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评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部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试题述评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试题与往年相比较为稳定,保持了以往的风格,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涵盖了各断代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比较全面地实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考核目标和要求;考查的知识集中在主干知识上,没有超纲的内容;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1.以中学教学内容为依据,从高校对新生素质要求出发,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进行考查。试蘑的主题立意主要参考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和高中教学的基本内容,全部提供了新材料,且材料所含信息丰富,设置了与中学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的新情境,其中绝大部分试题的答案并不仅仅落实在中学教学已有的结论上,而且要求考生通过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独立得出新结论。例一170一如,选择题第26题、第31题,正确选项均非中学教学的已有结论。第Ⅱ卷中两道必考试题尤为突出。第40题以中学教学从未涉及的城市交通信号灯为切入点,第41题以中国近代史重大理论“冲击一反应”论为主题,这些在中学教学中都没有现成答案。同时,试题依据中学教学实际,保证考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析,并结合材料,能够得出新结论。2.突出对能力的考查。试题坚持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以此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解读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础能力,全部试题均提供新材料考查了考生的基础能力。选择题突破了知识认定的层次,引导语多为“表明了”、“反映了”、“说明了”等具有思维力度的引导,选项多为历史现象的表述或历史认识,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的认识,排除项干扰性强,大大扩展了选择题的功能。第40题材料题和四道选考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的前三个层次;第41题为探究性、开放性试题,为考生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不仅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涵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的第四个层次。考查的内容既有比较微观的历史现象,也有长时段的历史阶段性概括,如第29题、第35题、第4l题,要求考生具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把握历史的能力。因此,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全面且深入。3.试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思想性、人文性较强,着眼于对考生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现代公民素养的考查。试题广泛涉及对专制主义的批判(第28、29题)、肯定市民价值取向(第25题)、中国近代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第30题)、弘扬改革精神(第33题)、歌颂爱国主义和政治民主(第46题)、批判狭隘民族主义(第47题)等内容。4.试题的命制规范,试题的语言简练严谨,语义明确,选择题的引导语和材料题的设问指向性明确,无歧义。评分参考简洁、清晰,赋分合理。所引用材料新颖且形式多样,包括史籍记载、民间传说、诗歌、研究著作、图表等多种内容。二、试题分析4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C【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提取材料信息,调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谓豪强地主是指在政治上有特殊地位的大地主。“田宅逾制”,是指其拥有超过政府规定的住宅和大量土地。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经常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联系到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等内容,可知正确选项为C。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人VI的矛盾,使得国家往往对其采取打击的政策,监察、迁徙豪强地主意在管控、抑制,故A项与题干表述不符。新的经济力量虽然不断壮大但同时在政治上尚未获得认可,并不能说明西汉政权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分离,且从学理上说,到汉武帝时,政治势力的主体是军功贵族,故B项错误。经济手段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手段,加强专制的主要方式是制度设置,而且设置刺史监察、强行迁徙均不是经济手段,故D项也不正确。本题难度为0.534。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在于通过考生所熟知的民间故事,来考查其对故事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了解。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经完成,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市民人数增加,城市原有的坊厢制度已为坊市制度所取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高度繁荣。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大量的满足新兴市民阶层文化情趣、价值观念的文学形式及故事。这些知识都是考生所了解的。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素为人所称道。所谓杭州流传之故事应为当时民间故事的代表,其中的故事情节、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应该是当时市民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市民价值取向的反映。A项宋代佛教中国化进程已经完成,民众对僧人的态度并没有特别的“爱”或“恨”的心态,故A项为错误选项;题干并没有提及戏剧这一载体,而且戏剧这一艺术表达形式在宋代还未出现,故B项为错误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故事的地域特点,如方言等,故C项与题干所述内容无关,也可以被排除。本题难度为0.428。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一173—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后期中国经济出现区域性分工,松江是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精耕细作农业在明清江南地区发展迅速,正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农业的必然衰退,材料中也没有农业衰退的表述,故可排除A选项。尽管农民离开土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贫富分化,但材料并未呈现他们离开土地“游手趁食”的原因,也没有说明他们作为农民与“去农”后作为工商业者、游民后经济状况有何差异,故C项单独来看成立;但并不是据材料“可知”的内容。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也不排除他们转而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从而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这只是材料所反映的部分内容,故可排除D项。在棉纺织中心的松江,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花、棉布在此大量集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引起经济结构改变进而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本题难度为0.732。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分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行业各有职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资质、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求尽其本心,其根本要旨在于有益于社会人生,仅此而已。4士、农、工、商虽然本业职分不同,但有益于社会人生的根本是一样的。即无论是何人,选择了何职业都要各自恪守本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各尽其心、各守其责。从材料阐发的意思可见四民有序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要整合社会阶层的意思,故B项不正确;关注百姓生一174一计也不符合材料表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只有D项符合材料本意,且也是宋明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思想特征。本题难度为0.204。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匦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答案】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材料中提到内阁汇集成“四巨册案”例样本,官员处理公务时,以揣摩样本为第一急要;时谚更以“画葫芦”形象地比喻内阁官员处理公务的方式。表明当时内阁官员对于本职工作并没有主动积极的工作热情。这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实际上是政治体制的僵化。结合选项分析,材料中看不出官员“无所事事”,也看不出.其“穷于应付”,故A、C不符合题干,可排除;D项所述内容本身不错,但与丰才料无涉也可排除。联系封建制后期的政治、文化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状况,可知正确选项为B。本题难度为0.643。+‘29.粱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一175一【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宏观把握中国政治制度演进进程盼能力。题干开宗明义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发展。专制皇权的削弱会导致国家分裂,之后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每统一一次专制制度就强化一次,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被反复强化的。故正确选项为c。至于君主专制的条件、分裂动荡与专制权力的关系、武力夺取政权,虽是材料中论述主题所使用的证据,但并不是材料讨论的主题,A,B、D三项在逻辑上、史实上均有不能被认定之处。本题难度为0.602。’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张謇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提倡实业救国。他要与列强争利权,由此可见B、C不符合题干的指向。状元出身的张謇放弃“光明”的仕途,转而投身实业,主要是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支撑。尽管不排除兴办实业有追逐利润的一面,但显然这不是他办实业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而形成的“以商为末”、“以商为耻”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晚清,冲破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而从事工商是极不容易的,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本题难度为0.548。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一176一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l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即以往所称的共产主义小组已经建立,中国社会的改造道路已经成为其探讨的焦点,在推翻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