山,指向课题,不要浪费时间。2、关于情境创设问题有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情境创设只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把情境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课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洋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洋洋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洋洋头像+例题,再次是喜洋洋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洋洋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喜洋洋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又有什么价值?教师虽然想通过孙悟空的出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学生只会产生厌恶情绪,根本提高不了教学中的“磁场效应”。①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具有真实性。情境不切实际,学生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再如某课上,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标价:4件共456元;第二款标价;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上述情境虽然都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我们的学生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虚假的情境,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不讲究科学,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这样,情境教学又有何意义?如果第一位教师在设计时能考虑一下小动物跑步的速度,第二位教师能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我想那样效果会好得多。②情境的创设还必须切合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联系,如同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上一层糖衣,学生可能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要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如某教师在《角的认识》一课这样创设情境:师:出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提问:这是什么?生:千纸鹤。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吗?生:美师:你们会折吗?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的?生:想。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样折出来的?(录相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折纸鹤的情景)师:提问:从刚才的录相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折纸鹤。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前面用一个“看”字,这里用一个“发现”)生1:我看到他们先折成三角形。生2:我看到哥哥在用剪刀剪纸。生3:我发现哥哥比姐姐折得快,但没有姐姐折得精致。生4:我还发现他们用的纸颜色不同。生5:我看见哥哥在笑。生6: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数学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五分钟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师:同学们,其实刚才他们折的千纸鹤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哪里呢?课件:显示一个千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一个角。师:这是什么?生:角。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揭示课题《角的认识》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作了精心的准备,原意是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出“角”。但学生偏不往这点上靠,尽说些“纸的大小、颜色、制作步骤”之类无关的话,使导入枝节横生。究其原因,乃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目标,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创境意图,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活跃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在课开始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角的实物,再闪烁凸显出角即可。如此处理,干净利落,课堂教学就得已顺利展开。创设真实而生动有趣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要处理好应用题教学目标和计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没有单纯的应用题教学,而是把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中老师们多是注重了算法的探究,忽视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在教学中把两大目标有机整合起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节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条件?(实际上新课改以来应该问学生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完后就叫学生直接列出算式进而探究算法。其实在探究算法之前,应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问学生:“要求平均每个班收入多少元?也就是求什么呢?”引导学生知道也就是把6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列出算式,进而探究算法,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把两大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我们今后解决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4、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二者之间不能脱节。在教学中老师存在二者脱节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教学《有几棵树》一课时,在全班交流8+6=?时,老师让学生先摆小棒说出两种分法,一种是从6里拿出2根给8根,合起来是10根,10再加4就是14根;另一种是从8里拿出4根给6根合起来是10根,10根再加4根就是14根。说完两种摆法之后,老师又让学生看黑板,想一想8+6=?怎么想,学生很是困难,在老师半天的点拨之下才说出来。实际上老师应该这样处理,老师让学生说每一种分小棒的方法的同时,就直接对照板书小结出计算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分小棒的过程确实是为了理解算理服务。5、板书缺少数学知识主题新教材每节课都给我们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去学习知识。如《有几棵树》一课,是在这个情境中,来学习8加几的加法,因此“有几棵树”是情境主题,老师们应该板上数学知识的主题“8加几”,不能让情境主题喧宾夺主。我们还有些老师存在只写情境主题,而没有知识主题的现象。6、课堂上老师存在束缚孩子思维的现象比如一位教师在上《美丽的田园》(解决问题)一课时,课前老师就让学生看情境图必须从上往下看,因此课上老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样的信息。其实观察情境图是有不同的观察角度的,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找信息,自己找一找、说一说,再与同桌交流,最后再全班交流,老师不应该这样束缚孩子,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自己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7、老师课堂上要提出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位老师在教学《小兔安家》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就回答了很多无效的信息,说图上有花、有小草、有小兔、机灵狗、大树……以至于变成了语文课上的看图说话,而真正需要的数学信息却没有说出来,老师不得不重新引导。这实际上就是老师无效的问题给孩子造成了误导,教师应该直接问:“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完整的数学问题,接着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探究算法。8、加强学生的常规训练以及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低年级一定要给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孩子坐有坐样,站有站样,走有走样。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纠正别人的错误,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做起事来历历风行,不拖泥带水。这一点我得表扬杨树房小学一年级的于老师对孩子的常规训练很到位,班级有将近50人,看人家孩子上课的种种表现,根本不像一年级的孩子。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分工、有组织、有序的进行,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互相交流,彼此思维碰撞,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白白的做无用功。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桃子》一课时,在教学到第32页分一分第二题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先看书上的情景图,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只有小组长再分,其他的人都在看,有的连看都没看,东张西望的,什么也没做,还有一个小朋友就一直看着我,就这样时间白白的过去了,我们小组合租的时效性又体现在哪,这一环节实际上应该这样做,小组长组织,四个人分别把扮演小猫,每个人轮换的分一分,其他人观察、补充、纠正,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交流,是每个人都有收获。9、在学具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教学中,绝对不允许让学生用火柴棍来代替小棒,火柴中含有磷,磷是有毒的,对学生的身体是有害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合适的东西来代替小棒,也可以让学生买学具盒,学具盒里各种学具都有。10、教师的语言要简洁,不能啰嗦。语言要规范,有启发性,不能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学中有的老师啰啰嗦嗦,就是怕学生不明白,本来学生已经明白了,被他啰嗦的也弄糊涂了。还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松鼠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它解决吗?学生说:“能!”老师接着说:“小朋友们站排,一排站了8人,另一排站了7人,站队的一共有多少人?小松鼠怎么数就是数不出来了,小朋友们你能帮忙吗?老师说的这句话:“小松鼠怎么数就是数不出来了!”这句话就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只强调了数的方法。实际上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你们能帮小松鼠算算一共有多少人吗?”这样孩子们就会想出不同的算法,有数的、有算的……,老师再从中引导学生择优。11、要处理好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一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当课上老师问学生大月有哪几个月时,一个学生回答有1、3、5、7、8、10、12月。这时下面就有一位小男生抢着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老师一开始没有听清,又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学生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比一个大2,。”在他的提示下,下面就有几个孩子在窃窃私语说:“不对,七八两个月相差1,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大2。”老师却没有什么表示,敷衍着就过去了。而没有趁机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其实学生发现的规律是记住大小月很好的方法,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这位老师却白白错过了,真是可惜啊!12、学习新知存在的问题①教学方法不得当。如:观察物体时让全班学生交换座位去观察,这种方法是不可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个别的学生2分钟找不到座位。②教师讲的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了,不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④脱离教学实际,学生理解困难。如:动手操作没有展示学习成果,获得的结论没有依据,操作和结论两层皮。⑤重结果轻过程。课堂教学要按照“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情统一”的原则进行,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教学程序。如:有的教师设计的是:提出问题------独立的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还有的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根据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由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按着这个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有的这样设计:复习准备------猜测导入--------观察发现---------操作验证--------得出结论,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13、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低年级学生,上课的时间长了,就坐不住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老师就要想法设法组织好学生,多些激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确保我们教学的实效性。14、在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教”。一位老师在教学《搭积木》(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时,当师生探究出13+2=15、14+5=19、18-2=16、17-6=11后,老师这样问学生:“观察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有的说得数不同,有的说有加法有减法,有的说十位上都是1……过了很长时间,老师没有办法了,只好开始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这纯粹是“以教定教”,而没有做到“以学定教”。实际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问学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算出13+2=15、14+5=19、18-2=16、17-6=11这几个算式的结果的?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