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YUZILIAOHUIBIAN教育资料汇编教师专业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条令人欣喜的讯息这里的教育和谐生长让思想成为行动二○○九第一期总第一一四期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信息中心编教师专业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主讲人:张文质教育应该真正地走向社会、走向不同个体的需求。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一种重要工具。这次来到河南,了解到校信通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在全省推广教育教研,包括改变教师生活的教育行动,让我看到,博客这个网络工具正在改变着教师的阅读、思考和表达。通过网络,越来越多的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团队”与“合作者”,从个体的“我”走向“我们”。“我们”不是特定的利益团体,而是有着共同的教育信念、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的共同体。它超越了性别、年龄、身份、地域、种族,甚至文化,成为某一种感召我们精神的、让我们孜孜追求的教育目标。因此,今天,我是站在文化学而非教育学的立场上,从生命的层面来谈教师专业发展。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一、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是心灵的成长认同感、承受力——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教师专业发展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认同感和承受力。专业认同感对于任何人都极其重要。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同于某一些专业。成为一个教师就意味着要把这个职业看成一种命业——不仅要有认同感和成就感,还要有归属感。当你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心里自然而然地荡漾出一种教师之爱,同时还有父母之爱。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不仅仅带着知识,还应该带着整个生命进入课堂。将自己的知识、理性、情感以及经验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孩子,才能造就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教育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甚至,有时候在某一个人的身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教师还需要有承受力。当你选择了教师职业的时候,你就要承受教师职业的喜怒哀乐,就要为这种职业付出艰辛和努力,哪怕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学会爱——教育是以爱为底色的生命志业所谓的学习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职业的本质属性。教师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为重要的“他人”。这个“他人”对于孩子具有文化刻印般的作用。但是,面对各种压力,面对教育的低效,教师常常会产生恐惧感和要逃离的冲动。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讲到,教师要直面这种恐惧就要有信仰、有一种内在的崇高。这种内在的崇高来自于对职业的认同和对职业属性的了解。对学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纪律和规范,而是纪律和规范后面人的激情和个性。教育一方面是不断地给予爱,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加深对爱的理解:教师首先是一个人,要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其次是专业素养;第三是专业表现力。比如语文老师就要有激情,数学老师就要有冷慧、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科学素养,都要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理解自己、善待自己——这个人就是我任何人都有一个边界,有生命边界,有职业边界。教师的职业边界就是要避免消极判断。一方面要避免过早地给学生“盖棺定论”,另一方面要避免对自己处境的消极对待。教师的努力很容易被大环境所抵消,甚至可能很低效。这就要求教师有耐心,并改变自己原来“立竿见影”的思维方式。日常化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它会在所有人身上都体现出来。教育上的问题就刻着日常化文化的烙印——对于教育我们缺乏耐心。其实,任何的改变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要指望改变很快就会发生、很快就会实现。所以,教师要理解自己的处境,善待自己。让自己更健康,更从容,更像教师。二、专业成长意味着我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成为耐心、能够坚持的学习者有了专业认同感就有了一种主动去追求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会带领你不断地鞭策自己,完善自己。文化自觉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随着阅读而不断地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耐心的、能够坚持的学习者。但是,学校如果没有读书的氛围,读书的老师会被边缘化。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过,要改变一所学校至少需要三年。而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开始,也就是要使教师回到一个读书人和教育研究者的立场。人是规定来学习的动物。作为一个教师,更是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成长。当你走进书的时候,你既有的经验就会被激活,成为教育的理解力和判断力。现如今,有了网络这个极为便利的工具,教师也可以把博客变为自己的生命行为和文化行动。这种生命行为和文化行动是一种提醒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如果能够三年坚持不断地写教育反思,就能够成为一位名师。因为这样的老师是一个有文化自觉的真正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偶然的”教师。成为细致、有反思力的观察者一个教师坚持写一年的网络日记,把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的问题逐一地进行反思,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我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想大问题,更要做小事情。这种点点滴滴的推动,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史。中国的教育开始有了“草根”的表达。教师做研究,首先要做观察者,然后做记录者。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基于你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这种研究一定是有价值的,也是能够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法国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埃德加·莫兰说,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圆环。写作、阅读、交流、实践、反思、记录,就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行走方式。如今,教师阅读的广泛性和个人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和博客走进教师的生活是教育领域内最为激动人心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教师职业的影响还仅仅是露出端倪。我相信,随着博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方式还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就比如校信通公司的网络博客比赛,虽然它只是企业行为和民间方式,但是当老师拿到这个荣誉的时候,仍然感到一种荣耀。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评价。这种评价最能促进个人形成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丰富的成就感、满足感。成为坚韧、努力向前的行动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准备就是不带着怨气不带着敌意不带着对某些学生的失望进入教室。在西方,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择校,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孩子通过好的学校和好的教师经历美好的事物。因为如果进入一所坏的学校,孩子的精神成长可能就是苍白的、荒凉的和痛苦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真的是善莫大焉。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要摆脱消极思维和我们很容易有的沮丧感。遇到困难,要有两种理解力:一是有些困难我们是改变不了的,对改变不了的东西不要有强烈的愤怒。而对能够改变的,不能够放弃,哪怕这种改变是微小的。每一个人哪怕行动一点点,社会就进步了。因此,教师要成为一个坚韧、努力向前的行动者。三、专业成长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与存在方式教师要有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学校要有与其他社会领域不同的存在方式。当某一种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教师共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学校就进步了。成为一个对世道有补的人。所谓对世道有补,就是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让孩子相信美好是主流,能够抵御不好,并能积极地去改变不好的东西。成为一个温和而有趣味的人。教育是母性的。所以,真正的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柔软的。教育的很多悲剧,就是因为没有一颗仁慈的心。同时,我也强调有趣味。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爱美的人,然后要成为一个好玩的人和丰富的人。丰富是指他的广博,好玩是指他的童心,爱美是指他的审美力。成为一个和自己的时代保持张力的建设者。什么叫保持张力?就是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和保持自己判断力的态度。也就是不轻易盲从,不轻易认同,不轻易妥协。我有我的价值观,我有我的判断力。(本文系10月25日、26日张文质应河南校信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之邀,在濮阳、安阳为两地优秀教师所在报告的内容,有删改。录音整理:通讯员王欢欢)一条令人欣喜的讯息——坚持全面的质量观郑润洲前几日参加教育局和研修中心组织的期末结束工作会议,得到了一条令人欣喜的讯息:要强化和坚持全面的质量观。听起来这条讯息并不新鲜。坚持全面的质量观的提法早已有之。远的不说,就在九十年代初期,我市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而稍后进行的“二期课改”,则更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课程改革,早就打上了全面的质量观的烙印。那么,这条并不新鲜的讯息何来“令人欣喜”呢?新课程教材改革实施多年以来,从领导、专家一直到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学习动员、宣传讨论、实践研讨、总结反思,所化的功夫不可谓不大,得到的经验不可谓不多,但我们扪心自问,课改的成效究竟如何?窃以为成效有,但不是很大,至少没有达到课改的预期效果。比如,说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所谓的“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仍是当下的一个不争的实事!看看每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谁没有把所谓主学科的分数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至于不少学校举行的不同层面的相关条线的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以及林林种种的展示活动等,我们的领导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活动的含金量乃至其推广价值可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被大打折扣。如此一来二去,几年时间一晃而过,而全面的质量观究竟贯彻到何种和程度,大家的心里恐怕都会有一本帐。这次期末结束工作会议上领导重提“全面的质量观”,看来并不是老调重弹,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备而来、老调新弹。鉴于目前不少学校盛行的“毕业班政策”、“语数英政策”、“补课政策”、“题海政策”和“增加课时政策”等现状,领导在会上果断提出了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上级行政部门和研修中心为指导的评价体系,构建学校自主发展的区域质量监控机制。同时在管理上要善于创新,倡导质量管理的自主性和长效性,做到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学校自评与外部评价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老百姓对办学质量的满意程度,又要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要采取“拉长年段”的策略,关注每一个年级、每一门学科、每一个学生,切实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要立足常态,做到“堂堂清”,重视单元过关,追求整体发展。在质量监控方面,以往的做法是,第一学期抽查三四年级语数英,第二学期抽查毕业班语数英。本学期开始把第一学期语数英抽查放在平时,而且抽查的规模和数量也大为减缩,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同时要求各校不仅要做好期末语数英学科的考试或考查,还要组织好其他各门课程的期末命题和考查工作。另外对于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拟先从教师的考查(如备课、上课等)做起,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学生的考核。不消说,这些举措的推出,需要领导的智慧和魄力,更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但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我区的课程改革正在朝着引导教师坚持全面的质量观,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毋庸置疑,课改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我们是有许多的无奈;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过太多的数落,并缺乏应对的良策。但毕竟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改变。从高考科目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以及不少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一直到中小学开设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等,尽管有些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但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努力去做,我们还是应该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真诚地希望这次会议领导开出的“药方”能够对我们的课改“肌体”有疗效,而不是“昙花一现”。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这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和肺腑之言。(2009年1月5日)这里的教育和谐生长——杭州市下城区利用生态理论促进教育发展纪实翟博王友这是一片充满教育创新精神的土地。一个面积仅有31平方公里的区域,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先后输出了幼托一体化、打造初中教育高地、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梯级名师培养等创新实践,教育创新让这里充满活力。这是一片理论创新的湿地。长期坚持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区域教育发展方略。今年5月,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