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含义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一般来说,教育是属于生命世界的一种活动,虽然动物界存在着某种模仿与训练,特别是高等动物界存在着代与代之间的“教”与“学”,然而这种与人类教育类似的表面现象其实与人类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其信号系统是属于物理世界。最后,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人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二、教育的历史形态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的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教育具有同一性。内容、对象、目的的同一无阶级性古代社会教育——特点: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从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自己的体系现代教育形态——特点: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三、教育的基本元素(构成要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分为物质中介、意识中介、行为中介。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一)教育与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1、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振兴,总是要求适当的人口数量。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人口数量太大,教育需求太旺盛,超过了社会提供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能够承受的极限,或者教育超越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那么,政府及办学实体就会对扩大教育规模无能为力或缩小教育规模。所以,……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育与人口素质之间是正相关,教育发展了,人口素质就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又可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对人的素质的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阶级、文化、性别、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通过教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结构、阶级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时间、财力,物力)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②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作用)①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②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③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②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③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④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①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五、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性:特殊性、能动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前提)2、环境: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积极的,被动的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六、教学目的1、含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2、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结构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①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③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七、我国的教育目的1、20世纪50年代,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改革开放初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3、20世纪80年代末期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体现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八、学校教育制度(一)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质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二)制度学制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传统(三)发达国家当代学制的发展的特征①重视学前教育②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⑤发展继续教育(四)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旧中国学制的建立:①萌芽于西周,如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才比较完备。②清末出现现代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最早未实施);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最早实施);1922年,仿美国,壬戌学制,新学制。2、老解放区的学制20世纪30至40年代,适应战争需要。特点:①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并举②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③依靠群众办学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①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②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4、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5、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公共性、免费性、基础性九、教育研究(一)基础的教育研究方法1、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2、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3、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4、系统方法(二)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①观察法——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其他手段和仪器②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图书、作业、作品、试卷等③调查法——采用一定手段获得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④实验法——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⑤比较法⑥个案研究法——具体单位作为案例,作全面、深入、长时间的研究调查十、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国内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教学方法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2、孟子,首倡“性善论”,人性论,智力平等3、荀子,《劝学》:人的认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以及“教使之然”的结果。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礼记》中的《学记》,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教育专著。4、韩愈,《昌黎先生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要求发展学校教育,以性三品说为教育理论基础,认为学校教育在意培养德艺具备的君子,必以六艺为学科,进行仁、信、礼、义、智的五常之教,要注重个人修养。《师说》发表对师道问题的新见解。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6、蔡元培,“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7、陈鹤琴,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提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代表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8、叶圣陶,教学的目的:主张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活动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学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代表作《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二)国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古希腊,课程论:美德即知识;方法:“产婆术”2、亚里士多德,体、德、智、美要和谐发展:首先训练其身体,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音乐教育是和谐发展的核心3、夸美纽斯,捷克,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大教学论》、《世界图解》、《母育学校》。《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他提出了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速性等教学原则。4、洛克,英国,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人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5、卢梭,法国,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6、赫尔巴特,德国,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系统的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7、马卡连柯,苏联,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教育诗篇》、《塔山旗》、《父母必读》。提出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等教育原则。8、苏霍姆林斯基,苏联,“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9、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坚持“儿童中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要“从做中学”;提出作为问题解决法的教学五步。10、皮亚杰,瑞士,日内瓦学派创始人,代表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心理学》、《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导论》、《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