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一、教育的五个理论(一)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H.Maslow)在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核心内涵: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2、基本观点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2)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3)五种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4)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3、教育启示1)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来自需求。自主需求和引领需求2)学生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有层级。3)学生发展的每个时期有主导需求。4)学生需求自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1、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法].比奈)只能解释智力的一部分(读和写),以此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忽略了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和成功概率。核心内涵:智力是量度一个人解题能力的指标。(学业、工作、生活等各类问题解决)1.语言智能(作家,演说家,主持人,播音员,律师)2.数学-逻辑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3.空间智能(形象空间-画家,抽象空间-几何学家,建筑师)4.音乐智能(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评人)5.身体运动智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6.人际智能(组织,协商,分析,人际联系)7.内省智能(政治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教师)8.自然探索智能(打猎,耕作,生物科学,1995年补充)9.存在智能(对生命、死亡和终极问题思考的倾向性,后来补充)2、基本观点1)智能是多元的,涵盖人生存与发展的各个领域。2)多元智能应从小做起。3)多元智能不能单纯在小学及幼儿园层面推广。4)在职培训也是培养的重要重要途径。3、教育启示1)改变以往的学生观—“天生我才必有用”2)重新定位教学观—“因材施教”3)改变教学目标—“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4)改变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形式多样”(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S.Bloom)掌握学习理论是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反动,对智力分布曲线提出挑战,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核心内涵:设定确切的教学目标,应用有效地形成性评价,学生就能有效掌握。2、基本观点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克拉斯沃尔、布卢姆等在1964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一书中把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亚领域,即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辛普森(E.J.Simpson)在《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共七个方面,即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3、教育启示1)只要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分布是偏正态的。2)制定教学目标必须有教学评价跟上。3)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4)重点在于对学生认知、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三个变量的分析。(四)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核心内涵: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建构图式)。1)图式(schemas):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即认知结构。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2)同化(assimilating):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图式,是主体对环境的作用。3)顺应(accommodating):将原有图式改变调节适应刺激情境,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4)平衡(equilibrium):通过同化、顺化达到从低级到高级的平衡。2、基本观点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靠感觉和动作获取经验2)前运演阶段(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3)具体运演阶段(7~11,12岁)能使用具体物、形象、概念来协助思考4)形式运演阶段(11,12~)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3、教育启示1)教育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而非增加知识量2)教学内容、方法应该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3)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4)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活动的重要性5)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五)唯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1、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儿童发展需要确定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原有的独立活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核心内涵: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2、基本观点1)最近发展区思想:两种水平的动力状态由教学决定。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有最佳期限。3、教育启示1)教学与发展的思想令理论界耳目一新。2)强调学习者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3)教师应为儿童发展提供“脚手架”。4)评测方法必须考虑儿童两种水平。二、专业教学理念1、行动导向理念“行动导向”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职业行为的建构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策略。体现“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②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将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关键能力: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合作能力)。2、职业能力标准是指对特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职业能力的系统化的描述和界定。他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专业课教学的基础和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和具体的岗位工作任务联系在一起。表述为“能进行重型机械的基本施工任务”、“能加工制作出一道中式菜肴”。3、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也称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在实际工作中,课程开发主要指课程标准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载体即教材的编写。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培养目标、学生实际、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4、技术技能形成特点和教授过程技能的定义: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经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技能的形成特点:模仿分解阶段;整体掌握阶段;协调熟练阶段。技能的教授过程: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总结。5、“做中学、做中教”①内涵:“做中学、做中教”中的“做”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专业实践活动。具体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里,以企业和服务领域里的产品质量要求为标准,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习得职业工作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由一个普通学生向一个职业人的转变。②理念:(1)以实践为主体(2)以学生为中心(3)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4)以产品质量为评价标准6、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是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7、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对中职学校来说即是专业课的整体教学,包括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内容、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资源等。职业资格标准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的起点标准。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8、职业生涯路径职业生涯路径的含义:指一个人职业生活的历程。做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首先应明确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如果单纯为了就业的教学是职业培训,而职业教育不单单为了学生的就业,更关注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及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做为专业教师必须深知教学是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服务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本专业人才的岗位结构,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引导教学。9、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1.教学观念的变革单一注入到双向互动。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家庭,社会,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2.教材变革传统的以纸质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使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3.教学环境的变革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实验实习环境的变革,4.教育方式变革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授课基本方式有两种:10、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化静为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问题1.多媒体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只能起配合作用,必须为教学服务。2.我们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好使用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切忌盲目使用。11、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指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2、专业技能课教学设计及评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专业技能课教学设计要素:主要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实训场地设计和评价设计等。专业技能课教学设计评价:目标指向职业能力形成;内容凸显实践主体;过程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方法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场地适应教学要求;评价以产品质量为标准。13、行动导向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例说“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职业行为的建构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14、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一般定义。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教职成[2009]2号文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就业领域;规格要求。1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预期结果,是预期学生行为变化结果,有若干维度,每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维度间具有整体性。教学目标编写的三项基本要求:明确;恰当;全面。16、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教作用:教师可依据目标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学习活动与学习体验等。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教学目标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教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