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教育学真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99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与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3.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二、填充题(每题1分,共10分)1.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开始盛行。2.——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3.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以“泛爱教育”为旗帜,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有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我国古代—论的代表。5.当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得到补偿,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性。6.教科书编写需要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的关系。7.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者能力到发展的理论被称为论。8.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9.教师运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法。10.提出“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参考答案:1.隋唐2.《学记》3.夸美纽斯4.内发5.互补6.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程序7.形式教育8.运用知识9.陶冶教育10.马卡连柯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A.一战以后B.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C废除科举以后D.文艺复兴以后2.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23.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A.理论联系实际B.及时巩固C因材施教D.启发性教学4.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什么课程提出来的()A.广域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核心课程5.班级活动是指()A.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一切活动.B.以建设和发展班集体为主要目的的活动C除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活动D.班会、晨会等常规性活动参考答案:1.B2.B3.D4.C5.B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理由。每题5分,共25分)1.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答:错。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2.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答: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个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3.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课外活动主要作用是:-(1)充实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4.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对。(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35.一堂好课的标准只要看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答:错。上好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答:(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还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3)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2.筒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孱趣零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那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答: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4行自我测验和评价。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所以学校都以培养出创新人才为使命。199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教育的终身化是()教育的特征。()八文艺复兴时期B.16世纪C.19世纪.D.20世纪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矛盾,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j’()八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差异性3.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是()的主张。A.社会中心论B.学科中心论c儿童中心论D.多元化课程论4.组织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A提供感性材料B.引起学匀动机c帮助领会知识D.指导运角知识,5.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A柯尔伯格B.杜威C涂尔干D.马卡连柯参考答案:1.D2.C3.A4.C5.A二、填充题(每题1分,共10分)1.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基础上。2.宋代以后,儒家经典的《大学》、《论语》、《中庸》和——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基本依据。3.——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4.在个体发展中,——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赡向成熟的时期。5.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是要解决——之间的矛盾。6.在课程问题上,——强调古典语言、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5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称为——。9.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10.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参考答案:。1.伦理学2.《孟子》3.舒尔茨4.青年期5.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6.形式教育论7.教学大纲8.研究法9.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0.德育方法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个体发展的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又叫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理由。每题5分,共25分)1.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答: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人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答:错。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承传上,还表现在教育对文化具有改造作用,体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创新作用。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学,认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